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让学生直接感知文本材料。激发学生兴趣,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能力 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 创设环境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就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方面,谈一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会不会因为兴趣而读书,喜不喜欢找一些好书看,重不重视阅读,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学生会不会去主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是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二、重视过程,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抓好课内阅读方法指导,上好阅读指导课,方法在课内好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理解课文,从而培养阅读能力。
第二步功夫在课外,重视课外阅读。
(一)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读书、读好书。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见贤思齐,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自己的学长或是现在的同学对孩子们的影响更深,触动更大。利用这些身边的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尤其显著。
(三)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人了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书籍。
三、开发阅读资源,创造阅读环境
目前,我们所在的农村小学资源缺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质量。我们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量,我们做了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功课,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平台。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阅读小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诸如《西游记》、《封神演义》、《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之类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的阅读素材。随着年纪的逐步增长,中年级开始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冰心、鲁迅、老舍、茅盾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
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具体做法是:
(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对于书的选择,要让学生明白不要只看一种书,酿得百花方成蜜,除了小孩子喜欢看的童话、寓言故事,还应多看些天文、地理、自然、科技等各方面的书。因此教师按照阅读教学总目标和学校的大阅读方案要求,为学生定好读书计划,列好读书清单,这样有的放矢,既方便了学生阅读,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也便于教师检查阅读效果,形成师生的互动交流。
(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好读书笔记。教师教育学生看一本书时,不要只挑些彩页、小故事来看,应从头到尾看,有时你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许倒会有较新鲜的收获。也不要几本书放着一起看,这样反倒使自己集中不起来,心也不能投入到书中去。
(3)教会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读记记,越积越多。经常能发现有些学生的读书笔记成了机械地抄,这样是毫无用处的。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指导:针对性。兴趣性。运用性。这样,不但让学生深入到书的内容中去,而且还是一种很有效的练笔方式。
(4)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为了能让学生广泛阅读,教师要想方设法建立多种渠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鼓励学生去新华书店购书,班上建立图书角,在亲朋好友那儿借书,师生共同收集适宜本班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互相传阅。也可以通过别的信息渠道拓展阅读领域。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制品,使学生感受真实、生动的背景。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需要不断积累,而阅读正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使他们获得持续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就如同给学生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能够在自己今后成长的天空中展
[关键词]阅读能力 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 创设环境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就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方面,谈一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学生会不会因为兴趣而读书,喜不喜欢找一些好书看,重不重视阅读,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学生会不会去主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是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二、重视过程,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抓好课内阅读方法指导,上好阅读指导课,方法在课内好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理解课文,从而培养阅读能力。
第二步功夫在课外,重视课外阅读。
(一)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育学生读书、读好书。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见贤思齐,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古往今来,凡是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自己的学长或是现在的同学对孩子们的影响更深,触动更大。利用这些身边的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尤其显著。
(三)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人了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书籍。
三、开发阅读资源,创造阅读环境
目前,我们所在的农村小学资源缺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质量。我们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量,我们做了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功课,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平台。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阅读小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诸如《西游记》、《封神演义》、《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之类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的阅读素材。随着年纪的逐步增长,中年级开始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冰心、鲁迅、老舍、茅盾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
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具体做法是:
(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对于书的选择,要让学生明白不要只看一种书,酿得百花方成蜜,除了小孩子喜欢看的童话、寓言故事,还应多看些天文、地理、自然、科技等各方面的书。因此教师按照阅读教学总目标和学校的大阅读方案要求,为学生定好读书计划,列好读书清单,这样有的放矢,既方便了学生阅读,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也便于教师检查阅读效果,形成师生的互动交流。
(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好读书笔记。教师教育学生看一本书时,不要只挑些彩页、小故事来看,应从头到尾看,有时你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许倒会有较新鲜的收获。也不要几本书放着一起看,这样反倒使自己集中不起来,心也不能投入到书中去。
(3)教会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读记记,越积越多。经常能发现有些学生的读书笔记成了机械地抄,这样是毫无用处的。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指导:针对性。兴趣性。运用性。这样,不但让学生深入到书的内容中去,而且还是一种很有效的练笔方式。
(4)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为了能让学生广泛阅读,教师要想方设法建立多种渠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鼓励学生去新华书店购书,班上建立图书角,在亲朋好友那儿借书,师生共同收集适宜本班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互相传阅。也可以通过别的信息渠道拓展阅读领域。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制品,使学生感受真实、生动的背景。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需要不断积累,而阅读正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使他们获得持续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阅读,就如同给学生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能够在自己今后成长的天空中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