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东邑村龙王庙建筑及迎神赛社考述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山西潞城市春秋时称潞子婴儿国,后属晋。汉置潞县,隶上党郡。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移县别置,曰刈陵。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潞城县。
  东邑村距县城东南约10里,古称黄邑,旧属葛井乡。龙王庙位于村东北,坐北面南,两进院落。入山门靠西处有一眼水井,两侧各为三间厢房,中间甬道直通戏台。
  戏台三间,倒座式,即坐南朝北,面向正殿,单檐硬山顶,灰色瓦顶。上下两层,下层为通道。戏台前檐斗拱四铺作单下昂,卷云式昂头。柱头斗拱耍头为象头,补间为龙头。明间雀替为龙头,两次间为象头。梁架由四椽、平梁构成。梁架残存部分有彩画。
  正殿位于中轴线最北端,坐落在长14.76米、宽13.5米、高1米的台基之上。正殿三间,面阔13.24米,进深11.97米,单檐悬山顶,灰瓦,大吻、垂兽、戗兽、套兽均为琉璃雕花,正脊每面6条龙,垂脊雕凤,均配饰牡丹,垂脊现剩一条脊刹,有“嘉庆元年五月立”题记。
  龙王庙布局规整对称,保存完整,“神殿与戏台结合构成神庙,是北宋以后中国本土宗教场所的显著特征”(冯俊杰:《戏剧与考古》,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农业社会,人们最大的企盼就是风调雨顺,来年能有好收成。龙王作为司雨水之神,便格外受到人们的尊崇。早在秦始皇时,就有“黄帝得土德,黄龙地寅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的记载。到汉代,民间出现了以五色龙祈雨的习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国朝缘唐祭五龙之制,春秋常行其祀。先是熙宁十年八月信州有五龙庙,祷雨有应,赐额曰:‘会应’。自是五龙庙皆以此名额云。徽宗大观二年十月,诏天下五龙庙皆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龙王由民俗之神上升为祀典之神,为龙王修建庙宇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龙王庙往往建在有泉、池、井的地方,因为这里能“祷雨而应”。晋东南的府州县志及现存石刻,到处都有祷取“神水”而“灵应”降雨的记录。潞城东邑龙王庙山门西侧有井,应为祷雨取水之池。
  雩祭作为一种祈雨的仪式,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类。《潞城县志》记载:
  雩祭坛乾隆七年定:每岁孟夏行常雩祭,不另立雩坛,即于先农坛行礼,并合社稷山川诸神牌位。
  龙王庙,春秋取吉祭,陈设羊一、豕一、簋二、笾豆各四,香帛(黑色)尊爵,备行三献礼。
  


  从商周开始,祭祀便和礼乐相伴,是国家的重要行为。官方主持的祭祀活动正式庄重、规范高雅,而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礼乐祭祀在转变为民间集体行为时,往往带有了娱乐游戏的成分。“祭礼”渐渐演变成“戏礼”(苏东坡语)。学者王国维在论及上古戏剧时说:“巫之事神,必用歌舞”,“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过滤,“歌舞媚神”已演变为歌舞娱人,民间的迎神赛社却呈现出公众性的狂欢。人们在这种周期性的仪式中舒展着疲惫的身心,释放着压抑的情感。和官办雩祭的枯燥乏味相比,民间的雩祭仪式要热闹得多。
  潞城东邑村龙王庙的迎神赛社定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二月二是传统龙抬头的日子,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恢复活力,龙也要苏醒过来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从时节上来说,二月进入仲春季节,春耕播种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若是天公降雨,无疑是农民的一大福祉。六月初六正值谷物秀而未实,或实而未坚,农夫希望普降甘霖,秋天才会获得丰收。另外,如果祷雨而应,祈得甘泽,也应演戏酬报,谢过龙王。
  庙会通常五天。第一天是隆重的祈雨仪式和社火表演。第一项是祭拜取水。会首带领男村民,人人头带柳圈,手执柳条,依次进入龙王庙正殿,专人端上花祭、供馔及长颈陶瓶,上香跪拜,三礼九叩,肃穆虔祷。拜毕,会首手捧陶瓶,举过头顶,领村民走至山门左侧井口旁,用红绳系瓶口,徐徐放入井中,俯首噤声,点燃香枝,频频叩首。礼毕,将红绳系到旁边的柳树上,等待龙王赐雨。待晒龙王仪式结束后,再恭恭敬敬地取回神水,供奉在大殿的供桌上。
  第二项是热闹的晒龙王巡街活动。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将龙王爷抬到坐架上,扛着出行,因为是为民求雨,大家都很乐于出力。八音会细吹细打,在前面鸣锣开道,龙王爷紧随其后,会首带领众乡亲浩浩荡荡从龙王庙出发,顺街出村,沿田间地垄到附近祭拜,然后返回,把龙王爷放回正殿。
  晒龙王这种仪式,大概源于几种想法:第一,龙是喜静不喜动的动物,平时潜居幽深的龙洞、龙泉、龙井之中,现在敲锣打鼓这么一闹腾,便会兴风作浪,布雨降霖。第二,龙王作为司雨之神,应该让它及时了解民间旱情,不能懈怠渎职,不管老百姓疾苦。第三,龙王爷怕热,被放在太阳下暴晒,晒出汗了,流到人间便是甘露。考究晒龙王这一习俗的由来,龚维英先生认为让龙王受苦源于让巫觋受苦。
  接下来是比较刺激的斩旱魃仪式。旱魃是中国神话中干旱的制造者,《诗经·云汉》有语“旱魃为虐,如焱如焚”。旱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用树枝做个身子骨架,外面用彩纸糊裱,菜瓜做头,掏空瓜瓤,注进红水,封严。把旱魃放到平板车上,沿街游行。回到龙王庙后,主礼历数旱魃的种种罪状,然后一声喝令,旁边手执利刃的小伙子一刀砍下旱魃的头,“鲜血”淋漓。不过现在旱魃的制作多了几分游戏的心态,纸糊的旱魃身子里填满鞭炮,头应声倒地之后,身子也噼里啪啦燃烧起来,颇为刺激。百姓认为除掉旱魃,才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最后进行的是红火热闹的社火表演,“扛装”、“皇杠”、“踩跷”是传统的表演项目。
  雩祭仪式肃穆隆重,百戏社火热烈欢腾,庙外广场和街道人山人海。
  第二天正式演戏,庙会同时进行,为期三天。冯俊杰先生考证:“晋东南‘谢雨’演戏,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首先是由值年总社首‘写戏’,即聘请戏班,点划剧目,并与戏班科头签订演出合同;然后再对戏班提出许多戒条,张榜公布;戏班也要张贴告白榜文,以声明自己的演出完全符合祀典。”(冯俊杰:《戏剧与考古》)现在仪式有所简化,但演戏的热情仍很高涨。在唱戏之前,有专人拿扎了红绸的竹扫帚到村的四角打扫,扫除旱魃和灾难。然后乐班鸣锣响鞭,正式开演,先演赛戏,再演大戏。赛戏演给龙王,大戏唱给百姓。赛戏是一种头戴假面,综合傩仪和春社祭祀的戏剧演出。大戏指的是当地流行的上党梆子。赛戏唱腔很简单,只是念白朗诵向歌唱过渡的原始形态,有固定的演出剧目《调鬼》和《斩旱魃》。《调鬼》是开台戏,演员头戴面具,扮七鬼,先在台下后在台上跳跃,听候调鬼师(城隍)训诫。《斩旱魃》的戏,有时也被其他传统剧目代替,如《华容道》、《单刀会》等。接下来便是唱大戏,当地百姓称上党梆子为大戏,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唱腔高亢明朗、粗犷朴实、直出直入、强烈激越。当地人最爱看的是杨家将、岳家将等武戏,如《三关排宴》、《天波楼》、《雁门关》、《闯幽州》等,赵树理曾说:“从家里到野地,到处唱起干梆戏。”可见梆子腔在当地很受欢迎。庙内艺人献技、锣鼓喧天,庙外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潞城东邑龙王庙庙会涵盖了晋东南地区迎神赛社诸多仪式,如取水、晒龙王、斩旱魃、百戏社火、迎神演剧等。农业社会,人们把希望求助于神灵,雩祭和春祈秋报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百姓都是重要的事情,在这种祭祀仪式中,祭祀礼仪、百戏杂陈、戏剧演出都是奉献给神灵的艺术供品。民间把所有这些娱神又娱人的活动统称为“社火”。上党地区的迎神赛社能够生生不息,繁衍千年而不衰,是因为人们在宗教祭祀和官方礼仪中找到了缓解疲劳舒展身心的通道,他们等待着这种周期性的、年复一年的盛宴到来,呈现着真实的民众狂欢和世俗娱乐。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其他文献
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军旅画家、雕塑家赵军安美术创作研讨会暨画册首发式,9月1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解放军总参谋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相关单
作文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方法指导和技巧点拨所能奏效的,它是一种长期积累下语感的再现,是一种综合了各种生活体验的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需要学生的主体努力和参与,需要大量的阅读与思考”。然而,作为一线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往往素材太少,作文“言之无物”。因此,教师如何基于以上学情有效实施应对策略,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成为了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事实上,所谓的“无素材
了解学情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把握学生思维特征,有利于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以多年执教美术特长班的经验为例,谈谈如何把握学生思维特征,针对学情开展有效教学。  依据认知心理学原理,我首先确定了从“加工(活跃型、沉思型)、感知(感悟型、直觉型)、输入(视觉型、言语型)、理解(序列型、综合型)”这四个维度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同时,借助所罗门学习风格自
研究了热压烧结条件下Nb元素对Ti/[ψ(Al2O3)=80%]复合材料相对密度、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及维氏硬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Ti/[ψ(Al2O3)=80%]的Al2
《非诚勿扰2》中的《见与不见》这首诗,引发了网络上,学生和白领族对其进行解构后的再创作,成为新时代语境下,话语权表达的新途径。 “You Are the One 2” in the “see an
【摘要】线条的力度表现是艺术家造型功力的重要体现,也可以说是艺术家的内功修为,在提高造型的表现力方面和深入研究线条的力度表现特征是绘画实践中非常有意义的理论探索。本文以作者的绘画经验为基础,从绘画表现的角度论证线条的力度表现特征。  【关键词】线条;力度;美感  一、线条的力度体现在运笔的质量上  线条是笔触运动的轨迹,它记录和反映了画家在平面的形态控制、空间的感受转换及时间的情绪思考。南齐谢赫在
由山东省寿光市政协委员会主办的夏德起画展10月17日至10月22日在荣宝斋美术馆举行。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荣海,潍坊市政协副主席姜绍华,中国美协理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