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课异构中探寻文本的教学价值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关注的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学了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主要以分析内容和归纳主题为己任。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先前关注的这些只是属于文本的原生价值,而并非文本的教学价值。一篇文章一旦成为教材,就要从其原生价值中衍生出它的教学价值。前段时间,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共同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我们在相互比较碰撞中进一步看到了文本蕴含的教学价值。
  比较之一: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设计一】
  1.学习课前导语后,边读课文边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交流。
  3.孩子们,听出来了吗,只要讲清楚作者几次看到花和看花后不同的心情,就能把这件事讲清楚,自己试着再讲一讲。
  4.学生第二次交流,教师随机完成板书。
  5.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特的变化呢?你能看着板书连起来说一说吗?用“因而
  ”说话。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第一次概括主要内容抓不住主线,泛泛而谈,有的接近简要复述;第二次概括提升并不明显。用“因____而____”说话,举手学生并不多,而且发言的质量也不高。
  【教学设计二】
  1.默读导语,寻找学习要求,整理后呈现:
  ①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②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锁定第一个学习要求。齐读四个词,这四个词都表示——(心情)。
  3.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心情的四个词,交流含词的语句。
  4.联系这些句子,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一连串的变化?并把思考的结果填写在作业纸上:(作业纸上独立完成,交流中屏幕呈现)
  1)作者初见草地感到失望是因为没有见到花,大片大片的草地只是绿色连着绿色。
  2)即将离开维也纳感到遗憾是因为不能看到花冒出来时的壮观。
  3)看到花的原野时感到惊奇是因为这些花冒着冷风冷雨傲然开放。
  4)体会到小小花儿的气魄时,心头怦然一震是因为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5.如果我们把这四句话串联起来就能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回答。
  6.总结:顺着作者的情感变化,我们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了。以后大家碰到类似的课文,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来说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效果反馈: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笔思考,参与交流,氛围活跃。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作业纸有条理地说清楚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1.文本教学价值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个环节,两位教师都根据文章的导读选择了两个教学点:“理解作者情绪变化的原因”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同的是课例一,教师把教学的归结点落在了“理解作者情绪变化原因”上,概括主要内容的目的是为引出后面的情绪变化;课例二,教师把教学的归结点落在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上,先借助作业纸理解情绪变化,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前面的步骤是为后面的概括搭桥铺路。我们可以看到课例一只是停留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层面上,课例二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两节课,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认识不同,设计的落脚点就不同,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收获也是大相径庭的。当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在阅读中就能够和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他们在表达时就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语文素养就能逐渐提升。
  2.文本教学价值的落实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
  课例一中,教师未经任何点拨指导,就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学生的回答出现了“罗列文章内容…‘不分主次”等现象,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如同迎了当头一棒,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习兴趣减弱了,整节课的教学氛围处于低迷状态。课例二中,教师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由浅入深,梯度前进。找出词语,画出句子,完成作业纸练习,最后概括主要内容就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言条理清楚,表述完整,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高效的。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教学路径的生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做到循序渐进,始终把文本教学价值的坐标放在学生的世界里。
  比较之二:品读咀嚼描写“藏花图”的语段
  【教学设计一】
  出示语段指名读,改动句子后自由读: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纯洁;紫的、娇小、这么多;鲜亮、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你觉得改动后的句子好吗?
  生:不好,原文的分类很清楚,而改动后分类混淆了。
  师:哦,原来同一类的,表达形式相同的词语我们应该归为一类。‘分类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花的?
  生:颜色、样子、数量。
  师:作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花的多,花的美,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读得通顺流畅,也关注到了句子中分号的停顿,但语气平平。
  【教学设计二】
  出示语段,自由读,指名读画线的句子。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鲑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师:你发现这几句话有什么特色?
  生:作者从“颜色”“样子”“数量”分类来写。
  教师引读。这些花从颜色上看一,从样子上看一,放眼望去——。
  师:孩子们,你们还发现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教师范读提醒学生)
  生:这些词,表达得非常简洁!
  师:如果换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听听有什么不同。这些花有的是白颜色的,有的是黄颜色的,有的是紫颜色的……
  生:这样表达与原文相比就没有惊喜感了。
  师:是呀,在这段文字中,没有一个表达情感的词语,却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惊喜。文章就是通过一个个简短、跳跃的词语传递出作者看到花时眼前一亮的惊喜!(指名有感情朗读)
  教学效果反馈:学生朗读特别出彩的是这句话“白的……这么辽阔!”读得轻快、跳跃,作者看到花时一刹那的惊喜溢于言表。
  【教学反思】
  文本的教学价值指向文本有特色的“秘妙”之处
  这个环节,课例一、课例二都重点品读了“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课例一,关注到了“分类的表达形式”,通过句子比较,让学生明白:同一类的,表达形式相同的词语应该归成一组。课例二,既关注到了分类的表达形式,更关注到句子中一个个短语并排罗列的表现手法,流露出作者看到花时的那种激动与兴奋不已。这句话的教学价值到底体现在何处?乍一看,作者从三方面写花,分类清楚,这样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从两节课的教学情况看,文本的这一特色,学生一读马上就发现了,说明在以前的学习中肯定接触过,不是这篇文章特有的,对学生而言也已经不存在“秘妙”中的“秘”了。所以此设计并没有体现出文本的有效教学价值。再来看课例二,教师通过进一步引导,朗读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把自己的心情融入一个个简短、跳跃的词语之中,这样的表达不愧出自大作家冯骥才的笔,那样的独具匠心,那样的真实自然。当学生读懂文本的这一层“秘妙”后,朗读这个句子就充满了生命力,在以后的写作中也会自然地仿而效之。文本独特的“秘妙”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魅力无穷。如果我们教师能借助一双慧眼挖掘出文本最有特色的“秘妙”,也就能使文本的教学价值趋向最优化。
  在语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文本教学价值的发掘,往往决定着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文本的教学价值观念,其次要深入钻研文本,钻研学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其他文献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一位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我虽然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但是我一直认为学习语文本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写作中感受到文字的神奇。可如今,我发现我的学生听到语文就头疼,甚至痛苦。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如何让语文回到春天,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快乐,我想这应该成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下面就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谈谈我的拙见
写作教学中的问题,说到底也是语文课程中的问题。就写作教学论写作教学,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往往是难以奏效的。写作教学难题求解,要有整体观,要有宏观视野,要辨证施治。尤其须从当今语文课改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从根本上把握其症结,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我以为,只有在语文教育本体论与教学范式上进行检讨,才可望正本清源,使写作教学走出困境,踏上正途。  语文、写作教育的成效不彰,并非自今日始。从上个世纪20年
1976年美国学者马顿和萨廖首次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途径,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深度学习和经验提升,几乎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愿望,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在游戏后组织有效的、有质量的分享活动,有助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不仅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应用广泛,更重要的是很好地衔接了初中代数知识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而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列方程”这种思维方法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接触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时更是如此。  一、意形结合的突破口——培养学生使用未知量的习惯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前,一
[摘 要] 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题在中考中十分常见,问题的考查内容、命制形式、解析方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问题开展教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文章对问题背景进行探讨,结合实例开展思路突破、拓展探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反比例函数;几何综合;图像;模型;数形结合  问题背景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知识,需要掌握其性质和图像,而中考常综合考查反比例函数和几何知识,以常见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孩子从4-6岁开始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六七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获得质的突破与飞跃:不仅词汇量迅速增加,而且能掌握多种复杂的句型,对语意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针对不同的语境进行交流。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若能找到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积极创设相关条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和引导孩子尽量多说、多表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由此,
【设计理念】  策略是一个“好念头”,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倒推”策略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恰当选择“倒过来推想”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对策略的认识,并形成策略意识。形成这样一种智慧并非易事,而且儿童的策略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给予清晰的指导,更需要与儿童相适切的学习课堂。  小学数学并不是纯粹的科学数学,而是具有现实数学、经验
20多年来,我上过数学课、音乐课,当然上得最多的是语文课;20多年来,我上过研究课、观摩课、参赛课,当然上得最多的还是随堂课,是一节一节的课造就了我作为教师的人生。做教师的日子久了,对课堂就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情,于是,有时也就会想——  课堂是什么?是我和孩子们共学习、共成长的时空。  课堂有什么?有探究,有发现,有合作,有启迪,有顿悟,有情感互动,有智慧共生。  孩子们需要课堂,我离不开课堂,于是
【校长档案】  潘文新,江苏省宝应中学校长,十二届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师德模范,盐城市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个人。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学校管理》《中小学校长》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作为一名高中校长,通过多年的行走与思考,不断尝试拆除办学的围栏,又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规范,业已形成了以“结构至上”为主体内涵的管理理念并施于办学实践。持续推进课堂改革并取得显著业绩,20
不久前,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两节课,内容都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八册的《倍数和因数》,但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呈现“找36的因数”的两个片段,以供讨论。  片段一:(在教学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之后,教师开始进行例题的教学。)  出示例题: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根据算式1×36=36想到1和36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