比有不同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j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是一篇经典散文,无论是人教版高中教材还是苏教版高中教材,都选用了这篇文章。但是多年来,在这篇经典散文的教学中,不管是各类赛课还是常态课,始终有一个问题没有讲清楚,很有厘清的必要。先看几段课堂教学实例:
  【片段1】
  [学生读课文。]
  师 本文主要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请学生发言。]
  生 通过与北方的冬天的比较,写出了江南的冬景的与众不同。
  生 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生 说明作者不喜欢北国的冬天,这种天寒地冻的日子不是作者喜爱的天气。
  师 很好,同学们都能抓住问题的要点。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江南的冬天的和暖、可爱。
  【片段2】
  师 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作者这里写在江南的寒郊散步是江南的冬日给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但同时又写到了德国的冬天,这样写有何作用?
  生 写德国的冬天主要是为了衬托江南冬天的温润,是给江南人的一种恩惠。
  生 这样写就拿江南的冬天和德国的冬天作了对比,突出了江南的冬日和德国的冬日一样对居住者都是恩惠。
  师 作者把在江南寒郊散步与在德国冬天寒郊散步相对比,写出了寒郊散步对于江南的居住者是一种特异的恩惠,可见作者对江南冬日的喜爱之情。
  师 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吗?请找出来赏析。
  [学生阅读并圈画。]
  生 写江南冬景的明朗的情调时,作者拿闽粤的冬天相比。
  生 在课文第九段,作者说“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这里作者也是采用类比的手法,写出江南旱冬在郊外闲步是别有情趣的。
  师 很好,同学们都找得很对,下面我们来详细赏析文中的几幅富有江南冬日特色的画面。
  在这两个教学片段中,其实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教师在分析文本时,对文中作者为了突出江南冬景的与众不同而采用的写作手法分辨不清,尤其把对比和类比混为一谈。
  我们知道,对比和类比都是对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但是两者还是存在差异的。
  两者作为手法运用时有所区别。对比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作为一种论证方法来使用。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类比一般不作为修辞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就是通过比较它们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由此及彼地作出推论,这是一种逻辑推理方式,也是一种论证方法。总之,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显然,在《江南的冬景》这篇散文中,我们所说的对比,应该主要是从修辞手法这个角度而言的。同样,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我们所说的类比主要是从作者写作手法的角度或者是说写作思路的角度而言的。
  我们再看其他文章中的几个例子。如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里用那些“生不如死”的自私自利者与“虽死犹生”的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的对比,来突出“鲁迅们”必将永远为人民铭记。
  与之不同,在老舍的《想北平》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写道:“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对母亲的爱和对北平的爱,都是作者无法割舍的深藏于心挚爱,老舍先生为了说明自己对这两者的共同的情感,采用类比的手法,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因为我们知道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所以这里爱母亲和爱北平都是对“爱”的共性的展示,故而属于类比手法,是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爱北平而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应该属于逻辑范畴。
  在《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写北国的冬天时,并没有否认北国冬天的好,而是写出了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不同之美。文中写道:“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在作者看来,北国冬天可是一段“蛰居异境”,自有其不同于江南的味道在里面,那就是北国冬日适合蛰居,是有独特味道的“异境”。紧接着作者说“但在江南,可又不同”,不同在哪里?原来,江南是适合“营屋外的生涯”的,它不同于北国的冬日,不是漫天冰雪,天寒地冻,不需要围炉煮茗、饮白干取暖,也不需烧地炉、睡暖炕,而是叶不至于脱尽,一出太阳就能“上门前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的。这里北国和江南的冬天,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两者相比,作者就是为了说明“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一个“也”字,很好解释了作者心目中北国冬天和江南冬日,都是美丽可爱的。所以,这是一种类比的手法,是比较两者各自的优点,目的是通过写北国冬日的好来突出江南冬日与之不同的优点,而不是为了把两者的对立不同揭示出来的对比手法。
  再看作者拿闽粤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日的比较。作者对闽粤冬天的特点作了详细的描写,并且明确写道:“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我们需要注意作者这里的用词“异状”,这词和写北国冬天的“异境”一词情感完全不同,是对闽粤冬天这种天气气候的否定,认为这是一种“变态的、反常的”气候状态,是一种“只能”叫作“长春”或者“春或秋的延长”的气候。拿闽粤的冬天和江南的冬天作比较,就是为了把这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好坏处、喜恶感揭示出来,所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我们再看其他两处写到和江南冬景作比较的地方。一处是写在江南寒郊散步时拿德国的冬日来比较,作者说“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是从下面的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德国南部的冬日,“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而且许多外国作家都喜欢以“散步”一词作他们的创作题目,可见德国南部的冬日和我们江南的冬日一样,都是可以享清福的地方。这里,拿德国南部冬日和江南冬日作类比,是为了突出两者共同的优点。同样,在写到江南旱冬郊外闲步图时,作者也拿“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来作类比,写出了江南旱冬郊外闲步是一种逍遥和快活的生活方式。这两处的类比运用,均是作者为表达对江南冬日的喜爱而作的推论,属于逻辑范畴。
其他文献
自2006年成为嘉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学校以来,海盐元济高级中学在“荟萃最好的资源,引领最快的成长”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本着“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高考、服务会考、服务新课程”的“五服务”宗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使语文学科成为全市高中学科教学的辐射中心、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心、教师学习的资源中心和新教师成长的摇篮。九年多以来,基地服务于全市各高中学校,服务于会考、高考和新
期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贫困全部解决。精准扶贫的这六年来,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实践证明,要想富民强区,实现精准脱贫,必须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区域特色经济,这是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的有效举措。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是边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各种优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加快了新疆依靠特色产业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
  沙湾县安集海镇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经济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本次课改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最终目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赖于学校教育改革带来的活力,有赖于学习方式的变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足见地理新课程对学生探究能力和
期刊
瑞安市域内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9所,有66所在农村(指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有73所城区学校(指主城区学校和街道中心校)。其中,民工子弟占全市义务教育学生数的三分之一。根据瑞安市所辖乡镇和街道的分布特点,我们将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分为安阳、莘塍、塘下、飞云、马屿、高楼、湖岭、陶山8个教育学区和直属学校进行管理。地域绵长与辽阔限制了瑞安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教学不平衡问题一直成为瑞安教育的软
期刊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颁布,其最大特点是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以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这在“考其所长”“考其所好”的愿景下,强化了招生考试主体的自主选择性,更有利于高校选拔到合适的人才。这一指向生本、校本的变革也回应了人们一直以来对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关切,更坚定地传递出未来浙江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而随着《浙江省高考改革试点方案》
期刊
S镇中学是绍兴市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学校,由于其区域经济欠发达,教师的结构分布不太平衡。随着近几年学校教育的较大改观,师资力量也有所增强了。学校九年级和七、八年级社政组先后多次被评为县教育局级、发展中心级优秀备课组,教学业绩居同类学校之上。但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历史与社会课(以下两学科简称“社政课”)教师非专业兼课困局依然存在。这种状况不仅本校长期存在,区内市外农村初中学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七、
期刊
中央下拨1305.8亿义务教育补助经费    为切实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央财政近日下拨了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305.8亿元,比2014年增加约80.9亿元,增长6.6%。补助经费主要用于:一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位面积补助标准。中部地区每平方米由600元提高到800元,西部地区每平方米由700元提高到900元,在此基础上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指导”。浙江省高考新方案的实施,也引导着高中生需要及早进行自我生涯的规划和管理。由此可见,高中学段实施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学生个体生涯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下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
期刊
【摘 要】作为比较法的一种,语文教学中的“删·比”法,指的是教师删去教学文本中的某些句子、语段,形成一篇新的文本,并引导学生对新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删·比”法要注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选择适合的文章;忌浅尝辄止。  【关键词】初中阅读;比较法;“删·比”法  比较法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基本方法,在古代教学专著《学记》中就有专门的论述:“古之学者,比物类丑(同类事物相较)。”在
期刊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基本都选了《逍遥游》,且节选的都是第一部分,而“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后的那部分内容却很难索解。究其原因,此处佚失二十一字。高中语文教材在编选时应将这佚失的二十一字补上,归还《逍遥游》的本来面目,让师生都能读到一个完整的《逍遥游》,彻底走出“汤之问棘也是已”的困惑。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材编选;《逍遥游》  一、《逍遥游》之公案问题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是庄子思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