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在与材料和伙伴的互动中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学习彼此的经验。因此,在自主性游戏中教师要先选择材料,通过材料让幼儿对游戏产生兴趣。其次要把简单的材料变一变,让小材料发挥大用道。最后,要突显材料,让材料引领孩子与教师、同伴交往。
一、小材料,大故事:选材
刚开展自主性游戏时,我认识到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到游戏行为,因此我并不急切地将我所准备的材料投放给幼儿。我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们围绕“家”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凭着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大家纷纷勾画着自己的家的概念:“老师,我家里有好大的桌子。”“我有自己的小床。”我妈妈在家给我烧饭的”“我吃饭用小碗和小勺子”……,在孩子们关于“家”的谈论中,他们确认了家中做这些事所需要的材料,于是煤气灶、锅碗瓢盆勺、电饭煲、冰箱、洗衣机、娃娃、小床等东西一一“备置”于“家”中,孩子们在相互交流,相互肯定的过程中一起建构着“家”的轮廓。通过这次对家中材料的确认,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制作。我们将牛奶箱做成了漂亮的大冰箱和洗衣机,将饼干盒做成了煤气灶,孩子们也开动了脑筋,将一些包装盒打开一面变成小抽屉,还将八宝粥勺子、肯德基杯子、冷饮罐子都一并收集了过来。这下子,“娃娃家”在这些材料的簇拥下便慢慢像模像样起来了。小小的材料让孩子对游戏产生了兴趣,使得游戏的过程更丰富。
二、小材料,大用道:变材
⒈小材料变一变
我在各个娃娃家所投放的材料有些不同,这种情况下,幼儿之间的新问题又随之产生了:有的材料因没有被该娃娃家的幼儿及时利用到,却又占据了一定空间,而且还会被幼儿不小心踩在脚底下;有的幼儿想用某一材料,却因该娃娃家没有,而急切地到处去寻找,有时还会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执,这就体现了材料使用价值的不平衡。这一切与老师投放玩具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投放材料时要考虑玩具的种类、玩具投放的数量、种类的搭配,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主题、游戏的类别、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根据这些要求,我进行了对比,从游戏开始到现在,我们都是在对游戏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收集,而对材料的数量、种类的搭配还考虑得不多,这或许就是我们游戏还不能更好地开展的原因。因此要对材料“变一变”, 通过变一变,让材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2.小材料动一动
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要预先作思考,考虑到幼儿个别差异,让孩子和材料一起“动一动”,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这样孩子才会玩出快乐,获得经验。通过让孩子和材料“动一动”又一次激发起孩子游戏的兴趣,真的是小材料大用处。
三、 小材料,大交往:显材
1.桥梁的作用
材料虽小,但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它连接的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交往。在游戏中有时孩子会遇到困难,教师主动地和孩子交往,适当地发问提示,以便知道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并通过提示让孩子去想办法解决。今天“超市”的生意似乎很不景气,店里一个客人也没有,连超市的店员也不知去向。我故意问:“店里人呢?”“我们在这里。”店员匆忙赶回来。“我要买东西”。我指着篮子里的苹果说。“好的。”店员服务态度很好,在帮我装好袋子后,两人就不知该干什么了,“我们家宝宝还要吃糖,可是我没钱了,可以免费送我一个吗?”“好的。”两人又开始装起了糖来。我说:“面包店里的面包买二送一呢,你们看他们的生意多好。”孩子们顿时也有了灵感:“我们有优惠券,下次来可以免费领东西吃哦!”我又提示到,我现在要去“娃娃家”做客,你可以把优惠券发到“娃娃家”吗?一会儿,娃娃家、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收到了优惠券,“超市”的生意红火起来了。教师主动与孩子交往,牵引孩子与同伴去交往,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2.纽带的作用
材料虽小,但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它连接的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往。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孩子们已经不仅仅限于单独与材料对话,材料隐性地引导着孩子走出自己,与朋友交往。 丰富的游戏材料,还能够充分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使幼儿快乐地与周围的同伴进行交往。激发其内在的交往欲望,通过交往交流获得成功,那种快乐会强化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后,我们的超市“活”起来了。孩子们不仅仅在超市“摆弄”玩具材料。他们也开始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迁移到游戏的情景中。可见,现在游戏时孩子和孩子之间有了交往,游戏情节也变得更丰富了。孩子在游戏中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协商、合作,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从而提高社会技能。
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材料投放的不断探索、研究与总结,终于发现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材料能更好地为游戏服务,促进幼儿更好地在“玩中自主”“玩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一、小材料,大故事:选材
刚开展自主性游戏时,我认识到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到游戏行为,因此我并不急切地将我所准备的材料投放给幼儿。我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们围绕“家”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凭着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大家纷纷勾画着自己的家的概念:“老师,我家里有好大的桌子。”“我有自己的小床。”我妈妈在家给我烧饭的”“我吃饭用小碗和小勺子”……,在孩子们关于“家”的谈论中,他们确认了家中做这些事所需要的材料,于是煤气灶、锅碗瓢盆勺、电饭煲、冰箱、洗衣机、娃娃、小床等东西一一“备置”于“家”中,孩子们在相互交流,相互肯定的过程中一起建构着“家”的轮廓。通过这次对家中材料的确认,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制作。我们将牛奶箱做成了漂亮的大冰箱和洗衣机,将饼干盒做成了煤气灶,孩子们也开动了脑筋,将一些包装盒打开一面变成小抽屉,还将八宝粥勺子、肯德基杯子、冷饮罐子都一并收集了过来。这下子,“娃娃家”在这些材料的簇拥下便慢慢像模像样起来了。小小的材料让孩子对游戏产生了兴趣,使得游戏的过程更丰富。
二、小材料,大用道:变材
⒈小材料变一变
我在各个娃娃家所投放的材料有些不同,这种情况下,幼儿之间的新问题又随之产生了:有的材料因没有被该娃娃家的幼儿及时利用到,却又占据了一定空间,而且还会被幼儿不小心踩在脚底下;有的幼儿想用某一材料,却因该娃娃家没有,而急切地到处去寻找,有时还会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执,这就体现了材料使用价值的不平衡。这一切与老师投放玩具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投放材料时要考虑玩具的种类、玩具投放的数量、种类的搭配,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主题、游戏的类别、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根据这些要求,我进行了对比,从游戏开始到现在,我们都是在对游戏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收集,而对材料的数量、种类的搭配还考虑得不多,这或许就是我们游戏还不能更好地开展的原因。因此要对材料“变一变”, 通过变一变,让材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2.小材料动一动
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要预先作思考,考虑到幼儿个别差异,让孩子和材料一起“动一动”,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这样孩子才会玩出快乐,获得经验。通过让孩子和材料“动一动”又一次激发起孩子游戏的兴趣,真的是小材料大用处。
三、 小材料,大交往:显材
1.桥梁的作用
材料虽小,但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它连接的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交往。在游戏中有时孩子会遇到困难,教师主动地和孩子交往,适当地发问提示,以便知道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并通过提示让孩子去想办法解决。今天“超市”的生意似乎很不景气,店里一个客人也没有,连超市的店员也不知去向。我故意问:“店里人呢?”“我们在这里。”店员匆忙赶回来。“我要买东西”。我指着篮子里的苹果说。“好的。”店员服务态度很好,在帮我装好袋子后,两人就不知该干什么了,“我们家宝宝还要吃糖,可是我没钱了,可以免费送我一个吗?”“好的。”两人又开始装起了糖来。我说:“面包店里的面包买二送一呢,你们看他们的生意多好。”孩子们顿时也有了灵感:“我们有优惠券,下次来可以免费领东西吃哦!”我又提示到,我现在要去“娃娃家”做客,你可以把优惠券发到“娃娃家”吗?一会儿,娃娃家、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收到了优惠券,“超市”的生意红火起来了。教师主动与孩子交往,牵引孩子与同伴去交往,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2.纽带的作用
材料虽小,但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它连接的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往。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孩子们已经不仅仅限于单独与材料对话,材料隐性地引导着孩子走出自己,与朋友交往。 丰富的游戏材料,还能够充分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使幼儿快乐地与周围的同伴进行交往。激发其内在的交往欲望,通过交往交流获得成功,那种快乐会强化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后,我们的超市“活”起来了。孩子们不仅仅在超市“摆弄”玩具材料。他们也开始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他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事情迁移到游戏的情景中。可见,现在游戏时孩子和孩子之间有了交往,游戏情节也变得更丰富了。孩子在游戏中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协商、合作,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从而提高社会技能。
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材料投放的不断探索、研究与总结,终于发现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材料能更好地为游戏服务,促进幼儿更好地在“玩中自主”“玩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