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x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本课优美的语言。
  2.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情感。
  3.学习从平常的地方质疑。

【教学设计】


  一、解题导入,抓住精神
  1.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1935年,作者25岁时到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留学10年。1980年,作者再次来到哥廷根访问,他写下了这篇抒发心中感慨的美文。
  3.初次读到这个题目,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4.你能模仿这样的句式说几个短语吗?
  自己的_________是让别人_____________的
  例如:自己的字是让别人欣赏的
  自己的产品是让别人使用的
  自己的成果是让别人分享的
  ……
  5.从这些短语中,你体会到大家都有一种怎样的精神?(乐于奉献)
  6.文中有几处地方和题目遥相呼应,体现了怎样的奉献精神?
  二、朗读课文,体会精神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批注。
  2.交流讨论,找出两处和题目互相照应的地方。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有人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句子中加上了一些关联词语,你觉得哪个句子最恰当,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1)只有人人为我,我才会为人人。
  (2)只要人人为我,我就会为人人。
  (3)因为人人都在为我,所以我也要为人人。
  4.尝试比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区别。
  前者:感恩、报恩的心态,无私奉献的精神。
  后者:最终利己的心态。可以理解为:我为人人的最终目的是想要人人为我;要想人人为我,所以必须先付出。
  5.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文段。
  三、聚焦奇丽,积累语言
  1.面对眼前的鲜花,听着德国人的心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2.聚焦“奇特的民族”。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表现在哪里?
  3.聚焦“奇丽的景色”。
  为什么说这是一片奇丽的景色?景色的奇丽又表现在哪里?
  4.朗读、背诵第3自然段。
  5.小结:正是有了这样奇特的民族,才有了这奇丽的景色。
  四、质疑问难,深入内心
  1.学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2.生质疑问难,讨论回答。
  3.师引疑:
  (1)德国人爱花、养花,到了如此奇特的地步,相信季羡林先生25岁初到德国的那一年,不会没有深刻的感受,早在1935年这篇文章作者就应该写出来了,为何要到45年后才写出来?
  联系时代背景。
  时代的对比、中德两国国情的对比。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被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被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季羡林《怀念西府海棠》
  (2)作者为什么说回到哥廷根,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作者历经浩劫,却幸运地活了下来,他完全不敢相信还能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眼前熟悉的一切,仿佛是一个不真切的梦。他不会不想起——
  四五十年前的生活,
  四五十年前的师友,
  四五十年前的事情,
  ……
  请读一读这几个片段——
  女房东善良得像慈母一般。回忆起她来,就像回忆一个甜美的梦。我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在她的照顾下愉快地生活……
  我要离开哥廷根了,最难过的一关是我的女房东。我是她身边惟一的一个亲人,她是拿我当儿子来看待的。她一听到我要走的消息,立刻放声痛哭。
  ——摘自季羡林《留德十年》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这一座只有十来万人的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我曾在这里度过整整十年,是风华正茂的十年。我的足迹印遍了全城的每一寸土地。我今天重返第二故乡,心里面思绪万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
  我的“博士父亲”,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和夫人居然还都健在。
  ……
  那十年是剧烈动荡的十年,中间插上了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没有能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初几年,我每次到他们家吃晚饭时,他那个十几岁的独生儿子都在座。哪里知道,大战一爆发,儿子就被征从军,一年冬天,战死在北欧战场上。
  ……
  今天我会的这一点点东西,哪一点不包含着教授的心血呢?不管我今天的成就还是多么微小,如果不是他怀着毫不利己的心情对我这一个素昧平生的异邦的青年加以诱掖教导的话,我能够有什么成就呢?
  ……
  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噙着眼泪,钻进汽车。汽车开走时,回头看到老教授还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活像是一座塑像。过了两天,我就离开了哥廷根。我这两天见到的一切人和物,一一奔凑到我的面前来;愿这些永远停留在我的眼前,永远停留在我的心中。
  ——摘录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3)此时此刻,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五、布置作业,简洁结课
  1.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当天夜里,季羡林就在旅馆里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泪水几乎打湿稿纸”……
  2.让我们再次走进季老先
  生的思乡之梦。齐读两段课文。
  3.请读一读季老的《留德十年》。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編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课前老师请大家听了一首歌,大家听得很认真,听出来唱的是什么了吗?  生:《忆江南》。  师:歌中所唱的《忆江南》是我们学过的一首词,你能说说对词都有哪些了解吗?  生:我知道每一首词都有词牌名。  生:词和诗不一样,句子有长有短。  师:你们说得不错。(课件出示:词牌,词的调子名称,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记 者:范老师,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您每天都走进课堂,深入学生,上课、听课、评课,您认为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阅读教学为什么要走向“深度学习”?  范锦飘:我当了19年的语文教师,一直扎根于教学一线,深爱小学语文,经常深度思考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教。我觉得,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浅表和低效”的问题。在我深入课堂听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教师还是对课文过度分析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十年前,在易志军老师还没有将其教学定名为“陌生化”时,他就已经自觉地将“陌生化”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融合与互通,开始了对“陌生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那时,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我特别爱转过身去和他交流,因为他有层出不穷的新奇的点子,昨天是“整组预习”,今天是“花式听写”,明天又是“飞速检测”……带给我无尽的惊喜。  那时,我们同教四年级,还是隔壁班,我经常上完自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情景交融的散文,语言如诗般美妙动人。作者通过对称句式的描绘、长短句的错落以及热情好客、淳朴可爱、勤劳能干的槐乡孩子,勾勒了一幅朴实自然但又真挚活泼的槐乡图。这幅画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家乡孩子的季节”拉开序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花美人更美。文章既介绍了槐花的多、美、香,又展示了槐乡孩子的乐、闹、欢。我们一接触课文就被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吸引,更何况是三年级的学生。
疫情期间,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部署,笔者在开展初一数学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实际问题调整教学方式,将数学文本阅读融入线上教学,变学生“听”数学为“读”数学和“问”数学,引导学生注重文本,培养阅读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疑点进行线上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减少学生线上学习的时间。  问题的提出  学生当前的阅读水平 七年级学生大多不会“读”教材,对设置的内容理解不深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阅读课程建设已是一个持久、热门的课题。显然,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素养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那么,在当今这个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的时代,在社会普遍推崇主题阅读、全民阅读的风潮下,我们该如何全面构建世界名著前阅读阶段的课程,如何开阔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即阅读世界名著
一、说说题目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课件出示)  生:(齐)《鱼游到了纸上》。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要分成几个活动。看看,第一个活动是什么?  生:(齐)说说题目。  师:我们的题目是——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有没有觉得这个题目有点怪,有点特别?  生: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  师:那你现在知不知道答案?  生:是说他画鱼画得好,这是一个拟人句。  师:对了
一、缘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着办公桌上的一叠作文本,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学生们平时不是最爱看童话故事吗?怎么自己写出来的童话故事内容还是那么单调,题材还是那么单一?这不,看看这篇,写的是《狼和小羊》;瞧瞧那篇,写的是《龟兔赛跑》……每次遇到编童话故事的作文,学生们几乎选择的都是这些内容,似乎它们已成了学生们的“必修课”。看到这一现象,笔者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作文课堂,可能是课堂中
一、读起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词。我们已经学过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生:清平乐。  (有学生读成了lè)  师:跟我读一遍,“清平乐(yuè)”。后面是这首词的题目,叫——  生:村居。  师:光看这两个字,能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生:乡村的美景。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地把这首词读一遍?好,这位男同学。  (生朗读,把“媚”读成了“méi”。)  师:可以得99分,有哪个地
语文教学已经进入“语用时代”。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依然存在许多困惑,有理念上的摇摆,也有实践中的迷茫。经常有老师问我:看你拿到任何一篇教材,最多短短的半个小时,就可以理出思路拿出设计,而且可以马上上课,还能上出不错的效果,这个本事是怎么来的?快速备课的奥秘是什么?拿到一个文本,怎样才能迅速找到“抓手”?  一、“发现”——生长点选择的原则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