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军老师的“陌生化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uyang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十年前,在易志军老师还没有将其教学定名为“陌生化”时,他就已经自觉地将“陌生化”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融合与互通,开始了对“陌生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那时,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我特别爱转过身去和他交流,因为他有层出不穷的新奇的点子,昨天是“整组预习”,今天是“花式听写”,明天又是“飞速检测”……带给我无尽的惊喜。
  那时,我们同教四年级,还是隔壁班,我经常上完自己的课就搬个凳子去听他的课,也经常在路过他教室窗口时停下脚步——因为他的课堂似乎有种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也吸引着我。
  一
  志军老师的课是逗号,屡屡欲擒故纵,把学生导引到一个新的视域、一个新的高度,使他们既“入乎其内”,更“出乎其外”。
  如《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
  师:请仔细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写了什么。
  生:这段话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故意将脚的位置画反,将颜色涂错,将细丝的数量减少。)
  师:请大家先看看老师画的
  爬山虎,然后对照课文再读读,看看老师画对了没有。
  生:你把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画反了,应该是在叶柄的
  反面。
  生:你把脚的颜色涂错了,
  书上说它的颜色是嫩红的。
  师:(将颜色和位置改正确)现在正确了吗?
  生:正确了。
  师:可不要太相信老师,再
  仔细观察图,认真读读课文。
  生:我发现了!老师把细丝的数量画少了,应该是六七根。
  师:同学们真不错!经过仔细观察老师的画,对照课文这么读几遍后就发现老师画错的地方。作者也正是这样细致观察后才描写得这么准确的。再来读读这段话,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爬山虎的样子。
  在教学中,志军老师以一幅故意画错的简笔画将原本熟悉的教学活动“陌生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反复读课文,对照简笔画找出错误之处,从而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正是作者坚持长期细致的观察,才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写得这么具体、准确。一幅简单的简笔画背后,体现的是教师观照儿童的意识,提高课堂实效的意识,实为不简单!
  二
  志军老师的课是叹号,往往一唱三叹,出新出奇,充满挑战,充满陷阱,充满刺激,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如《忆江南》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读完整首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江南的景色非常美。
  师:说得真好!江南的景色美在哪儿呢?你能用词中的句子来说说吗?
  生:美在“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美在“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还美在“风景旧曾谙”。
  师:是啊,这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呢?难怪作者说——
  生:(齐)能不忆江南?
  师:如此美好的景色,词人用三个字高度概括了,那就是——
  生:江南好!
  师:让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
  词,读出江南的美景。江南好——
  生:(齐)风景旧曾谙。
  师:江南好——
  生:(齐)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江南好——
  生:(齐)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江南好——
  生:(齐)能不忆江南!
  在教学中,志军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解,更没有逐字逐句地古今对照解释,只是师一句、生一句,一唱三叹。虽然只是初次读词,但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朗读方式、一种特别的体验,如有磁力一般,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在这种一唱三叹之下,江南的春景之美、语言的节奏之美,不言而喻。
  三
  志军老师的课是问号,常常故作悬念,将熟悉的变得陌生,将普通的变得神秘,将陈旧的变得新颖,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如《杨氏之子》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师:你们看,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你们觉得,这白雪纷纷何所似?请把你们的巧妙语言写下来吧!如果想尝试文言文的话,工作纸下面有一些提示。
  (生练笔,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发现不少同学出语不凡。老师请几个同学上台,咱们也当一回谢太傅来问问他们。
  生:(齐)白雪纷纷何所似?
  生:宛若鹅毛满天飞。
  师:惟妙惟肖,此儿甚聪慧也!再问!
  生:(齐)白雪纷纷何所似?
  生:仙女撒花差可拟。
  师:自信满满,善哉善哉!
  再问!
  生:(齐)白雪纷纷何所似?
  生: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忽如一夜春风来——
  生:(齐)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汝等妙语连珠,实乃甚——
  生:(齐)聪慧也!
  师:你们知道年仅十岁的谢
  道韫是怎么回答的吗?
  生:不知道。
  师:想知道吗?
  生:(大声)想!
  师:(手举《世说新语》)书中自有黄金屋。自己到书里去寻找答案吧!下课!
  在教学中,志军老师没有直接推薦原著,而是精选了其中的一个故事,并在故事的最精彩处留白,让学生去猜想、练笔。这样一来,既让学生进行了语言实践,过了一把文言文的“瘾”,又让学生真正“钻”入其中。更高明的是,在学生急切想知道原著内容时,教师故作悬念,让教学戛然而止,只是向学生推出原著,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四
  志军老师的课是省略号,每每抛砖引玉,引得学生跃跃欲试、欲罢不能,在自主的阅读和探究中,全身心地沉浸到文本的言语与情意空间中去。
  如《陶罐和铁罐》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师: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铁罐非常傲慢无理。
  生:我觉得铁罐仗着自己坚
  硬,非常自大。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
  么,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铁罐的傲慢与自大的呢?
  生:我从“懦弱”感受到铁罐的傲慢。
  生:我从“我感到羞耻”感受到铁罐的傲慢。
  師:有道理!老师把这句话稍微改一下,你们看,发现了什么?(将两个“东西”改为“陶罐”)
  生:你将“东西”改为“陶
  罐”了。
  师:结合上下文,这里的东西的确是指“陶罐”呀!这样改合适吗?
  生:不合适,原文更能说明铁罐的傲慢无礼。
  师:体会得真好!那么,你们知道陶罐到底是怎样的“东西”吗?
  (师出示关于陶罐如何珍贵的资料)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陶罐比铁罐珍贵多了,铁罐居然还自不量力。
  生:原来陶罐这么有价值,铁罐实在太傲慢无知了。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从铁罐的语言感受其傲慢,本当算得上是“功德圆满”了。可贵的是,志军老师在此时抛出了一个几乎所有学生都很难注意到的问题“陶罐到底是怎样的‘东西’”,虽说教师只是拓展了一小段资料让学生阅读,可此时学生一定是怀着一种极大的兴奋与好奇来阅读。从学生的回答也不难看出,阅读之后,学生的感受更加丰富了,也更加深刻了。
  这样的例子,在志军老师的课上比比皆是。
  我欣赏志军老师的课堂,因为那儿闪耀着智慧的亮光,充盈着生命的张力。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兴味盎然地听,神采飞扬地说,声情并茂地读,酣畅淋漓地写……40分钟转瞬即逝,当下课铃响起时,我看到的是学生不舍的目光。
  我羡慕志军老师的学生,他们的语文课每节都是新的!他们可以做纯粹的儿童,在熟悉的地方看陌生的风景,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中满怀探秘的喜悦,始终保持原初的学习动力而不衰减。他们是幸福的!
  这,就是易志军老师倡导与践行的“陌生化教学”的魅力!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落花生》是一篇传统课文,关于父亲有没有贬苹果的意思,一直模棱两可,导致老师们上课时缩手缩脚,没法对学生进行令人信服的有效指导,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现就《落花生》一文中几个问题探讨如下:一、父亲眼中的落花生和苹果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父亲为了教育子女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拿苹果等来作比较,这样就把做人的道理形象化了,易于让孩子们接受。那么,在父亲眼中,落花生和苹果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形象呢?它们之间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教学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表现为投入地朗读、安静地思考、大方地表达、积极地互动,我希望看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是这样的状态。语文学习应该追求言意兼得的境界。我国传统文论强调文以载道,我们阅读文章,当然得弄明白其所载之道,但不能就此罢手,还得探究文章是如何载道的,此二者结合方是得意得言。语文教学还得注重能力培养,让学生
去年冬天,偶然的机会,导师推荐我认识了张玲老师。初次见面,不胜欢喜,当时便觉得她“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低头,反观自己,思绪流动:“我究竟要多少时日才能成为这样美的人啊!”  后来,恰得缘分,我住在了张老师家,跟着她实习。她待我如儿女,学习与生活关照得细致、妥帖。我呢,厚着脸皮,也就全然接受了她的好意。那段时间,是我最为颓废的时候,如一丝萤火微光即将湮没在人群中,好在我回家后总能见到皓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实验幼儿园从2018年7月起,與广州市黄花岗公园携手,正式启动了爱国主义基地课程研发项目。近日,应黄花岗公园邀请,黄花实验幼儿园部分大班幼儿和家长参加了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烈士”命名的公园路名揭牌及赠书仪式,广州市各界人士共计200多人出席活动。  摄影报道/张丹丹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对于学生习作中的病态语句甚为苦恼。病态表达之中,“我”字病最为猖獗,成了学生健康表达的“头号杀手”。据笔者调查,一个班中,学生“我”字病的“患病率”高达46%。为此笔者对“我”字病进行了长达一学期的探究和实践。  一、积累病例,诊断病情  何为“我”字病?句子表达中“我”字出现频率过高,时而因“我”陈述到底,时而因“我”重复累赘,时而因“我”衍生病变,导致文字表述不清,无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教学论著《学记》中就有“约而达,微而臧”的论述,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语文课堂仍然在不断做着加法,不断膨胀课堂教学容量,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消化不良的趋势,教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辛苦。在倡导简约高效的年代,我们应该从烦琐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披沙拣金,力求切实又简单高效地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  真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之源。所谓“真实”,就是要找准课
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偏重章法和技巧的训练,助长了习作崇尚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课改之初,习作教学倡导“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寫”,这种过度放任学生的写作教学让一线教师陷入另一种迷茫。近年来,各种写作教学研究风生水起,取得了不少“点”的突破,但遭遇的困境依然很多。写作教学的着力点究竟是什么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思考,认为促进思维发展应该成为写作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一、写作教学促进思维发
从教20年,我习惯把我班里的孩子称为“小学生”。至今方始渐渐明白:“小学生”与“儿童”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称之为“小学生”,着眼点在于学习,是处于小学学习阶段。严格地来说,当小学生的不一定是儿童,也可以是青年,甚至是大人。而“儿童”则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人生旅程十分重要而珍贵的驿站。我们现在面对的“小学生”正是处于这一特殊阶段的“儿童”。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梦想家园,不仅要考虑到小学这么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课前老师请大家听了一首歌,大家听得很认真,听出来唱的是什么了吗?  生:《忆江南》。  师:歌中所唱的《忆江南》是我们学过的一首词,你能说说对词都有哪些了解吗?  生:我知道每一首词都有词牌名。  生:词和诗不一样,句子有长有短。  师:你们说得不错。(课件出示:词牌,词的调子名称,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记 者:范老师,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您每天都走进课堂,深入学生,上课、听课、评课,您认为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阅读教学为什么要走向“深度学习”?  范锦飘:我当了19年的语文教师,一直扎根于教学一线,深爱小学语文,经常深度思考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教。我觉得,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浅表和低效”的问题。在我深入课堂听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教师还是对课文过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