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巧设一些“空白”,让学生去体味、去感悟、去思考、去创新,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心理始终处于探索奋进的最佳状态,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置空白,要有度的概念。设置空白要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使学生通过深思熟虑,能够“跳摘桃子”。过难,学生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空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在引入新知识时留下空白,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因此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开始,学生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注意力一般来说还不集中,能否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学的新知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入新知时,设置一定的空白,既能很快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更能使学生对所要学的新知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如某教师在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时,她编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正巧孙悟空不在家,他就带20只小猴子到山上采了90个桃子。‘你们20只猴子每人分4个,余下的就给老猪吧。’八戒一边说一边还煞有其事地写了一个竖式。小猴听了很高兴,就蹦蹦跳跳地到山上吃桃子去了。正在这时,孙悟空回来了,他揪着八戒的耳朵问:‘你为什么欺骗小猴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讲这则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故事时,学生听得很有兴趣,他们听完后急于要知道原因,此时,老师并没有继续往下讲,而是在稍微留空后告诉学生,学完了今天的知识后同学们就知道孙悟空为什么要责问八戒了。新颖的故事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学知识,并对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在演示、操作后留下空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一般要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应用”的过程。其中,对知识建立起表象是学生由感知到抽象的桥梁,也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中,这种演示、操作有助于学生思维,但同时也要注意设置一定的教学空白,让学生回忆老师所演示的以及自己的操作过程,以便对所学知识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表象,从而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中“1时=60分”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钟面上分针走一圈时针走1大格的情形(有声音配合),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演示一遍,演示完后,我留下空白请学生回忆刚才演示的情况,并让他们用自己的学具钟拨刚才看到的情形,并设问:你发现了什么?由于演示声形并茂,形象直观,学生思考兴趣很浓,很快就争先恐后说出1时=60分。
三、在精心设问后留下空白,促进学生思维
数学中的许多性质、规律、法则等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学生往往比较难以概括。数学中在归纳性质、规律、法则时精心设计问题后,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概括,就能促进学生思维。
有一个老师在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时是这样做的:在介绍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出示了两个比例:(1)80:2=200:5,(2)4.5:2.7=10:6,然后叫同学们分别计算这两个比例的内项积和外项积。生:第一个比例的内项积和外项积都等于400,第二个比例的内项积和外项积都等于27。师:观察计算结果,谁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点?生:两个比例都是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师:其他比例是否具有这一规律呢?请同学们实验几个比例。生(计算一阵后,异口同声地说):每个比例都具有这一规律。师:对。任何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的乘积都等于它的两个外项的乘积,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里王老师经过精心设问后留下空白,让学生从观察中自己发现数学规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理解深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到了发现事物规律的思维方法。
四、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留下空白,引发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日益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众所周知。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将编者的意图全部在教材中加以说明。比如教材中例题后的“想一想”“你还有其它方法吗”以及有些内容叙述中的“……”,还有一些别具匠心的习题等部分都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这些都需要学生去仔细体会,而这就需要教者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后,再引导学生将隐蔽的知识挖掘出来,使含蓄的知识得以展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阅读数学课本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空白,让学生思考书中的空白,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于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
如教学“加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书中有这样一段:“应用加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加法,用所得的和减去一个加数,得到另一个加数,加法就做对了。”这一段的潜台词是:如果得不到另一个加数,就说明加法算错了。而在实际验算时会遇到这种情况的,因此当学生阅读完这段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这段,你还能想到些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判断与推理能力。
五、在学完新知后留下空白,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对这一过程留有较完整的印象,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平时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完新知后,经常设置空白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获得这个知识的?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零散知识的学习中悟出学习的规律,逐步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与此同时,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日益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由思考这个基础。教学中,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空白,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空白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时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设置空白,要有度的概念。设置空白要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使学生通过深思熟虑,能够“跳摘桃子”。过难,学生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空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在引入新知识时留下空白,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因此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开始,学生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注意力一般来说还不集中,能否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学的新知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入新知时,设置一定的空白,既能很快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更能使学生对所要学的新知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如某教师在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时,她编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正巧孙悟空不在家,他就带20只小猴子到山上采了90个桃子。‘你们20只猴子每人分4个,余下的就给老猪吧。’八戒一边说一边还煞有其事地写了一个竖式。小猴听了很高兴,就蹦蹦跳跳地到山上吃桃子去了。正在这时,孙悟空回来了,他揪着八戒的耳朵问:‘你为什么欺骗小猴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讲这则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故事时,学生听得很有兴趣,他们听完后急于要知道原因,此时,老师并没有继续往下讲,而是在稍微留空后告诉学生,学完了今天的知识后同学们就知道孙悟空为什么要责问八戒了。新颖的故事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学知识,并对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在演示、操作后留下空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一般要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应用”的过程。其中,对知识建立起表象是学生由感知到抽象的桥梁,也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中,这种演示、操作有助于学生思维,但同时也要注意设置一定的教学空白,让学生回忆老师所演示的以及自己的操作过程,以便对所学知识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表象,从而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中“1时=60分”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钟面上分针走一圈时针走1大格的情形(有声音配合),让学生观察,然后再演示一遍,演示完后,我留下空白请学生回忆刚才演示的情况,并让他们用自己的学具钟拨刚才看到的情形,并设问:你发现了什么?由于演示声形并茂,形象直观,学生思考兴趣很浓,很快就争先恐后说出1时=60分。
三、在精心设问后留下空白,促进学生思维
数学中的许多性质、规律、法则等都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学生往往比较难以概括。数学中在归纳性质、规律、法则时精心设计问题后,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概括,就能促进学生思维。
有一个老师在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时是这样做的:在介绍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出示了两个比例:(1)80:2=200:5,(2)4.5:2.7=10:6,然后叫同学们分别计算这两个比例的内项积和外项积。生:第一个比例的内项积和外项积都等于400,第二个比例的内项积和外项积都等于27。师:观察计算结果,谁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点?生:两个比例都是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师:其他比例是否具有这一规律呢?请同学们实验几个比例。生(计算一阵后,异口同声地说):每个比例都具有这一规律。师:对。任何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的乘积都等于它的两个外项的乘积,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里王老师经过精心设问后留下空白,让学生从观察中自己发现数学规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理解深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到了发现事物规律的思维方法。
四、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留下空白,引发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日益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众所周知。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将编者的意图全部在教材中加以说明。比如教材中例题后的“想一想”“你还有其它方法吗”以及有些内容叙述中的“……”,还有一些别具匠心的习题等部分都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这些都需要学生去仔细体会,而这就需要教者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后,再引导学生将隐蔽的知识挖掘出来,使含蓄的知识得以展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阅读数学课本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空白,让学生思考书中的空白,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于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
如教学“加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书中有这样一段:“应用加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验算加法,用所得的和减去一个加数,得到另一个加数,加法就做对了。”这一段的潜台词是:如果得不到另一个加数,就说明加法算错了。而在实际验算时会遇到这种情况的,因此当学生阅读完这段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这段,你还能想到些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判断与推理能力。
五、在学完新知后留下空白,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对这一过程留有较完整的印象,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平时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完新知后,经常设置空白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获得这个知识的?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零散知识的学习中悟出学习的规律,逐步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与此同时,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日益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自由思考这个基础。教学中,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空白,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空白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时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