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qui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高一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如97级黎青云的《春夏秋冬话九中》,因观察生活,写出个人的真情实感,所以以高一级学生的身份参加学校校庆征文比赛,获校庆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南海报》上。
  
  二、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华西都市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参考消息》、《文摘报》、《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三、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对77年到98年的高考作文进行审题,我作分析,详细讲评“状元”文章,让学生较系统地熟知高考作文类型;另一方面,我又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训练。如200字小作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1)说明文:《圆珠笔》,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校中的荷花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一场面;(3)徽章介绍:介绍“九中”的校徽塑像,讲清构图及寓意;(4)续写想象情景作文“自习课上,突然一个同学笑起来……”。至于大作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材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等。
  
  四、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3)审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的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奇山》、《游西樵山》等;学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六、尝试写作辩论式作文,突破常规思维
  
  1991的高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写作,这其实便是一种辩论式作文题型。我借鉴这种作法,以“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等为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让他们持其中一个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观点,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偏激。写作时要求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四个代表出阵参与辩论。结果不少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拓宽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成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场面也十分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七、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
  以上这些做法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对写日记、周记、剪报作文、作文系列化训练和文章互改等方面有所侧重,收到较好的效果。98学年在学校征文比赛中,我所教班的几位同学的征文,均获校二等奖;2000学年,我任教班的几位同学,在学校征文比赛成绩不俗,其中邓佩琪是高一、高二两个年级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另外,每个学期都有同学的作文刊登在校刊《红棉报》上;而绝大部分同学也不再害怕作文,这些都是得益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相对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想,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对于中学生来说,正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作为教师应张开自己的耳朵倾听儿童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如在教学 “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出示课题并问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此时学生们就纷纷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它与分数有什么关系?……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倾听学生心声来创设好问题的情境,认
历史作为一科综合性强,知识点繁碎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即提倡死记硬背,枯燥呆板的历史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严重消减
对于语文课程教学来说,作为小学课程中的基础,更是应该要受到格外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这样的背景环境条件下,我国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概念,希望通过在实际的课程中,对学
端粒酶(Telomerase)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由端粒酶RNA组分(Telomerase RNA,TR)和端粒酶催化亚基(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组成,是一种特殊的DNA聚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生物学科作为高中理科类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高中生物学科进行教学改革受到了社会广大人士的重视.对此,结合多年高中生物教学经历,以及近年
高考改革方案的推进与深入,让我国教育事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光彩.在新时代这个大背景之下,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更多人才.而历史,作为高中教学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和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并且,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除了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还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
在大数据背景下,数学教学方式在不断的优化,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的丰富多样,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信息化时代学生与传统教育中的学生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更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拓展教材,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逐步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情境交流法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