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抑或是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对老师来说,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也影响着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完成度;而对学生来说,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将很有可能同自己最后的考试成绩(如期末成绩)直接挂钩。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对所学科目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因此,文章将以七年级的学生与老师为研究对象,以激趣法在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对其进行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激趣法;语文课堂;课堂教学;应用途径;学习积极性
一、 引言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课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等。但现如今,仍有部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情感交流及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是极其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持续改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的。
二、 激趣法概述
激趣法一词從字面意思来讲,就是能够激发兴趣的方法。在对激趣法的使用进行详细的论述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激趣法激发的是谁的兴趣?其次是了解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哪些,激趣法为什么这么重要?以及如何激发兴趣?简而言之,在文章中我们将要回答三个关于激趣法的问题,即:What、Why、How。在本部分中我们注重对激趣法进行一个概述,概述内容包括激趣法的激趣对象与具体的激趣法。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激趣法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有政治激趣法、英语激趣法等,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看到实施激趣法的主体大部分是老师,而接受激趣法的主体则是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对激趣法定义具体细化为:在教育行业中,课程教师通过利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激趣法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单一的方法,它可以根据课程的设置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如实验观察法、故事引路法、幽默法、情景法等,并且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激趣法的类型也越来越多。
三、 激趣法应用的重要性
在对激趣法的使用重要性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文章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根据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出发,二则是依据激趣法自身的特色进行论述。由于文章重点是对初中七年级学生的分析,因此注重对七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与生理的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是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改变,使该阶段的学生呈现出一种最为明显的特点: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新鲜感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外在事物的好奇,一旦这个好奇转化为兴趣,如在学习方面的好奇进一步演化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是十分利于学生自身积极性的提高的。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们自身对学习科目产生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借助这个兴趣所在,其学习效率往往有可能会高于老师对其的授课效率。但是,如何将对学习的好奇转化为对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方法性的问题,此刻就凸显了激趣法的重要性。加之,激趣法自身的特点便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产生的多种方法的总称,其核心目的便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者与后者(即上述两种原因)不谋而合。值得一提的是,激趣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免会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因此,在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仅仅将课堂教学的视野局限于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准时完成”,还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程度、学科自身的特点等内容来选取适当的激趣法进行教学。
四、 激趣法在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由于激趣法的种类之多,加之篇幅的限制,因此文章主要结合语文科目的学科特点来着重选取四种激趣法进行详细论述。
(一)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初中七年级的语文课的学习内容中,硬性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古诗词及文言文相关重点注释的熟练掌握。大部分的课文内容则是以散文、小说等体裁形式,通过阅读的方式来让学生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主旨。特别是对一些议论文或是记叙文的学习,若老师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则很容易让一节四十多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如同死水一般毫无波澜!若果真如此,我们可想而知,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自身时间的极大浪费。如何利用激趣法来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呢?文章在此处利用悬念激趣法针对初中七年级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进行探讨。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三课《带上她的眼睛》一课为例。通过设置悬念来吸引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注意力”。在讲授本课之前,语文老师在结束上一节课的内容之后,可带领学生简单地预习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或大致“思路”(此处的下一课即本部分所列举的例子《带上她的眼睛》)。在带领大家进行简单预习之前,语文老师让学生们先看一看题目:带上她的眼睛。由于该题目与学生们日常所必需的、且最为常见的眼睛有关,那么便可以向学生们抛出一个悬疑性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眼睛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我们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我们就不能看到世间的美景,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那么在文章的题目中,“眼睛”还能被人带走吗?为什么要被人带走呢?
该悬念性的问题交由学生们回答,学生可通过提前阅读课文进行回答,也可借助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回答。总之,通过这种设置悬念性问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样,悬念激趣法不仅仅可以应用在课文学习之初,也可以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学会根据文章内容的特点来合理地运用该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悬念激趣法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老师设置的悬念来进行学习与回答,但在回答的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大胆发言,发表见解,与师争论。 (二)情景激趣法,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知道初中七年级的语文课文有许多题材,如果说上面主要根据议论文或记叙文来进行方法的选择,那么本部分针对小说类型的课文内容进行激趣方法种类的选择。无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下册中的《最后一课》《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皆是小说形式的文章。悬念激趣法也可以运用在此类文章中,总感觉“两者”是不相匹配的。根据对S市中的某一初级中学七年级(1)班的观察,发现学生们在课下会比较喜欢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主人公主要来自当时流行电视剧中的人物或小说人物。那么既然如此,为何不能让学生们扮演语文课本中主人公的角色呢?其具体内容实施如下:以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为例
主人公:作者(即小佛朗士)、韩麦尔先生、铁匠华希特及其徒弟、同学A/B/C等人
时间、地点:1870年,阿尔萨斯地区
场景一:“小佛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铁匠和他的徒弟”在看公告,自己随后快速离开,铁匠与小佛朗士的对话让扮演者展示出来(该场景虽在文章中并不重要,但却作为一条“暗线”为最后一课奠定基础)。
场景二:“小佛朗士”赶到上课地点,韩麦尔先生的扮演者根据书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语言同小佛朗士展开“对手戏”。
场景三:“小佛朗士”自己的内心独白。
语文老师对小说形式的文章内容进行授课时,不能简单地依据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如利用手中粉笔、课本以及脚下的讲台进行授课),不仅要学会让教师自己的“舞台”从“台上”走向“臺下”,也要让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从“台下”走向“台上”。利用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小说中每一位人物角色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当时自己所扮演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种教学效果要远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所带来的成效。这种利用新型的情景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简称为情景激趣法,但与常见的情景激趣法不同的是,它是让学生们自己作为主动参与者参与到课文的“脉络梳理”过程中。在该类激趣法的应用前期,老师需要做一些充足的准备,如协调主人公的角色扮演,以及准备在扮演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物质条件等。角色扮演结束后,语文老师可提出一些与该篇文章相关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如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字。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互动的前期或是互动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们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的回答无论是好是坏,只要学生们充分思考了,语文老师都应以鼓励为主,与学生一起共同推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三)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
在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设备与小学阶段有明显差异,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信息网络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在初中七年级课堂中,大部分的课文内容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组织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现教材中的内容,如此就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促进学生理解课堂描写内容,感受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一些描写景物的文章,如果老师没有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和描述,则学生可能就很难理解一些文章中描述的内容,就会导致课堂上毫无生机和活力。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改善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文章便在此处利用多媒体激趣法,针对初中七年级的课文进行探讨。以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为例,借助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就能调动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舒缓的音乐,并在音乐声中展示一组紫藤萝花的图片。同时进行课堂谈话,如:“同学们,在大自然中美丽的事物随处可见。作家宗璞就被一树瀑布般流泻下的紫藤萝所吸引。”从而让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产生直观的感受和印象,并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老师通过创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地欣赏,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想象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中。此外,多媒体激趣法不仅可以应用到课堂的导入环节中,也可以运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指明学生进行配乐读,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氛围中,体会文章的独特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激趣法要能够图文结合,丰富学生的视野,从而引发学生兴趣。
(四)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知道可以通过创设条件来激趣,其实学生对游戏比赛也有很大的兴趣。如果说上面是教师引导学生来进行激趣方法的选择,那么本部分就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在课堂中组织开展竞赛比赛的方式,使学生在彼此的竞争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竞赛教学法在课堂中营造了更为融洽的氛围,使学生处于竞争的环境中,并且使学生从要我学逐渐向我要学方面转变。所以,在初中七年级课堂中,老师就可以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开展竞争激趣法。这样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就会处于紧张和兴奋的状态,从而就能高效地参与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中,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通过在课堂组织相关竞赛就能使学生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在讲授本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学生们踊跃参与,学习的热情也空前高涨,竞争氛围感染了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也可以布置口头作文,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任务,讲述他所经历的一两件事情。之后,就可以让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在课堂中进行讲述,同时经过老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样方式选出优胜者。如此通过各小组比赛的方式,就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此外,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中组织演讲比赛和知识辩论比赛等趣味性的语文比赛,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该类激趣法的应用前期,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并构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竞赛做好准备。同时,老师在组织开展学生参与课堂竞赛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通过竞赛来刺激学生的好胜心。
(五)激趣法融会贯通
上面我们根据语文课本中文章的类型,来具体选择激趣法在课堂教学前期或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但是,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对激趣法的使用,并非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激趣法的种类很多,文章也只是依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或文章结构来适当地选取两种进行详细的论述。但实际情况,激趣法的使用并非仅仅局限于以上四种方法的运用。语文老师若想要真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会多种激趣法的融会贯通是极其有必要的。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它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所在。语文老师借助激趣法来不断深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在“兴趣式”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我的学习效率与语文核心素养。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激趣法的使用,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车景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激趣法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0(161):44-45.
[2]廖祥丽.激趣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成功密码:综合版,2019(5):54.
[3]姜艳辉.激趣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8(3):89.
[4]陆方凯.语文阅读教学激趣法浅谈[J].语文天地,2019(14).
[5]廖元元.激趣法导入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对策[J].好日子,2019(10):1.
[6]彭桃.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手段[J].下一代,2019(4):1.
作者简介:林艳,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激趣法;语文课堂;课堂教学;应用途径;学习积极性
一、 引言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课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等。但现如今,仍有部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情感交流及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是极其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持续改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的。
二、 激趣法概述
激趣法一词從字面意思来讲,就是能够激发兴趣的方法。在对激趣法的使用进行详细的论述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激趣法激发的是谁的兴趣?其次是了解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哪些,激趣法为什么这么重要?以及如何激发兴趣?简而言之,在文章中我们将要回答三个关于激趣法的问题,即:What、Why、How。在本部分中我们注重对激趣法进行一个概述,概述内容包括激趣法的激趣对象与具体的激趣法。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激趣法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有政治激趣法、英语激趣法等,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看到实施激趣法的主体大部分是老师,而接受激趣法的主体则是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对激趣法定义具体细化为:在教育行业中,课程教师通过利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激趣法并不是一种固定的、单一的方法,它可以根据课程的设置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如实验观察法、故事引路法、幽默法、情景法等,并且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激趣法的类型也越来越多。
三、 激趣法应用的重要性
在对激趣法的使用重要性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文章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根据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出发,二则是依据激趣法自身的特色进行论述。由于文章重点是对初中七年级学生的分析,因此注重对七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与生理的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是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改变,使该阶段的学生呈现出一种最为明显的特点: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新鲜感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外在事物的好奇,一旦这个好奇转化为兴趣,如在学习方面的好奇进一步演化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是十分利于学生自身积极性的提高的。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们自身对学习科目产生的兴趣,学生们通过借助这个兴趣所在,其学习效率往往有可能会高于老师对其的授课效率。但是,如何将对学习的好奇转化为对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方法性的问题,此刻就凸显了激趣法的重要性。加之,激趣法自身的特点便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产生的多种方法的总称,其核心目的便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者与后者(即上述两种原因)不谋而合。值得一提的是,激趣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免会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因此,在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仅仅将课堂教学的视野局限于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准时完成”,还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程度、学科自身的特点等内容来选取适当的激趣法进行教学。
四、 激趣法在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由于激趣法的种类之多,加之篇幅的限制,因此文章主要结合语文科目的学科特点来着重选取四种激趣法进行详细论述。
(一)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初中七年级的语文课的学习内容中,硬性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古诗词及文言文相关重点注释的熟练掌握。大部分的课文内容则是以散文、小说等体裁形式,通过阅读的方式来让学生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主旨。特别是对一些议论文或是记叙文的学习,若老师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则很容易让一节四十多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如同死水一般毫无波澜!若果真如此,我们可想而知,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自身时间的极大浪费。如何利用激趣法来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呢?文章在此处利用悬念激趣法针对初中七年级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进行探讨。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三课《带上她的眼睛》一课为例。通过设置悬念来吸引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注意力”。在讲授本课之前,语文老师在结束上一节课的内容之后,可带领学生简单地预习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或大致“思路”(此处的下一课即本部分所列举的例子《带上她的眼睛》)。在带领大家进行简单预习之前,语文老师让学生们先看一看题目:带上她的眼睛。由于该题目与学生们日常所必需的、且最为常见的眼睛有关,那么便可以向学生们抛出一个悬疑性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眼睛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我们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我们就不能看到世间的美景,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那么在文章的题目中,“眼睛”还能被人带走吗?为什么要被人带走呢?
该悬念性的问题交由学生们回答,学生可通过提前阅读课文进行回答,也可借助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回答。总之,通过这种设置悬念性问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样,悬念激趣法不仅仅可以应用在课文学习之初,也可以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学会根据文章内容的特点来合理地运用该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悬念激趣法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老师设置的悬念来进行学习与回答,但在回答的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大胆发言,发表见解,与师争论。 (二)情景激趣法,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知道初中七年级的语文课文有许多题材,如果说上面主要根据议论文或记叙文来进行方法的选择,那么本部分针对小说类型的课文内容进行激趣方法种类的选择。无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下册中的《最后一课》《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皆是小说形式的文章。悬念激趣法也可以运用在此类文章中,总感觉“两者”是不相匹配的。根据对S市中的某一初级中学七年级(1)班的观察,发现学生们在课下会比较喜欢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主人公主要来自当时流行电视剧中的人物或小说人物。那么既然如此,为何不能让学生们扮演语文课本中主人公的角色呢?其具体内容实施如下:以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为例
主人公:作者(即小佛朗士)、韩麦尔先生、铁匠华希特及其徒弟、同学A/B/C等人
时间、地点:1870年,阿尔萨斯地区
场景一:“小佛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铁匠和他的徒弟”在看公告,自己随后快速离开,铁匠与小佛朗士的对话让扮演者展示出来(该场景虽在文章中并不重要,但却作为一条“暗线”为最后一课奠定基础)。
场景二:“小佛朗士”赶到上课地点,韩麦尔先生的扮演者根据书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语言同小佛朗士展开“对手戏”。
场景三:“小佛朗士”自己的内心独白。
语文老师对小说形式的文章内容进行授课时,不能简单地依据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如利用手中粉笔、课本以及脚下的讲台进行授课),不仅要学会让教师自己的“舞台”从“台上”走向“臺下”,也要让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从“台下”走向“台上”。利用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小说中每一位人物角色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当时自己所扮演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种教学效果要远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所带来的成效。这种利用新型的情景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简称为情景激趣法,但与常见的情景激趣法不同的是,它是让学生们自己作为主动参与者参与到课文的“脉络梳理”过程中。在该类激趣法的应用前期,老师需要做一些充足的准备,如协调主人公的角色扮演,以及准备在扮演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物质条件等。角色扮演结束后,语文老师可提出一些与该篇文章相关的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如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字。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互动的前期或是互动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们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的回答无论是好是坏,只要学生们充分思考了,语文老师都应以鼓励为主,与学生一起共同推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三)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
在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设备与小学阶段有明显差异,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信息网络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在初中七年级课堂中,大部分的课文内容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组织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现教材中的内容,如此就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促进学生理解课堂描写内容,感受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一些描写景物的文章,如果老师没有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和描述,则学生可能就很难理解一些文章中描述的内容,就会导致课堂上毫无生机和活力。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改善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文章便在此处利用多媒体激趣法,针对初中七年级的课文进行探讨。以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为例,借助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就能调动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舒缓的音乐,并在音乐声中展示一组紫藤萝花的图片。同时进行课堂谈话,如:“同学们,在大自然中美丽的事物随处可见。作家宗璞就被一树瀑布般流泻下的紫藤萝所吸引。”从而让学生对课文教学内容产生直观的感受和印象,并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老师通过创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地欣赏,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想象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中。此外,多媒体激趣法不仅可以应用到课堂的导入环节中,也可以运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指明学生进行配乐读,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氛围中,体会文章的独特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激趣法要能够图文结合,丰富学生的视野,从而引发学生兴趣。
(四)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知道可以通过创设条件来激趣,其实学生对游戏比赛也有很大的兴趣。如果说上面是教师引导学生来进行激趣方法的选择,那么本部分就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在课堂中组织开展竞赛比赛的方式,使学生在彼此的竞争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竞赛教学法在课堂中营造了更为融洽的氛围,使学生处于竞争的环境中,并且使学生从要我学逐渐向我要学方面转变。所以,在初中七年级课堂中,老师就可以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开展竞争激趣法。这样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就会处于紧张和兴奋的状态,从而就能高效地参与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中,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通过在课堂组织相关竞赛就能使学生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在讲授本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学生们踊跃参与,学习的热情也空前高涨,竞争氛围感染了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也可以布置口头作文,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任务,讲述他所经历的一两件事情。之后,就可以让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在课堂中进行讲述,同时经过老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样方式选出优胜者。如此通过各小组比赛的方式,就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此外,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中组织演讲比赛和知识辩论比赛等趣味性的语文比赛,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该类激趣法的应用前期,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并构建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进行竞赛做好准备。同时,老师在组织开展学生参与课堂竞赛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通过竞赛来刺激学生的好胜心。
(五)激趣法融会贯通
上面我们根据语文课本中文章的类型,来具体选择激趣法在课堂教学前期或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但是,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对激趣法的使用,并非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激趣法的种类很多,文章也只是依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或文章结构来适当地选取两种进行详细的论述。但实际情况,激趣法的使用并非仅仅局限于以上四种方法的运用。语文老师若想要真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会多种激趣法的融会贯通是极其有必要的。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它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所在。语文老师借助激趣法来不断深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在“兴趣式”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我的学习效率与语文核心素养。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激趣法的使用,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车景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激趣法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0(161):44-45.
[2]廖祥丽.激趣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成功密码:综合版,2019(5):54.
[3]姜艳辉.激趣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8(3):89.
[4]陆方凯.语文阅读教学激趣法浅谈[J].语文天地,2019(14).
[5]廖元元.激趣法导入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对策[J].好日子,2019(10):1.
[6]彭桃.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手段[J].下一代,2019(4):1.
作者简介:林艳,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