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区里的角色游戏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ents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森高幼儿主动学习的区角创设不是按功能来划分的,区角只是材料分类存放的地方,就像超市的货架一样。很多老师开始质疑了:“真的不用创设角色区吗?原来的美容厅、小医院等角色游戏如何开展呢?”海森高专家陈宇华老师的回答是:“孩子们的角色游戏可能会在他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开展。譬如,孩子们可能会在积木区玩小超市;会在图书区玩小医院!”听了陈老师的话我们半信半疑,真的可以这样吗?
  即使将信将疑,我们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坚持按照主动学习环境创设的方法,从“区域设置”到“材料调整”到“计划-工作-回顾”的实施,以及师幼互动策略的学习和应用……终于,我们发现了孩子们令人惊喜和震撼的游戏场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发生在积木区里的角色游戏吧!
  过去,幼儿园的积木以实心主题积木为主,空心积木的规格较小,有的还带有彩色图片,多用于建筑物的门窗,起到装饰的辅助作用。如今,我们在积木区增加了海森高空心大积木,空心大积木的规格给幼儿提供了按自己意图玩儿的充足空间,孩子们把大积木既可当替代物玩,直接当成桌、椅、洞……也可以当梯子踩上去,还可以随意组合,如垒高了爬上去,或者钻进去,或者当成小动物的家或停车场……总之,孩子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这一天,孩子们在积木区搭了一栋1.2米高的房子,然后开始把家庭区的沙发搬了进来。紧接着,台灯、闹钟、炉灶、锅碗瓢盆……全都搬了进来。这时,宁宁一边“刷”着盘子,一边说:“你们搬这么多东西来,我都刷不完了。”睿睿说:“宁宁是妈妈,我是爸爸,琪琪你来当舅舅,豆豆你就是小可爱(宝宝),霖霖你是哥哥。”几位小朋友一致认可这个想法。于是,大家开始分头工作:睿睿继续修建房屋,琪琪决定要继续外出“购买”物品,而霖霖和豆豆则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宁宁在屋外看着满地狼藉的锅碗瓢盆叨唠着说:“你们看看,你们看看,什么东西都往我这里扔,真是乱死了。”刚刚购物回来的琪琪听到了她的话,说:“你别着急,我建议你还是先把这些东西分类放吧。”宁宁说:“算了,我还是先做饭吧!”说完,她把几个弹跳小人按扁,瞬间就做好了“蛋糕”,有序地摆放在盘子上。然后她又拿来筷子,端着盘子走进“屋”里,说:“豆豆,先别看电视了,我喂你吃饭。”说完,抢过豆豆手上的一块长板积木放在一旁,坐在沙发上用筷子夹起“蛋糕”开始给豆豆“喂饭”。沙发上多了一个人,感觉拥挤了许多。霖霖也过来了,和豆豆挤过来挤过去,一不小心,房子的墙被撞了一下,“屋顶”上的一块木板塌了下来。睿睿悻悻地说:“别挤了,房子都让你们挤塌了!”说完,他把房子修好,可是还没两分钟,房子再次被挤塌。霖霖说:“这房子太小了,这么多人怎么住得下啊!?”接着其他几个人也都吐槽房子太小,这可让当“爸爸”的睿睿为难起来。
  房子太小,家里的东西太多还又乱,这可怎么办呢?这是几天来一直困扰积木区小朋友的一个难题。今天,这几位小朋友又来到积木区,睿睿说:“我有办法了,我们来搭一个两层的loft楼房吧,这样人在上面住,在下面做饭就行了。”说完,几个人雷厉风行,很快就搭好了一栋1.2米高的房子,并在房子的外面搭建了楼梯。
  子洋爬到屋顶准备在上面放一些物品,可是房子晃得好厉害,子洋颤颤巍巍地赶快爬下来,说:“我的妈呀,这也太晃了,谁敢上呀,反正我是绝对不上去了。”睿睿听了子洋的话,赶快调整用来搭建墙壁的积木的摆放方式,然后,又推了推,感觉比刚才稳多了,才放心铺好屋顶的木板。
  就在睿睿搭建房子的同时,宁宁和豆豆也没闲着,他们继续把家庭区的所有物品不停地往积木区里搬,放在了积木区的地毯上。就在这时,宁宁看到已经被搬空的白色置物架,说:“我有好主意了,豆豆,咱们把这些东西都放在这个架子上吧,那样地上就不会乱了。”说完,两个人连忙把置物架推到积木区,将物品分类放在置物架上。可是还有好多东西依然在地上堆放着,于是,他们又回到家庭区将另外两个置物架腾了出来,搬到了积木区。然后,他们还在房子里面用木工台做操作台,又找来洗菜池,可爱的小厨房就这样诞生了!睿睿搬来了沙发,在宁宁和豆豆的帮助下,蹬着椅子把沙发放到了屋顶上,这样,loft终于落成了!睿睿高兴地爬到“二楼”,翘起二郎腿,舒服地坐在沙发上,宁宁则在“楼下”又“洗碗”又“做饭”,忙得不亦乐乎。
  通过这个案例故事,我们观察到孩子是游戏真正的主人,很好地诠释了“我的游戏我做主”的理念。大家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舅舅……角色意识及人物关系清晰,游戏内容反映了孩子们丰富的生活经验。每个孩子都专注地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分工合作使游戏内容跌宕起伏,精彩不断。面对游戏中先后出现的“墙倒了、地方小、不结实”等问题,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不断尝试,最终搭建了两层loft的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自然获得了提高。
  感悟一:以前教室里的建筑区,顾名思义,是用积木来搭建各种“建筑物”,于是“天安门”、“鸟巢”、“立交桥”、“我的幼儿园”……等这样的“建筑物”便应运而生了。这些内容虽然在搭建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实现空间、体积、数、量、同伴交往等等目标,但幼儿的游戏状态是为了搭建而搭建,孩子们搭建的是建筑物的外形,追求的重点是“像”,因此,总感觉没有做到让孩子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在哪玩就在哪玩,想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真正做到从材料到场地到内容的开放!而现在,在积木区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使用教室里的任何材料,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空间来自由搭建自己想搭的东西。这时他们是在“玩儿”,玩他们自己想玩的游戏。
  感悟二:以前的游戏,或多或少孩子是在按照老师的想法“玩儿”,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等,这些内容无形中约束了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儿。现在当老师真正放手,大胆地支持孩子按他的意愿玩时,孩子如鱼得水,他们在游戏中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协商合作能力等通通表现出来,同时,“孩子在前老师在后”的支持把孩子推到了前面,让孩子从小就勇于承担责任、有担当、敢尝试,这些学习品质的习得是无以伦比的珍贵啊!   点评:海森高区角划分的原则是按照材料的分类,这与我们传统的区角名称以学科或者我们想要孩子进行的游戏类型来命名有所不同。因为孩子的学习不是割裂的,就好像角色扮演并不仅仅是在家庭区或表演区才出现,玩具区、积木区的孩子都会进行角色扮演游戏;科学的探究和发现并不仅仅在科学区才能看到,当孩子在艺术区调色的时候,他也在进行科学探究和发现,预测、实验并得出结论,比如说“如果想要浅浅的粉色,就要多放一些白色”。
  点评:以前孩子用单元积木刚刚搭建到一半,游戏时间就快要结束了,所以,孩子也不愿意清理。空心大积木规格较大,相比较单元积木更容易快速呈现造型,并支持幼儿实现更多的游戏意图,比如角色游戏。幼儿玩尽兴了,清理活动也变得更加顺畅了。
  点评:在海森高教室里我们有三个限制原则:不能伤害别人;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环境。除此之外,我们的区角还有“三不限”原则:不限制区角开放的数量,不限制区角人数,不限制区角内的游戏内容。所以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取用各个区角的材料来实现意图或者计划。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将家庭区的材料搬到积木区,老师给予了支持,并没有阻止和限制。
  点评:大家看看在这段孩子的游戏中, 孩子获得了几项宝贵的核心经验?参考《海森高58项关键经验表》
  点评:因为空心大积木可以搭建得比较高,所以在玩空心大积木的过程中,如果高度超过孩子的头部,就要注意安全。通过照片可以看出老师在幼儿身边随时提供保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太高了或提供建议或阻止游戏,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识别问题,并提供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只有在孩子不断尝试解决问题,并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后,他们才会变得更加自信,更有勇气去接受挑战,也会积累更多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点评:这就是孩子建构经验的过程:从一开始 “乱放”到“寻找置物架来分类摆放”,感谢老师没有在一开始就和孩子说“宝宝,你看你们把家里搞乱了,让我们来一起清理吧!”
  点评:当孩子们这样做的时候, 老师们确实需要很大的包容性,允许孩子把任何区的材料拿到任何区去实现自己的意图,这才是真正彻底地支持了孩子的主动学习。
  点评:如何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如何让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自信地说:“老师,我来!”只有孩子在无数次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意图的时候,孩子才会拥有这份自信心和勇气!
  点评:当老师的角色从“导演”变成“剧务”后,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孩子们都是有能力当“导演”和“编剧”的,而且他们有更多的想法和创意。结合《海森高儿童发展评价量表》,我们能够看出游戏中的部分幼儿在“与其他幼儿建立社交关系”以及“角色扮演”等项目中都发展到等级5的较高水平。只有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观察到幼儿的发展水平。
  点评:区角去功能化,我们才能从追求“结果”到关注“过程”,才能支持幼儿用开放性材料创设出多功能角色区,实现在积木区里的角色游戏。我们的关注点放在幼儿的意图是什么、他为了实现意图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这中间有什么关键的学习经验在发生,而不是模仿的“像不像”,有没有完成老师的既定目标。这个转变是视角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我们开始真正关注并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陈宇华
  首位获得美国HighScope海森高教育官方认证中国籍专家
  首位将美国HighScope海森高师训体系带到中国的专家 中国主动学习专家
  看到这个故事以及最后孩子们呈现出来的解决方案,连我都吃惊了。在孩子们识别问题以及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了支持的方式,把大量的空间和时间让给了孩子们,孩子们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意图,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惊喜!
  关于功能角色区的设计,传统的做法都是由老师来设计,比如“小医院”一定要有挂号台、药房以及病床。孩子们只能在这些“高结构的角色扮演区”里面游戏。正如很多老师看到的,孩子面对高结构的环境和材料,很快就会感到无趣,于是老师们还得绞尽脑汁地去调整这些功能角色区,希望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大方居幼儿园的孩子们充分利用了海森高大积木以及家庭区的多种材料搭建了一个他们心目中的“loft”。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重构自己的经验。同样地,用这些低结构材料,孩子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他们想要的“超市”“停车场”“美发厅”。我记得在海森高另外一个实验基地,孩子们在家庭区创设了一个小诊所,也许这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O2O”上门服务模式吧。
  大家想一想,由老师创设的“高结构角色区”和由孩子们自己搭建的“低结构角色区”,哪一个,孩子们学到得更多?以医院为例,试想一下, 20年以后的医院是什么样子的啊?一定要走“挂号和看病”和“缴费和拿药”的流程吗?我们的“小医院”一定要让孩子按照这些流程进行游戏吗?现在的“滴滴打车”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招手叫出租车”的模式了,现在的手机和10年前的手机也完全是不一样的啦。我们要思考,究竟什么才能真正帮助孩子面对20年以后的社会生存和挑战
  孩子们自己用低结构材料搭建的角色区,虽然每一次创作出来的不一定都会像这个故事这么精彩,但是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游戏等社交能力、分类等数学能力、整理杂物等生活自理能力,才是孩子面对未来20年后的社会挑战最重要的能力啊!
其他文献
1976年美国学者马顿和萨廖首次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途径,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深度学习和经验提升,几乎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愿望,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在游戏后组织有效的、有质量的分享活动,有助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不仅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应用广泛,更重要的是很好地衔接了初中代数知识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而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列方程”这种思维方法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接触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时更是如此。  一、意形结合的突破口——培养学生使用未知量的习惯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前,一
[摘 要] 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综合题在中考中十分常见,问题的考查内容、命制形式、解析方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问题开展教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文章对问题背景进行探讨,结合实例开展思路突破、拓展探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反比例函数;几何综合;图像;模型;数形结合  问题背景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点知识,需要掌握其性质和图像,而中考常综合考查反比例函数和几何知识,以常见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孩子从4-6岁开始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六七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获得质的突破与飞跃:不仅词汇量迅速增加,而且能掌握多种复杂的句型,对语意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针对不同的语境进行交流。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若能找到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积极创设相关条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和引导孩子尽量多说、多表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由此,
【设计理念】  策略是一个“好念头”,是一种特殊的智慧。“倒推”策略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恰当选择“倒过来推想”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对策略的认识,并形成策略意识。形成这样一种智慧并非易事,而且儿童的策略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给予清晰的指导,更需要与儿童相适切的学习课堂。  小学数学并不是纯粹的科学数学,而是具有现实数学、经验
20多年来,我上过数学课、音乐课,当然上得最多的是语文课;20多年来,我上过研究课、观摩课、参赛课,当然上得最多的还是随堂课,是一节一节的课造就了我作为教师的人生。做教师的日子久了,对课堂就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情,于是,有时也就会想——  课堂是什么?是我和孩子们共学习、共成长的时空。  课堂有什么?有探究,有发现,有合作,有启迪,有顿悟,有情感互动,有智慧共生。  孩子们需要课堂,我离不开课堂,于是
【校长档案】  潘文新,江苏省宝应中学校长,十二届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师德模范,盐城市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个人。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学校管理》《中小学校长》等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作为一名高中校长,通过多年的行走与思考,不断尝试拆除办学的围栏,又努力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规范,业已形成了以“结构至上”为主体内涵的管理理念并施于办学实践。持续推进课堂改革并取得显著业绩,20
不久前,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两节课,内容都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八册的《倍数和因数》,但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呈现“找36的因数”的两个片段,以供讨论。  片段一:(在教学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之后,教师开始进行例题的教学。)  出示例题: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进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根据算式1×36=36想到1和36是
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关注的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学了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主要以分析内容和归纳主题为己任。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先前关注的这些只是属于文本的原生价值,而并非文本的教学价值。一篇文章一旦成为教材,就要从其原生价值中衍生出它的教学价值。前段时间,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共同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我们在相互比较碰撞中进一步看到了
拷 问    她的年龄不是最大,但没有一个人不称她大姐。一声大姐包含着对她人格的尊重、善心的肯定、宽容的欣羡。一件事足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她的母亲晚年瘫痪在床,她十几年如一日地伺候到老死。  想不到的是,一次她涕泪涟涟,向我哭诉内心的愧疚。她说:“我拷问过自己良心,我对不住自己的母亲,太疲倦的时候,向她发过脾气。”  拷问自己的良心!  振聋发聩的字眼!  自己拷问自己是痛苦的。但,只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