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众多小学数学问题中,应用题一直是个最难以把握的问题。我相信如果能够轻松的解决应用题,其他数学问题也不将成为难题。现在小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个别学生存在审题粗心马虎的现象(2)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贪玩好耍,做作业时敷衍了事的情况。(3)部分学生不会分析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凭着感觉做题。(4)部分学生不会检查,做完的题目只是单纯的用眼睛看,而没有掌握检查的一般方法和步骤。(5)理论和实际不能相联系或者很好的联系
以上是我对小学生对应用题解答的一些现实情况的一点看法,针对这些情况我得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具体如下:
一、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兴趣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呢?建立课堂教学常规:针对小学生喜欢被人表扬的特征,凡是敢于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同学,都可以获得一颗五角星,凡是能动脑筋思考问题、踊跃发言的小组,全班给以掌声鼓励,
能提出跟别人不同的问题,并且能解答正确的,
让他的名字进入红榜。用爱心感染学生,爱心是教师实施有效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师的感情投资尤为重要。
二、优化教学方法,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韪
(一)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审题是解答好应用题第一关键。因题审错了,解题的方向、途径、结果必然错误。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读题是为了了解题目内容,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读、耐心读,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的读题习惯。如“一堆煤有5吨,烧了4/5吨,还剩多少吨?”有的同学由于读题漏字把4/5吨后面的吨漏掉了,理解成用去了4/5,错误的列成了5×(1-4/5)。所以,在课堂中遇到应用题时可经常要求学生读题,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读题的习惯。
其次要帮助儿童全面理解题意,通过游戏、画图、叙述,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逐一的讲出来,把题中较大的数字变换成较小的数字,使学生一听就明白。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必须结合实例直观,才能理解。
(二)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挖掘隐含条件。“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把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看作重点,利用主题图的直观,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完整表述,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也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抓住应用题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如“四五年级去植树,四年级去了32人,每人植了2棵,五年级去了38人共植树146棵,平均每个年级植树多少棵?”就要找到问题中关键字“平均”、“年级”、“棵”。
其次,分析应用题中“已知”和“未知”的各种数量关系,是解应用题思维过程中的核心。在儿童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挖掘隐含的条件,要防止由于学习方法的呆板化所形成的定势消极影响。例如:兔哥哥采了8朵蘑菇,比兔弟弟多采了3朵蘑菇,兔哥哥和兔弟弟一共采了多少朵?学生在解此题时易做成“8+3”,教师应让学生弄懂这3朵不是弟弟采的,而是兔哥哥比兔弟弟多采的3朵,
如此分析,数量关系也就更明白了,学生就会列式了。
最后,在准确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画图。特别是在教学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也是理清题意的好方法。例如书中有的问题比较复杂,如不学会画图就不容易理解数量关系。例如:“小红、兰兰、亮亮做图片设计,小红做了26张,兰兰做的是小红的3倍,亮亮做的比兰兰少15张,他们三人一共做了多少张?”对于这样较复杂的应用题,如果不理清数量关系,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学会画图,养成画图的习惯。然后再解决问题。
(三)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解题中探索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促成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学生采用有创新的,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即使是简单的应用题,也应尽量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1:四年级下册36页这一题:王兰带了158元钱,李丹带了126元钱,两人的钱合在一起正好够她们各买了一个相同的手提包。李丹应还王兰多少钱?(原题是对话框的形式)
一般学生列式:
(158+126)÷2-126,
有的学生也会这样列式:158-(158-126)÷2
还有的学生会列出:(158-126)÷2
总之,对于应用题的解决,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需要所有同仁不断学习,总结和不断完善。
以上是我对小学生对应用题解答的一些现实情况的一点看法,针对这些情况我得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具体如下:
一、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兴趣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呢?建立课堂教学常规:针对小学生喜欢被人表扬的特征,凡是敢于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同学,都可以获得一颗五角星,凡是能动脑筋思考问题、踊跃发言的小组,全班给以掌声鼓励,
能提出跟别人不同的问题,并且能解答正确的,
让他的名字进入红榜。用爱心感染学生,爱心是教师实施有效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师的感情投资尤为重要。
二、优化教学方法,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韪
(一)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审题是解答好应用题第一关键。因题审错了,解题的方向、途径、结果必然错误。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读题是为了了解题目内容,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读、耐心读,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的读题习惯。如“一堆煤有5吨,烧了4/5吨,还剩多少吨?”有的同学由于读题漏字把4/5吨后面的吨漏掉了,理解成用去了4/5,错误的列成了5×(1-4/5)。所以,在课堂中遇到应用题时可经常要求学生读题,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读题的习惯。
其次要帮助儿童全面理解题意,通过游戏、画图、叙述,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逐一的讲出来,把题中较大的数字变换成较小的数字,使学生一听就明白。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必须结合实例直观,才能理解。
(二)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挖掘隐含条件。“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该把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看作重点,利用主题图的直观,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完整表述,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也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抓住应用题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如“四五年级去植树,四年级去了32人,每人植了2棵,五年级去了38人共植树146棵,平均每个年级植树多少棵?”就要找到问题中关键字“平均”、“年级”、“棵”。
其次,分析应用题中“已知”和“未知”的各种数量关系,是解应用题思维过程中的核心。在儿童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挖掘隐含的条件,要防止由于学习方法的呆板化所形成的定势消极影响。例如:兔哥哥采了8朵蘑菇,比兔弟弟多采了3朵蘑菇,兔哥哥和兔弟弟一共采了多少朵?学生在解此题时易做成“8+3”,教师应让学生弄懂这3朵不是弟弟采的,而是兔哥哥比兔弟弟多采的3朵,
如此分析,数量关系也就更明白了,学生就会列式了。
最后,在准确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画图。特别是在教学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也是理清题意的好方法。例如书中有的问题比较复杂,如不学会画图就不容易理解数量关系。例如:“小红、兰兰、亮亮做图片设计,小红做了26张,兰兰做的是小红的3倍,亮亮做的比兰兰少15张,他们三人一共做了多少张?”对于这样较复杂的应用题,如果不理清数量关系,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学会画图,养成画图的习惯。然后再解决问题。
(三)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解题中探索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促成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学生采用有创新的,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即使是简单的应用题,也应尽量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1:四年级下册36页这一题:王兰带了158元钱,李丹带了126元钱,两人的钱合在一起正好够她们各买了一个相同的手提包。李丹应还王兰多少钱?(原题是对话框的形式)
一般学生列式:
(158+126)÷2-126,
有的学生也会这样列式:158-(158-126)÷2
还有的学生会列出:(158-126)÷2
总之,对于应用题的解决,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需要所有同仁不断学习,总结和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