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认识史上的先知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ij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人类就无时无刻不在研究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期间,出现了一批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在人类还处于蒙昧状态的时候就独具慧眼,凭着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严密的思考,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
  
  毕达哥拉斯——第一个提出地球为球形的人
  
  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极为浅薄。古埃及人认为地球是放在四只大象背上的平板,而大象则站在一只大龟背上,龟浮在海上。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像只圆盘。在我国古代,也有大地如棋盘之类的说法。总之,都认为地球是平面的。
  古人产生地球是平面的想法是很自然的。因为那时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人类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对当时的人来说实在太大了。人类无法直观地认识它的总体,只能从自己生活的那个地方所体验到的一些现象来推断地球的形状。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物体从上往下落,这是人类观察到的最大量、最基本的现象。人们便由此认定上与下、高与低是绝对的,当时的人们却很难想象地球是球形的。
  可就在这个时候,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毕达哥拉斯突破了传统与直观的局限,在距今约2500年前,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地球是球形,实现了人类对地球认识的一个飞跃。
  毕达哥拉斯的地球球形说,是以充分的观察结果为基础的。他观察到,月光不是月亮自己发出的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进而他又发现月面上的阴暗交界处有一道弧线,这种现象只有光线照射在球形物体上才能产生,这就说明月球为球形。由此,他推想到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是球形。他的另一个根据是,每当月食发生时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也是圆形的,这就进一步佐证了地球为球形。
  毕达哥拉斯还从“科学—美学”角度论证了地球,甚至包括各种天体都会是球形。他认为圆形、球形是最完美的几何形状。宇宙是完美、和谐的,因此构成宇宙的各种天体必然为球体,并在圆形轨道上运转。他的这一“科学—美学”思想,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却深刻地影响到而后的天文学发展。伽利略、哥白尼等无不受其影响。哥白尼公然认为毕达哥拉斯的天文概念就是他的太阳中心说的先驱。
  
  埃拉托色尼——第一个量出地球大小的人
  
  埃拉托色尼是古希腊的科学家,生活在约公元前3世纪,他对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论述深信不疑,并千万百计地要测出地球的大小。
  埃拉托色尼生活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他发现,每年从春到冬,太阳从没有在这座城市的天顶上停过。即使在每年6月22日的正午即夏至这一天,太阳光线与垂直地面的标杆之间的夹角也有7.2°。他同时又听说,在亚历山大里亚城以南约5000斯塔季亚(古埃及长度单位,1斯塔季亚约等于1/10英里)的塞恩城(今阿斯旺大坝附近),情况与此大不一样:在那里,每年夏至这天正午,太阳正好挂在天顶,阳光可以笔直地照射到井底,所有的直立物体都没有影子。这种现象引起埃拉托色尼的极大兴趣。他想,从远处投来的太阳光是平行光,如果地球是平面的,那么就不可能出现这种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不正好说明地球是球形了吗?根据现有的数据不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周长了吗?
  亚历山大里亚城和赛恩城,一个在正北,一个在正南。太阳光在亚历山大里亚城与标杆的夹角应相等于以地球为圆心、以两城之间的距离为弧长的这一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即均为7.2°(如图所示)。根据几何学中关于在一个圆里,多大的圆心角对应多大的圆弧的道理,就可以测出地球的周长。
  
  即:地球的周长=5000斯塔季亚×(360°÷7.2°)=250000斯塔季亚,约合39816公里。数据与今人测量地球经线长40009公里非常接近。
  
  这是一个生活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人测得的地球的大小。其测量方案的科学,测量结果的精确,都令今人叹为观止!
  
  卡文迪许——第一个称出地球重量的人
  
  自从埃拉托色尼计算出地球的大小以来,不少人都设想利用质量等于密度乘以体积的方法来计算地球的质量。但由于地球的平均密度无法确定,所以用此法求地球的质量就成了一条死胡同,无法走通。
  到了17世纪末期,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指出,宇宙间任意两个质点都有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其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正,用公式表示为:F=GM1M2/R2。其中F代表万有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从上面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只要测出万有引力常数G,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这个公式就成了测算地球质量的一把钥匙。卡文迪许就是首先找到这把钥匙并利用它取得成功的一位科学家。
  卡文迪许是18世纪末期的英国物理学家。他在一根细长杆子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小铅球,做成一个形似“哑铃”的东西。然后用一根细石英丝把这个“哑铃”从中间悬挂起来。操作时,用另外两个较大的铅球去接近“哑铃”上的两个铅球。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石英丝就会发生偏转。根据偏转的程度,就可以算出铅球间引力的大小,进而算出万有引力常数和地球的质量。可他在用两个较大铅球去接近“哑铃”上的两个铅球时,却未见石英丝发生偏转。
  要想使实验获得成功,就必须提高装置的灵敏度。卡文迪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小孩子用镜子反射阳光玩时,镜子只要稍微一动,反射出去的阳光在远处的墙上就发生极大的移动。他深受启发,心想,我如果在测定装置的石英丝上安一块小镜子,把一束光线射到镜面上,让镜面再把光线反射到一个刻度尺,那么,即使石英丝只有极微小的偏转,也会明显地在刻度尺上表现出来,这不就可以大大提高装置的灵敏度了吗?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他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测出了装置中铅球间引力的大小,并计算出万有引力常数为6.67259×10-11千克-1·米3·秒-2。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测出了万有引力常数,地球的质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假设地球的质量为M1,地球另一已知质量的物体为M1,M2所受的地球引力为M2g,g为常数,按980厘米/秒2取值。M1与M2之间的距离R为地球半径,为6.379×108厘米。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地球的质量就可以轻易计算出来,即为5.976×1027克,约为60万亿亿吨。
  就这样,人类第一次测得了地球的质量,卡文迪许被称呼为“称”地球的人。但为此,他用了50年光阴,几乎耗费了他一生的精力。
  (短信代码:070541)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教育部门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提出了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的核心素养包括了培养学生的对信息的认知、对
蓬莱,因“仙”而名.她守在黄渤海岸边,以别具一格的山和海的情调诠释了它独特的风情.rn2000多年前,先辈遥望海中的海市蜃楼,仙人居住的城阙楼台从大海深处徐徐漂来.自此,这座
期刊
指出了一类边裂图SEP(K_(1,n),f)与图K1,n的边优美性的差异.得到了对任意自然数m>0,SPE(K_(1,4m+1),f)不是边优美的,以及SEP(K_(1,n),f)是边优美图的充要条件.
预习代表着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也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
证明了若G是一个(0,mf-m+1)-图,则对其中任意给定的2m-星K_(1,2m),G有一个(0,f)-因子分解2-正交于K_(1,2m).
在一般Filippov解意义下给出利用一族满足一定条件的Lyapunov函数的更一般的Matrosov定理.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尝试着创设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具备比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对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试卷讲评课交由学生作主,学生确定评讲题目,说命题意图,说解法和困惑,说解后反思,契合课标所提倡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数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数学
运用自伴算子的谱理论,讨论了Hilbert空间上的广义框架在框架算子作用下的一些性质.
本文研究了扩张的圈Schr?dinger-Virasoro代数,给出了这类李代数的所有二上同调群,同时得到了这类李代数的所有泛中心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