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与引力波发现的科学逸闻三则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pe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因斯坦预言引力波的存在,一百年后被科学观测证实.论文梳理了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引力波发现有关的三则科学逸闻,强调塑造真实可信的科学历史,避免学生产生刻板的科学家形象.
  关键词:爱因斯坦;引力波;相对论;科学家形象
  2016年2月11日,中国农历新年期间,遥远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则科学新闻引發国内科技界与公众的高度关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首次利用高级激光干涉仪引力波探测器,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1].科学家表示,这是一幅奇妙的宇宙图景:两颗黑洞的初始质量分别为29颗太阳和36颗太阳,合并成一颗62倍太阳质量且高速旋转的黑洞,亏损的质量以强大引力波的形式释放到宇宙空间,经过13亿年的漫长旅行,最终抵达地球,被人类灵敏的“耳朵”接收和测听.
  “忽如一夜春风来”,引力波新闻迅速占据国内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各大新媒体平台用文字、视频、动画等方式,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渠道,进行引力波的全方位解读,形成多年来少见的一次科普传播热潮.作为非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普通公众对深奥莫测的引力波,其实是“只闻其名,不明其意”.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很大程度与科学伟人爱因斯坦有关.尽管已经离世61年,爱因斯坦与他标志性的相对论理论,借助引力波的强力推动,再次回到公众的视野中.
  1 广义相对论的灵感火花闪现
  1905年被誉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爱因斯坦连续发表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狭义相对论等重要论文,开启现代物理学的新篇章.不过,此后几年间,爱因斯坦依旧是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正如牛顿被树上掉落的苹果砸中,启发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最终创立万有引力学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引力波的灵感产生也有一段科学逸闻.
  1922年,爱因斯坦回忆广义相对论的创立时说:“1907年底某一天,突破口突然找到了.当时我正坐在伯尔尼专利局办公室里,脑子里突然闪现了一个念头:如果人正在自由下落,他决不会感到他有重量.我很震惊,这个简单的理想实验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它把我引向引力理论.”[2]正是这一丝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触发了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幸福的思想”:想象自由落体者处在一个密闭空间中,比如一部自由坠落的升降机,他会感到失重,抛出的任何物体都会与他一起漂浮.他将无法通过实验来辨别,自己所处的密闭空间是做自由落体运动,还是在外太空的无重力区域漂浮,这是科学史上著名的“爱因斯坦电梯实验”的最初来源[3].
  随后,爱因斯坦想象这个人仍在同一个密闭空间里,处于没有重力的外太空中.此时有一个恒力将密闭空间以某一加速度向上拉升,他会感到自己的脚被压到地板上.如果抛出一个物体,物体将会以加速运动落在地板上,就如同他站在地球上一样.他无法区分自己是受到引力的作用,还是受到向上加速度的作用,爱因斯坦称为“等效原理”.
  等效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由于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相等,引力场对物体施加的作用,无法与加速运动产生的效果区分开来.1915年,时年36岁的爱因斯坦达到科学事业的巅峰,提出广义相对论,改变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宣称“我最大的梦想已经实现”.四十年后,另外一则科学逸闻,可以佐证他对等效原理的偏爱.
  2 等效原理和爱因斯坦生日礼物
  1955年3月14日,爱因斯坦的76岁寿辰,普林斯顿大学艾瑞克·罗杰斯教授送给老人一件看似简单的生日礼物.这个礼物用一个重球,一根弹簧,一根铜窗帘棍和其他常见的东西构成.铜球系于绳的一端,悬挂在一个金属杯之外,球可以贴切地置于杯上.绳穿过杯中一个小洞,然后通过管子连在弹簧上.装置固定在铜棍的一端,可以轻易地把它拿在手中.最后杯和球封闭在透明的玻璃球中.由于弹簧太软,不足以克服小球的重力,球只能挂在杯的外面.
  同年4月3日,星期天上午,科学史专家科亨登门拜访爱因斯坦,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访谈中,爱因斯坦评述了物理学史上著名人物及其贡献.当墙上的挂钟指向12点半时,科亨起身准备告辞,意犹未尽的爱因斯坦带着几分神秘的语气,向他展示这件引以为傲的生日礼物(图1).科亨写道:最后我要告别了.忽然爱因斯坦转过身说:“等一等,等一等.我要给你看一件生日礼物.”回到书房后,我看到爱因斯坦从屋角拿出5英尺长的像窗帘棍似的东西,在它的顶端有一个直径约为4英寸的塑料球.爱因斯坦说:“你看,这是设计来演示等效原理的模型.” 爱因斯坦的脸上布满了笑意,他的眼中闪烁着快乐的光辉,他说:“现在你来看等效原理.”他握住长铜棒的中间,将它举起直到球碰到天花板.
  他说:“我现在让它落下.根据等效原理,球应该不受重力,这时弹簧的强度就足以将小球拉到塑料管的顶端.忽然让玩具自由垂直落下,并用手护着它,直到它的底部落到地板上.塑料球现在和眼睛在同一高度,可以看到小球正在塑料管的顶端.”[4]“爱因斯坦生日礼物”让他回想起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对引力的探索和研究,应用等价原理理解星体和星系如何在弯曲的宇宙中运行,计算宇宙中的质量如何弯曲空间和时间,得到宇宙的结构[5].
  3 引力波研究的曲折历史
  引力波发现被誉为一项划时代的科学成就,打开人类观测宇宙的一个新窗口,有助于研究宇宙的起源和进化.1916年,爱因斯坦论证引力的作用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引力波最初只是一个理论构想,来源于方程式的推导,而非真实的实验观察.爱因斯坦认为,引力波辐射的能量很少,在所有能想得到的情况下,引力波的辐射都可以被忽略,无法被探测到.
  1936年6月1日,《物理评论》编辑部收到由爱因斯坦和罗森署名的一篇来稿,稿件的标题为“引力波存在吗?”此前,爱因斯坦写信给他的同事马克斯.波恩,“我和一个年轻的合作者一起得到了有趣的结论,引力波不存在,尽管在一级近似下它们被认为确实存在.”面对这位科学大师的来稿,编辑部如获至宝,认为这是一件莫大的荣幸.编辑部按照一贯的审稿规则, 6月7日将稿件送给审稿人审查.7月17日,审稿人寄回长达十页的审稿意见,认为稿件有严重错误,必须修改.7月23日,编辑部致函爱因斯坦,信中写到:“亲爱的爱因斯坦教授:谨将你和罗森博士投递本刊的稿件随同审稿人的意见一并寄回.在发表你的文章之前,希望看到你对审稿人对你们稿件所作的各种评论和批评的反应.”
其他文献
摘 要:“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的便捷和高效.基于“互联网 ”时代孕育而生的微课教学更是极大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设计将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加以涵盖,在互联网平台之上供学生反复钻研和学习.这样的方式不仅会有效的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也会更好的让师生之间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和沟通.在进行微课设计时,教师要首先以初中物理课
摘 要:“一題多解”是指对同一道习题,应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求解,最后得到同一结论.“一题多解法”对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非常有好处.通过三个实例简要说明了“一题多解”在物理习题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一题多解;物理习题;应用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素养成为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中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未来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做到理解精神,掌握精髓[1].初中物理教材作为物理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实施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载体.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做到科学素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促进学
摘要:物理思想是物理知识及物理方法的灵魂,物理思想具有隐蔽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它蕴含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高考重视对物理思想及其相关物理方法的考查,旨在凸显物理学的本真,有效甄别考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表现在,物理思想及其相关物理方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等效思想;对称思想;近似与估算的思想;转化思想  作者简介:许冬保 (1963-),男,江西九江人,江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我国的教学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事实证明,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需要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勇于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平等交流、合作探究的形式,逐渐培养
图/张 光rn“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曾几何时,中小学生们只能捧着课本,在心中憧憬着字里行间的那些山川胜景、雪月风花.如今研学旅行让孩子们有机会身临其境,其间善处
期刊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血压标准: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
摘要:新课标倡导“学生为中心”,应关注技能、方法、过程等,注重自主、合作、体验等学习方式,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构建“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互动、有效课堂.文章就“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课堂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几个主要的教学策略,以期共享.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学生为中心;互动课堂;主要策略  互动课堂的创建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探讨的主要话题,是“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行,物理学科的考试内容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强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去情境化以及再情境化的训练,可以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With the imple
摘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评价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并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考虑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的及时反应才是最好的强化其学习兴趣的方法.因此本文从关注差异,关注需求;有所依据,客观评价;主体多样,内容丰富;互动对话,把握生成这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及时反馈性评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相关应用,以期学生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及时反馈性评价下,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