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世界名著前阅读课程教学初探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阅读课程建设已是一个持久、热门的课题。显然,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素养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那么,在当今这个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的时代,在社会普遍推崇主题阅读、全民阅读的风潮下,我们该如何全面构建世界名著前阅读阶段的课程,如何开阔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即阅读世界名著的内涵和意义、世界名著阅读课程的资源整合和开发、世界名著前阅读阶段的教学策略以及阅读世界名著的高阶能力构建,与广大同仁朋友探索新的思考方向。
  一、阅读世界名著的内涵和意义
  世界名著是经过岁月的淘洗沉淀下来的,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青少年正处于精神的快速成长期,世界名著的滋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世界名著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价值多元,是学生提升修养、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载体。所以,世界名著对学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激发潜能
  学生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群体,但他们内在的能量依然被潜藏在其体内。然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形象和生动的文字感受,不仅能调动其参与的主体意识,还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给予其真正自我的力量。
  2.提高认知力
  世界名著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世价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不仅可以构建他们的思考体系,还能使其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念,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
  3.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的文化知识、能力水平、情感态度而建立的三维教育目标。世界名著中的哲理不仅可以让学生变得更智慧,而且丰富的内容还能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阅读中,学生通过主观的深入体验,不仅能提升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对文本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让学习真正发生,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学生的能力获得有两方面的途径:一是本身带有的能力,二是在教师或者其他成人指导下获得的,这两者之间产生的差异化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定位在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活动能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因子,让他们避免成为学习的奴隶或死读书的机器人。从激发潜能、提高认知力、加强核心素养三个层面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避免了教师将理论知识以强制性的方式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或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发生。
  二、世界名著阅读课程的资源整合和开发
  世界名著不仅包括名人丰功伟绩的故事,还包含寓言童话、科幻冒险、人文经典等,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高阶思维阅读活动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中国经典名著范本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之所以源远流长,一是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二是因为背后的深刻道理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西游记》讲述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天取经、斩妖除魔的故事。虽然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四人各有各的性格,但是他们可以代表现实中具体的某一类人物。孙悟空代表勇往直前的群体,猪八戒代表好吃懒做的群体,唐僧代表善良慈悲的群体,沙僧则代表踏实苦干的群体。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言行特点。所以,学生在四大名著的前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做人的基本道理,而且还能培养自身的高阶思维,学会使用抽象的方式看待问题。
  当然,中国古典名著远不止上述四本。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语文教材中涉及古诗词的课文并不多,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将《唐诗宋词三百首》整合进课堂。
  2.外国经典文学名著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诺贝尔》《海伦·凯勒》等篇目是语文教材中安排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高尔基的《童年》《母亲》、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居里夫人的《居里夫人自传》等名著导入到课堂中。
  笛福、卡夫卡、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外国文学巨擘,相信学生早有耳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昂扬斗志;卡夫卡的《变形记》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唯利是图和荒诞离奇,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凭借顽强的意志在与人隔绝的小岛上顽强生存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学生的情感,鼓励他们遇到困难越挫越勇等。这些都是可供学生欣赏的经典作品,为学生的阅读视野打开了不一样的角度。
  外国文学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荷马史诗》《列那狐的故事》《蒙田随笔全集》等,还有后来的启蒙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文学等流派作家创作的代表作品,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都为学生的阅读视野打开了不一样的角度。
  3.人文社科著作
  《寓言两则》《海底世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等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将涉及人文社科知识的名著引入到课堂中,如伊索的《伊索寓言》、拉贝的《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
  书》、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等,都能增加学生的见闻和知识。
  对自然界的科学探索、对宇宙界的好奇求知、对生物界的主动发现等学习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而且还能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当然,这些学习活动离不开人文社科类著作的重要帮助。如《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伟大力量,法布尔的《昆虫记》能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昆虫知识,科学启蒙读物《我们爱科学》则能教给学生科学原理。这些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既能指引学生不断前行,又能让他们学到有用的知识,从而提升其综合能力。
  三、世界名著前閱读的教学策略
  从2018年PISA阅读素养测试评估目标可以看出,阅读素养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而这些目标需要学生通过经常性、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方可达成。因而,世界名著前阅读课程教学策略尤为关键。它是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石、价值取向的灯塔、阅读方法与习惯的方向标,更是促进学生由浅层阅读转向深度阅读的跳板。   1.教师创设可视化情境
  情境是指教师创设的具体的人物关系、时间空间、情节剧情等场景元素。文字是抽象化的符号,如果学生只以纸质媒介为识读形式,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互联网的诞生不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设备,还带来了数字化信息的传播方式,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的阅读资源。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世界名著时,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电脑等工具让学生观赏了关于父母之爱、朋友之爱、恋人之爱的图文,还引入了声情并茂的音频朗读,从而引发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并进一步感受了爱的思想情感,为高质量的阅读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教师导入影视资源
  许多世界名著已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通过多样性的视听语言,不仅为学生准确地理解书籍提供了便利条件,还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如学生在阅读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的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部作品前,我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声音电影”媒介平台带着学生沉浸在“声音文学”的世界中,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让学生在聆听中经历了一个感知、比较、概括、想象、预测、推论的阅读认知过程。再如,我在讲解必读书目《呼兰河传》时,有针对性地导入了许鞍华拍摄的《黄金时代》片段。我一边播放《黄金时代》的片段,一边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电影中的萧红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她经历了什么样的情感波折?創作《呼兰河传》的背景又是什么样的?”通过文字与视听语言的双向结合,加深了学生对萧红的了解和印象,从而激发起他们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3.教师借助数字阅读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数字化阅读的时代。在日本,“手机小说”已成为青少年的阅读新宠;在美国,网上阅读《纽约时报》的人数已飙升至18%之多;在中国,2016年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超过3亿人,数字化阅读日益受到各国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已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世界名著的数字阅读资源丰富多元,“图”“文”“声”三者兼具,形象生动,利于学生广泛阅读。如我在教学《水浒传》导读时,就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梦想中心”利用平板电脑登录微百科,进行了《水浒传》人物解读,简洁、新奇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水浒传》的阅读期待与探究兴趣。
  四、阅读世界名著的高阶能力构建
  高阶能力是更成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理性教育下逐步形成的概括、归纳、分析等较为抽象的心智模式。学生通过大量的、高品位的世界名著阅读,既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也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文字是根据约定俗成的方式而产生的意指符号,它的所指内容需要学生在归纳、总结、类比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概括出来,就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同,其产生的阅读认知也就不同。
  概括能力是建立在高阶智力基础之上的。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通过唤起头脑中的记忆和联想,从而产生具有直指性的概念,以便将创作者表达的哲理内化到心里。
  2.深化学生的分析能力
  纵观以往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文化知识掌握比较牢固,但是缺乏基本的问题意识,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更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全权交到学生手上,这就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在阅读世界名著时,教师可通过向他们提出跃进式和层次化的问题,促使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或者探究问题,这样不仅能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当各组得出论点之后,教师要进一步督促他们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地干涉学生的想法,而是要结合他们的观点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说明,以此帮助其建立严谨的逻辑思维,从而深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
  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评价、运用信息等能力。同时,创新型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批判、创新等能力。因而,在世界名著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评价,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以多角度评判问题,以合理的证据支撑做出明智的立论,从而进一步鞭策、考量自己的价值取向。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入适合学生的学习书籍和世界名著阅读课程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制订较为合理和客观的阅读计划和方案,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接受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以实现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可以以爱的名义将文本内容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要用主导性的方式让他们学会阅读、善于阅读和乐于阅读,并使其在阅读过程中破译高阶阅读的密码,撷取世界名著的精华,习得阅读素养的真经,从而为自己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实验幼儿园从2018年7月起,與广州市黄花岗公园携手,正式启动了爱国主义基地课程研发项目。近日,应黄花岗公园邀请,黄花实验幼儿园部分大班幼儿和家长参加了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烈士”命名的公园路名揭牌及赠书仪式,广州市各界人士共计200多人出席活动。  摄影报道/张丹丹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对于学生习作中的病态语句甚为苦恼。病态表达之中,“我”字病最为猖獗,成了学生健康表达的“头号杀手”。据笔者调查,一个班中,学生“我”字病的“患病率”高达46%。为此笔者对“我”字病进行了长达一学期的探究和实践。  一、积累病例,诊断病情  何为“我”字病?句子表达中“我”字出现频率过高,时而因“我”陈述到底,时而因“我”重复累赘,时而因“我”衍生病变,导致文字表述不清,无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教学论著《学记》中就有“约而达,微而臧”的论述,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语文课堂仍然在不断做着加法,不断膨胀课堂教学容量,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消化不良的趋势,教师教得茫然,学生学得辛苦。在倡导简约高效的年代,我们应该从烦琐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披沙拣金,力求切实又简单高效地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  真实,是小学语文教学之源。所谓“真实”,就是要找准课
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偏重章法和技巧的训练,助长了习作崇尚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课改之初,习作教学倡导“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寫”,这种过度放任学生的写作教学让一线教师陷入另一种迷茫。近年来,各种写作教学研究风生水起,取得了不少“点”的突破,但遭遇的困境依然很多。写作教学的着力点究竟是什么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思考,认为促进思维发展应该成为写作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一、写作教学促进思维发
从教20年,我习惯把我班里的孩子称为“小学生”。至今方始渐渐明白:“小学生”与“儿童”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别。称之为“小学生”,着眼点在于学习,是处于小学学习阶段。严格地来说,当小学生的不一定是儿童,也可以是青年,甚至是大人。而“儿童”则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人生旅程十分重要而珍贵的驿站。我们现在面对的“小学生”正是处于这一特殊阶段的“儿童”。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梦想家园,不仅要考虑到小学这么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课前老师请大家听了一首歌,大家听得很认真,听出来唱的是什么了吗?  生:《忆江南》。  师:歌中所唱的《忆江南》是我们学过的一首词,你能说说对词都有哪些了解吗?  生:我知道每一首词都有词牌名。  生:词和诗不一样,句子有长有短。  师:你们说得不错。(课件出示:词牌,词的调子名称,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记 者:范老师,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您每天都走进课堂,深入学生,上课、听课、评课,您认为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阅读教学为什么要走向“深度学习”?  范锦飘:我当了19年的语文教师,一直扎根于教学一线,深爱小学语文,经常深度思考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教。我觉得,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浅表和低效”的问题。在我深入课堂听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教师还是对课文过度分析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十年前,在易志军老师还没有将其教学定名为“陌生化”时,他就已经自觉地将“陌生化”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融合与互通,开始了对“陌生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那时,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我特别爱转过身去和他交流,因为他有层出不穷的新奇的点子,昨天是“整组预习”,今天是“花式听写”,明天又是“飞速检测”……带给我无尽的惊喜。  那时,我们同教四年级,还是隔壁班,我经常上完自
《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情景交融的散文,语言如诗般美妙动人。作者通过对称句式的描绘、长短句的错落以及热情好客、淳朴可爱、勤劳能干的槐乡孩子,勾勒了一幅朴实自然但又真挚活泼的槐乡图。这幅画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家乡孩子的季节”拉开序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花美人更美。文章既介绍了槐花的多、美、香,又展示了槐乡孩子的乐、闹、欢。我们一接触课文就被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吸引,更何况是三年级的学生。
疫情期间,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部署,笔者在开展初一数学线上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实际问题调整教学方式,将数学文本阅读融入线上教学,变学生“听”数学为“读”数学和“问”数学,引导学生注重文本,培养阅读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疑点进行线上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减少学生线上学习的时间。  问题的提出  学生当前的阅读水平 七年级学生大多不会“读”教材,对设置的内容理解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