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数学在学习活动当中要求小学生能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养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开发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现实教学当中要注意学生思维的培养,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发它.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思维
数学活动课,同其他活动课一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应用的乐趣. 它开设的意图就是解决单纯数学课的应用不足,弥补了实践时间过少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性格、兴趣、意志的全面协调发展. 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一直很重视活动课的开设,重视它的实践性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诱发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启发思维
一个人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肯定会与旧的知识体系产生矛盾,产生冲突,它们之间会有一种差距,会带来心理上的落差,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对新知识的一种渴望,一种盼望,处理得好的话,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
举例,在教学“如何计算圆的周长”一课时,每一步都可以设置障碍和冲突,引发学生思考:(1)先用一个简单的铁丝围成比较简单的圆再测量(可以把它剪开拉成一条直线再量);(2)再拿出一元硬币,这下子剪不断怎么测量呢?(既然不好剪,那只能把它放到直尺上转动一下);(3)最后既不可以拿起来,也不可以折起来,像这个游泳池的周长如何计算呢?(不能直接依靠卷尺测量). 这样的一步一步地提问,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小猴子摘树上的桃子一样,跳一跳就可摘到,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开发思维
在教学当中为何会产生数学?它的原因就在于生产和生活,在生产和生活当中会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必须通过计算来解决,于是数学就产生了. 所以,在数学的教学当中千万不要离开生活,如果离开,那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在教学圆周长之后,特地创设了一个教学情景,让学把我们学校花园里一棵最大的银杏树的直径给算出来,当然不允许把它放倒直接测量,而是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因为提出来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学生的热情特别高涨,有的认用有直尺在上面量一下,有的认为用绳子先测量,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那就是,先用绳子围绕树的一圈然后测出绳子的长度,就知道了大树的周长,然后利用我们学过的周长公式很快地就会把直径给算出来. 这种用生活的例子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好处,值得推广,就应当用更多的生活生产的例子来解决问题.
三、勤于动手,启迪思维
书读千遍,不如手动一遍,虽然有点夸张,但实实在在强调了动手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数学学习更是如此. 数学中有很多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所以这些图形的变换都需要学生的一定的想象力,而自己动手却可以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我在教如何认识分数的时候,就想到了用图形的分解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用正方形的三分之一,能有几种分法,学生的思维立即被调动起来.
四、以生为主体,培养独立思维
从数学活动课的性质、意图来看,数学活动课的主体无疑不是老师而应是学生,教学方式不再是老师的讲授,而是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摸索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课实践当中,我的主要做法不再是传统的灌输、注入式方式,而是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去体会、去感受、去自己启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他们的创造能力培养和应用,在解决问题当中去提高他们的独立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怎么做,学生也怎么做,学生很被动. 时间长了以后,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制,也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培养了. 在我的数学活动课中,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去画、去拼、去摆、去讨论,等等,来实现自主学习. 老师在旁边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学生实在搞不懂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指导.
五、启用趣味性元素,形象思维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据于兴趣. ”实践也充分表明,当学生对某个活动的兴趣越浓时,他的注意力就会越集中,思想活动也会越积极,学习的效果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唤起,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就要重视数学活动课的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成败也就在学生的兴趣提高上面.
小学数学活动课里面的趣味性元素很多,关键是我们老师能不能把它给充分地挖掘出来,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如猜谜语、小游戏,再如那些小常识呀等. 例如,在上一年级“拼拼搭搭”这节数学活动课时,在完全复习了书本上的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之后,我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爱好,每六个人自由组合,用那些已经准备好的物体拼搭出自己喜爱的形状,然后在小组里比较一番. 由于没有太多的拼搭条件限制,所以在小组里经常会有“我搭得太好了”的高兴的喊声,而我这个时候不单是一个引导者,更多的是一个欣赏者,而且学生也在趣味拼搭游戏当中,记住了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课本上面相类似的活动题材非常多,而这些题材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这些趣味元素作为老师应充分利用,在教学方式上面要有所更新,在活动形式上面要有所创新,让学生生活在趣味性教学当中,让小学生爱上数学,让小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置,改变了传统学科教学中轻体验、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要充分利用书本上的趣味性元素来搞好小学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数学活动课上面.
【参考文献】
[1]张亚东.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广西教育,2007,08.
[2]王朝.开发学生的思维.江苏教育,2009,10.
数学活动课,同其他活动课一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应用的乐趣. 它开设的意图就是解决单纯数学课的应用不足,弥补了实践时间过少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性格、兴趣、意志的全面协调发展. 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一直很重视活动课的开设,重视它的实践性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诱发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启发思维
一个人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肯定会与旧的知识体系产生矛盾,产生冲突,它们之间会有一种差距,会带来心理上的落差,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对新知识的一种渴望,一种盼望,处理得好的话,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
举例,在教学“如何计算圆的周长”一课时,每一步都可以设置障碍和冲突,引发学生思考:(1)先用一个简单的铁丝围成比较简单的圆再测量(可以把它剪开拉成一条直线再量);(2)再拿出一元硬币,这下子剪不断怎么测量呢?(既然不好剪,那只能把它放到直尺上转动一下);(3)最后既不可以拿起来,也不可以折起来,像这个游泳池的周长如何计算呢?(不能直接依靠卷尺测量). 这样的一步一步地提问,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小猴子摘树上的桃子一样,跳一跳就可摘到,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开发思维
在教学当中为何会产生数学?它的原因就在于生产和生活,在生产和生活当中会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必须通过计算来解决,于是数学就产生了. 所以,在数学的教学当中千万不要离开生活,如果离开,那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在教学圆周长之后,特地创设了一个教学情景,让学把我们学校花园里一棵最大的银杏树的直径给算出来,当然不允许把它放倒直接测量,而是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因为提出来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学生的热情特别高涨,有的认用有直尺在上面量一下,有的认为用绳子先测量,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那就是,先用绳子围绕树的一圈然后测出绳子的长度,就知道了大树的周长,然后利用我们学过的周长公式很快地就会把直径给算出来. 这种用生活的例子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好处,值得推广,就应当用更多的生活生产的例子来解决问题.
三、勤于动手,启迪思维
书读千遍,不如手动一遍,虽然有点夸张,但实实在在强调了动手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数学学习更是如此. 数学中有很多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所以这些图形的变换都需要学生的一定的想象力,而自己动手却可以轻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我在教如何认识分数的时候,就想到了用图形的分解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用正方形的三分之一,能有几种分法,学生的思维立即被调动起来.
四、以生为主体,培养独立思维
从数学活动课的性质、意图来看,数学活动课的主体无疑不是老师而应是学生,教学方式不再是老师的讲授,而是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摸索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课实践当中,我的主要做法不再是传统的灌输、注入式方式,而是让学生在活动当中去体会、去感受、去自己启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他们的创造能力培养和应用,在解决问题当中去提高他们的独立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怎么做,学生也怎么做,学生很被动. 时间长了以后,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制,也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培养了. 在我的数学活动课中,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去画、去拼、去摆、去讨论,等等,来实现自主学习. 老师在旁边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学生实在搞不懂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指导.
五、启用趣味性元素,形象思维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据于兴趣. ”实践也充分表明,当学生对某个活动的兴趣越浓时,他的注意力就会越集中,思想活动也会越积极,学习的效果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所以,小学数学老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唤起,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就要重视数学活动课的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成败也就在学生的兴趣提高上面.
小学数学活动课里面的趣味性元素很多,关键是我们老师能不能把它给充分地挖掘出来,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如猜谜语、小游戏,再如那些小常识呀等. 例如,在上一年级“拼拼搭搭”这节数学活动课时,在完全复习了书本上的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之后,我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爱好,每六个人自由组合,用那些已经准备好的物体拼搭出自己喜爱的形状,然后在小组里比较一番. 由于没有太多的拼搭条件限制,所以在小组里经常会有“我搭得太好了”的高兴的喊声,而我这个时候不单是一个引导者,更多的是一个欣赏者,而且学生也在趣味拼搭游戏当中,记住了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课本上面相类似的活动题材非常多,而这些题材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这些趣味元素作为老师应充分利用,在教学方式上面要有所更新,在活动形式上面要有所创新,让学生生活在趣味性教学当中,让小学生爱上数学,让小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置,改变了传统学科教学中轻体验、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要充分利用书本上的趣味性元素来搞好小学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数学活动课上面.
【参考文献】
[1]张亚东.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广西教育,2007,08.
[2]王朝.开发学生的思维.江苏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