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貌似荒诞的现实主义小说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略谈巴尔扎克的《驴皮记》
  
  谁说现实主义艺术只意味着一丝不苟地描摹现实呢?谁说现实主义会束缚作家的想象力,使文学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照相式的艺术呢?请看举世公认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作品,这里面有着多么丰富的表现手法,多么大胆的想象,多么奇特的构思。巴尔扎克让他同时代的两千多个人物活跃在《人间喜剧》的舞台上,同时也不排斥在某些场景中让幽灵出现,鬼魂托梦,撒旦施展威力。真正的大师是不受任何传统或流派的狭隘观念束缚的,他们为了充分和透彻地表达思想,敢于运用一切可能运用的艺术形式。浪漫主义虽然以表现美的理想为艺术创造的首要任务,但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雨果的作品中,却不乏现实主义的篇章。同样,被恩格斯誉为现实主义艺术伟大典范的巴尔扎克,作品中也有浪漫的,甚至荒诞的、超现实的成分。不过,这一切艺术形式仍然主要服务于记录社会风俗、揭示事物真象的目的。所以,正象人们不能指责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麦克白》是宣扬迷信的“鬼戏”一样,巴尔扎克某些带有荒诞神秘色彩的小说,同样也不属于以惊险怪诞的情节哗众取宠的低劣之作,而且至今仍然被法国批评界视为他的伟大现实主义艺术的组成部分。
  编入《人间喜剧》哲学研究部分的《驴皮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里,神秘荒诞的成分如此奇妙地加强了人们对现实矛盾的感受,使之比纯粹的真实更强烈,更深刻,更激动人心。有些法国评论家认为《驴皮记》中的驴皮,实际上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它,拉法埃尔·瓦仑丹的经历仍然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他的奋斗、失败、纵欲,直至死亡,完全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他在走投无路时忽然获得一笔巨额遗产,这并不一定需要什么灵符的帮助;他早年的艰苦和后来过度的纵欲使他未老先衰,过早地接受了死神的召唤,这也不算什么出人意料的结局。但作者可能是从东方传说受到启示,也可能是在贝洛童话中得到灵感,竟别出心裁地用一张驴皮来象征瓦仑丹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象征人的欲望和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不过,这矛盾本身并不是作者虚构的,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他只是需要一个恰当的艺术形式表达,于是他找到了这张驴皮。果然,有了这张驴皮艺术效果大不一样,驴皮成了瓦仑丹的生命的物质表现,它把生活中某些不易察觉的现象,把人的欲望和生命间的有机联系,用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得那么鲜明,那么直接,不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巴尔扎克写作《驴皮记》时,正是他经历了十年艰苦奋斗,尝尽了人生的辛酸,深刻地体验了金钱的威力和贫穷的痛苦以后的一八三○年,他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得出了这样一条痛苦的结论:人类为了谋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而如果想要追求某种大的快乐,满足某种强烈的欲望,则无疑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他在《驴皮记》中所阐述的:“人类的各种大快乐,都是有许多障碍的,这倒不是在他的零星享受方面,而是在他的整个生活方式上,”这种生活方式“给人类造成一种戏剧性的生活,以促使人过度地、迅速地消耗自己的精力”。巴尔扎克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已奋战了十年,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样的追求将使他付出何等惨重的代价,但平庸单调、无所追求的生活,对于他却比死更难于忍受,所以他在《驴皮记》中写道:“对于某些生不逢时的人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不是天堂就是地狱。”
  《驴皮记》中的瓦仑丹,是人类这种精神矛盾的化身,从这个意义上讲,瓦仑丹甚至比拉斯蒂涅和吕西安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这是一个痛苦的、挣扎着的灵魂。他不幸身无分文而又不安于贫困,他曾经在研究和思考中耗尽心血,一心想凭自己的才能取得财富和光荣,然而这种努力几乎保证不了维持生命的最低需要;他继而接受拉斯蒂涅的指引,到上流社会的沙龙中去闯江山,指望娶一个有财产的贵妇,结果受到无情的嘲弄。他日夜受着欲望的煎熬,而且欲望由于得不到满足变得分外强烈。他在失去一切希望后走上了慢性自杀的道路,想在纵欲中了结自己的生命,在这个阶段,瓦仑丹为了求得一天的快乐,那怕以生命去换取也在所不惜。所以当古董商把这张驴皮的神奇作用告诉他时,他毫不犹豫地抓过来嚷道:“我就喜欢过强烈的生活”。既然他已经决心投身塞纳河,怎会惧怕以生命去换取欲望的满足呢!尽管古董商以自己长寿的秘诀去打动他,劝他以精神上的享受代替物质上的追求,从灵魂深处排除尘世的污垢,他也毫不为之所动;古董商开导他:“人类因他的两种本能的行为而自行衰萎,这两种本能的作用汲干了他生命的源泉……那便是欲和能……欲焚烧我们,能毁灭我们;但是知却使我们软弱的机体处于永远的宁静境界。”这里所说的欲,指的是广义的愿望,包括饮食男女和功名利禄之欲;这里所说的能,则指人类实现自身愿望的行动,包括他行使权力、运用才智的能量。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欲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支配人的行为,左右人的命运,影响社会的习俗,酿成人间的悲剧。被欲望控制的人是听不进理智的规劝的,所以瓦仑丹回答那明哲的古董商:“希望你爱上一个舞女,那时候你就会懂得放荡生活的快乐,也许你会变成一个挥金如土的浪子,把你以哲学家风度攒积的全部财产通通花光。”此刻的他,恰如那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浪荡子,他们为了获得欲望的满足,不惜以寿命作交易,“他们不愿让生活的河流通过单调的两岸,在帐房或事务所中细水长流,而宁愿要它象激流那样奔腾,一泻无遗。”
  但事实上,当瓦仑丹的第一个愿望得到满足,获得了一笔巨额遗产时,他所感受到的却不是快乐而是恐怖,因为他看见驴皮已经明显地缩小了一圈,意味着他的寿命也相应地缩短了若干。人们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挥霍自己的生命,丝毫意识不到死之将至;而瓦仑丹却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愿望的满足带来了寿命的缩短。死亡的威胁使他对一切享受都失去了兴趣,“世界已属于他,他可以为所欲为了,但他却什么也不想要,他象在沙漠中的旅行者,还有一点水可以止渴,但他必须计算尚有多少口水可以解渴,借以衡量他的生命的长短……”他不敢再有欲望,不再寻求任何快乐,他只是努力设法过一种机械的、没有任何欲望的生活。他深居简出,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需要都托付给仆人去考虑,甚至吃饭穿衣这种最简单的欲求,他都竭力回避。他禁止仆人对他提出“你愿意么?”“你想要么?”之类问题,这位《意志论》的作者,就这样把自己的意志压缩到几乎等于零。他再也不能享受乐趣,变成了一具活尸。然而他毕竟不能抵挡爱情的诱惑,终于在最后一次欲念的挣扎中结束了生命。
  瓦仑丹的形象,提出了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这个矛盾也许只是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愿望和个性的灵魂才显得那么尖锐,那么不可调和,但巴尔扎克本人恰巧属于这种灵魂。他从自己的切身感受中概括出了这条残酷的哲理,而且赋予这条哲理以宿命的色彩:“为要长寿而扼杀感情,或甘愿做情欲的牺牲品而夭折,这就是我们注定的命运。”你要长寿么?那么你就该清心寡欲,这样就能免去一切痛苦,避开一切呕心沥血的搏斗和失败的烦恼,然而你的生活也就无所谓欢乐,无所谓幸福,你想快乐么?你有欲望么?那么就以你的生命为代价去争取吧!
  为了充分揭示人生这一难题的复杂性,巴尔扎克还进一步告诉读者,你以生命为代价去争取的幸福和快乐,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也许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小说中的波琳和馥多拉,一个代表理想,一个代表现实。波琳是一个虚幻的存在,是一个美的理想,她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而馥多拉却是现实的,每天都可以在剧院里、在客厅中遇见,馥多拉就是社会,具备着这个社会的一切特征:自私、冷酷、虚荣,装腔作势,她只知利益,毫无心肝。瓦仑丹在现实中追求,处处碰壁;他舍弃现实而追求理想,却不幸年青夭折。幸福于他始终是坦塔罗斯身旁的清泉和美果。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说明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整个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就选编了说明文30篇左右。  然而,说明文教学又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说明文不像记叙文生动有趣,不像诗歌联想丰富,不像议论文说理严密,不像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是比较枯燥,平淡无奇,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教学实践中,我巧妙利用了电教媒体来进行说明文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21年5月7日,止庵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止庵从里屋抱出3本有关心肌梗塞的书。  写《受命》时,他花了好大工夫研究这个病。小说男主角叫陆冰锋,是个口腔科大夫。当年,他的父亲被老战友揭发而打成“右派”,又因档案丢失成为“黑人”,绝望中服毒自尽,死在地下室,枕头被咬破,满脸都是荞麦皮。多年后,冰锋从母亲口中得知真相,一番打听寻觅,他在医院的病床上,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仇
有记者曾问我,当今的写作和出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原因是什么。  依我看来,中国民众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具备写作能力且有写作爱好的人越來越多;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哪怕是很小比例的人拿起笔来就会有很庞大的写作队伍。这是文学创作方面的一个基本国情。但是,文学创作毕竟是有范式、有要求、有标准的,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非常正常。  什么是好的文学?这话说起来会很长。我想,最基本、最重要的一
一  近年来,我比较关注的政治哲学课题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它的公共文化需要包含什么样的道德意识?在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斯蒂芬·平克这本《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为什么暴力在下降》(以下简称《人性》)带给我直接又深远的冲击与启发,回响所及,对我在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领域中的思路调整很有帮助。这本书为什么引发我如此大的共鸣与重视?是因为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与道德观,全面挑战现代人对“历史”与“道德”的理解
〔关键词〕师生沟通;自我意识;倾听;尊重  一、我要诅咒你  在很多学生眼中,我很严格,因为我总觉得教学生六年,要想着学生六十年,教育是一件不容懈怠的工作。这不,刚接新班,一阵雷厉风行下来,学生们对我这个什么事都要求精益求精的老师有些不太适应。有人偷偷告诉我:“焦老师,L说您太严格了,他说要诅咒您!”诅咒?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全心全意地爱着学生,也被学生们的爱浸润着,哪里有过被“诅咒”的遭遇?这个
〔关键词〕高中生;自主选择;生涯规划  作为全国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浙江省发布了“新高考方案”,希望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扩大教育的选择性”,以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考生在升入高校的通道、参加考试、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使用等方面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新高考给学生带来选择权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迷茫与困惑。学生暴露出生涯探索意识不强,缺乏生涯规划能力的缺陷:“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过我将要念
编者按:  朋友们说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山坳上的中国》(何博传著)颇可一读,以后又见到本书责任编辑许艺农女士,知道不少关于本书的经历。为了使这本苦心写成的大著不致湮没不彰,我们在一九八九年一月三十日开了一个座谈会,下面是大家的发言记录。(未经发言者寓目)    苏绍智  在我国建国四十年来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的今天,何博传同志却向全国同胞献上这样一部全面论述中国的危机的书——《山坳上的中国》。读了这本
〔关键词〕家校沟通;班主任;“三明治”沟通法  最近,我接到小刘老师的求助,她是一名班主任,在与班里学生冬冬的家长进行电话沟通时,没有想到自己的话还没有说完,家长一句话都不说,就把电话挂了。小刘老师非常郁闷:我的一片好心,怎么换来家长的冷漠抗拒呢?我真不想再与这位家长沟通了,但是,看到孩子一天天地退步,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允许自己放弃这个孩子,到底该怎样与冬冬的家长沟通呢?  我请小刘老师回放了与这位
2020年2月10日,奉俊昊凭借电影《寄生虫》在奥斯卡颁奖礼上捧回4座小金人。  上世纪80年代末,20岁出头的奉俊昊经女友推荐,到一个富人家庭做家庭教师,女友教英语,他教数学。这家人别墅的奢豪程度让工薪阶层的奉俊昊惊讶不已。  30年后,奉俊昊以这段家教经历为蓝本,拍摄了一部电影《寄生虫》,并成就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继去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上捧回金棕榈奖后,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寄生
智能手机交通应用Moovit对其用户的调查发现,英格兰中部38%的上班族每日通勤時間超过两小时,在接受调查的34个都市圈中为欧洲最高。在曼彻斯特、利物浦等英格兰西北部城市,通勤时间超过两小时的上班族比例接近31%,在伦敦和英格兰东南部,这一比例为30%。而德国柏林和法国巴黎只有15%的上班族日通勤时间为两小时及以上。这一比例在意大利罗马是22%。上班族面临的普遍问题包括堵车、火车晚点和公交服务“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