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伦理思维需要多视角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伦理思维要从一元走向多元,我国教育片面的伦理观需要反思和完善
  与国内很多教育专著不同的是,本书在探讨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不向读者灌输某种理论,也不刻意阐述自己主张的理论,而是向读者不断地展现对同一问题的多种不同的看法、依据和内在逻辑。不仅引领读者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且不断暗示读者:没有绝对真理!
  本书在分析教育伦理问题时重点介绍了两种伦理观:一是效果论,二是非效果论。
  效果论认为,行为的对与错要依据行为的结果来加以判断。行为的选择,要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所谓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在人们面临多种选择时,那种能够为大多数人带来最好或者最大收益的选择,则为最好的或最优的选择。何谓“好”,不同的价值观又有不同的标准。在效果论中影响最大的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认为享乐或者幸福即为“好”。而享乐主义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则是功利主义,这是效果论中一种很重要的流派。功利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社会政策的制定应该依据“为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利益”的原则。在考量或选择某项决定时必须考虑每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运用效果论分析伦理问题的时候,指出了这种伦理观的两大问题:一是结果性信息在行为发生前是很难获得的,各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有时候无法进行“好”与“不好”的比较,而且,要对所有相关者的结果性利益进行累计判断,更是难乎其难!第二个问题——也是最最重要的问题是:依据效果论所得出的结论,有时是违背基本伦理规范的。比如,效果论可能会支持这样的行为:十个痞子可以虐待一个人,因为十个痞子的快乐总量超过一个人的痛苦。而这样的结论显然是十分荒唐的。
  非效果论撇开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平等尊重每个人为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思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黄金定律,用康德的核心道德定律来表述就是“绝对命令”——“行为只依据那些既符合你的意愿又同时可能成为普遍原则的公理”。这就要求我们把每个人作为有绝对内在价值的存在,我们的行为要尊重每个道德主体的价值。“平等尊重原则”包含以下三个辅助性观念:(1)“要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就是说,不能把人看作是我们达成个人目的的工具。(2)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自由的、理性的、有责任的道德行为者”。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他们选择的自由。(3)人与人之间,不论差异有多大,作为道德行为者,他们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每个人都被赋予同等的基本权利,人人都享有相等的机会。但是,这一伦理观也有不足:(1)一个人很难确定他所愿意的行为是否能成为普遍的行为规则。(2)行为与情境是紧密关联的,而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不确定性,这就导致很难来确定普遍行为规则、道德原则。
  以上两种伦理观为我们思考伦理问题或进行伦理抉择提供了不同的思维工具,它们各有利弊。这就提醒我们,在思考教育伦理问题或进行教育抉择的时候,要有多个视角。审视我们的教育思维,我感觉还比较狭隘。我们往往循着一种思路去思考教育问题,在论及自己信奉的理论时,只言其是,不道其非。更不可取的是,我们常常把某一理论置于一种真空情境中,很少考虑理论成立的具体条件、理论适用的特殊情境。就总体而言,中国教育实践在伦理取向上所奉行的主要是效果论。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是以片面的终端结果——升学率、进入好的高一级学校的人数和比例、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的。学校对教师业绩的评价也主要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硬性指标的。而对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充分地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充分地尊重了每个学生主体,则关注不够。与教育实践不同的是,教育理论界在教育伦理上的主要取向是非效果论,强调“平等尊重每一个人”“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等。但是,理论界的伦理主张并没有成为广大教育实践者的自觉行为。我感觉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一元化的伦理思维不符合中国实际。以效果论为主导的中国教育实践根深蒂固,它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基础。我们在倡导非效果论的同时,也要看到效果论的合理因素。(2)理论界在推崇“平等尊重每一个人”的思想时,把一切都抽象了,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没有关注到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水平。例如,“平等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这里的人必须是有能力、负责任的道德主体。能力是对抉择负责的先决条件。对缺乏道德主体性的人不能完全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尊重自由的程度与自由诉求者的成熟度密切相关。
  教育必须重视多视角的伦理慎思,要积极推行“公开且不受操纵的伦理对话”
  在伦理道德方面,人们的观念常常出现分歧,有时甚至出现很强烈的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分歧和冲突?《教学伦理》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方面的有益指导。该书值得借鉴的建议是:要进行“公开且不受操纵的对话”。其要点是:所有相关的当事人都要参与讨论;讨论还必须做到无人受到强制、受到灌输,每个人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心底的声音”;参与讨论者是人人平等的;决议应该完全公开,不能排斥任何观点;最后,通过这样的对话所做出的决议应该能实现“互惠目标”。决议中的个体参与者应该能够并且愿意设身处地地为参与讨论的其他人着想,不仅要从自己的视角,还要从各种可能的视角出发来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这种“公开且不受操纵的对话”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首先是“共同体价值”。这种对话能够使共同体得以巩固,能够增强共同体成员共有的进取心,并因此而产生一种归属感;其次是“理性价值”。这种对话实际是伦理反省、伦理慎思的过程,人们在分享彼此的见解的时候,各自的反省都可以得到改善。它在本质上是促进人们多角度思考伦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审视中国的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这种“公开且不受操纵的对话”是非常欠缺的。在学校决策过程中,一些学校管理者很少为师生创造公开而平等的对话平台,师生们很少有机会就有关伦理性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绝大部分决策由权威决定。师生所能做的就是执行决定。这种频繁使用权威的状况,使师生对学校目标及各种决议和规定缺乏内在的认同感,对共同体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忠诚,在工作中也就无法做到尽职尽责。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共同体的退化。
  这本著作在写作上也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它将两难案例、情境辩论、概念讨论、理性分析、方法论反思等内容有机结合的结构方式,具有诱人思考的独特魅力,很值得我们著述时借鉴。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我推荐的三本书
  1.《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该书汇集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其“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民主教育”等思想既生动又深刻,闪烁着永恒的智慧之光,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转向教育的背后——吴康宁教育讲演录》,吴康宁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收录了我国教育社会学界领军人物吴康宁教授的多篇演讲。该书对教育问题不仅有“应该怎么样”的直面解答,而且有“为什么这样”和“还可能怎么样”的反思和追问,充分彰显了逻辑的力量和理性的魅力。
  3.《杜威教育名篇》,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该书精选了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杜威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教育论述,如《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与课程》《明日之学校》《经验与教育》等,阅读此书可以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
其他文献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不仅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应用广泛,更重要的是很好地衔接了初中代数知识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而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列方程”这种思维方法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接触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时更是如此。  一、意形结合的突破口——培养学生使用未知量的习惯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前,一
[摘 要] 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题在中考中十分常见,问题的考查内容、命制形式、解析方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问题开展教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文章对问题背景进行探讨,结合实例开展思路突破、拓展探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反比例函数;几何综合;图像;模型;数形结合  问题背景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知识,需要掌握其性质和图像,而中考常综合考查反比例函数和几何知识,以常见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孩子从4-6岁开始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六七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获得质的突破与飞跃:不仅词汇量迅速增加,而且能掌握多种复杂的句型,对语意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针对不同的语境进行交流。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若能找到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积极创设相关条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和引导孩子尽量多说、多表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由此,
【设计理念】  策略是一个“好念头”,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倒推”策略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恰当选择“倒过来推想”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对策略的认识,并形成策略意识。形成这样一种智慧并非易事,而且儿童的策略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给予清晰的指导,更需要与儿童相适切的学习课堂。  小学数学并不是纯粹的科学数学,而是具有现实数学、经验
20多年来,我上过数学课、音乐课,当然上得最多的是语文课;20多年来,我上过研究课、观摩课、参赛课,当然上得最多的还是随堂课,是一节一节的课造就了我作为教师的人生。做教师的日子久了,对课堂就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情,于是,有时也就会想——  课堂是什么?是我和孩子们共学习、共成长的时空。  课堂有什么?有探究,有发现,有合作,有启迪,有顿悟,有情感互动,有智慧共生。  孩子们需要课堂,我离不开课堂,于是
【校长档案】  潘文新,江苏省宝应中学校长,十二届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师德模范,盐城市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个人。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学校管理》《中小学校长》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作为一名高中校长,通过多年的行走与思考,不断尝试拆除办学的围栏,又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规范,业已形成了以“结构至上”为主体内涵的管理理念并施于办学实践。持续推进课堂改革并取得显著业绩,20
不久前,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两节课,内容都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八册的《倍数和因数》,但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呈现“找36的因数”的两个片段,以供讨论。  片段一:(在教学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之后,教师开始进行例题的教学。)  出示例题: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根据算式1×36=36想到1和36是
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关注的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学了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主要以分析内容和归纳主题为己任。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先前关注的这些只是属于文本的原生价值,而并非文本的教学价值。一篇文章一旦成为教材,就要从其原生价值中衍生出它的教学价值。前段时间,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共同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我们在相互比较碰撞中进一步看到了
拷 问    她的年龄不是最大,但没有一个人不称她大姐。一声大姐包含着对她人格的尊重、善心的肯定、宽容的欣羡。一件事足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她的母亲晚年瘫痪在床,她十几年如一日地伺候到老死。  想不到的是,一次她涕泪涟涟,向我哭诉内心的愧疚。她说:“我拷问过自己良心,我对不住自己的母亲,太疲倦的时候,向她发过脾气。”  拷问自己的良心!  振聋发聩的字眼!  自己拷问自己是痛苦的。但,只有这
海森高幼儿主动学习的区角创设不是按功能来划分的,区角只是材料分类存放的地方,就像超市的货架一样。很多老师开始质疑了:“真的不用创设角色区吗?原来的美容厅、小医院等角色游戏如何开展呢?”海森高专家陈宇华老师的回答是:“孩子们的角色游戏可能会在他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开展。譬如,孩子们可能会在积木区玩小超市;会在图书区玩小医院!”听了陈老师的话我们半信半疑,真的可以这样吗?  即使将信将疑,我们还是抱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