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视阈下的诗歌世界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_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在词语凝练、跳跃性结构以及意境空间无限可能性方面与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能采用电影手法将诗歌中的虚化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电影画面,那么就可以通过画面信息对诗歌意境进行初探,鉴赏过程便不再乏味。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帧帧画面下所隐含的诗学意境也是无穷的。
  童庆炳在《文学概论》中将诗歌定义为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电影作为一门音画艺术同样具有以上属性:其台词简约精致,画面切换跳跃、音乐具有抒情性和旋律感;时限性的限制又使得电影不得不将要表达的东西在一定时间内完整地呈现给观众,有着简洁性和高度集中性。诗歌由于结构、篇幅的限制自然而然产生了“言外之意”,也称为“留白”,而这种“留白”又常常存在于电影当中。诗歌与电影的这些共通性使得诗歌在鉴赏过程中,通过对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可将虚化的意象转化为实在的画面,体味出与诗歌精魂相通的人类共同情感,由虚入实,由实生意,由意出境。
  下面我们以这首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的节选片段为例,用电影手法对该诗意象作简单还原: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
  该诗将“我”“油纸伞”“雨巷”“姑娘”“丁香”等意象组合在一起,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图景就在读者脑中渲染开来,潮湿的环境里同样存在的,还有那个在雨巷中孤独行走的彷徨者——“我”。
  现将其还原为电影场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有着曲折而悠长的小巷。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我,撑着一把破旧的油纸伞,在这空无一人的巷子里孤独地行走。眼前飘过一个姑娘,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有丁香的哀愁与幽怨。她从巷子的对面向我走来,走近,却没有与我打招呼,只投出一道叹息般的目光,又像梦一般轻盈不着痕迹地走了。
  由此,读者脑中形成了关于《雨巷》的最初图式,“我”——孤独的彷徨者,与具有美好品质的“丁香姑娘”狭路相逢,但最终却失之交臂,这是何等的痛心、无奈以及恋恋不舍。感受着“丁香姑娘”遗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线和清冷空气中的颜色和芳香,在雨巷里伤感不已。
  接下来,我们用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来分析诗的氛围和基调。从镜头语言方面入手:与孤独、彷徨相关的镜头大多是长镜头、空镜头。我们可以想象,阴沉的长巷,镜头由远及近,慢慢推进,推进到孤独的“我”,阴雨连绵,在又空又长的巷子间只有“我”,渲染出孤独凄怆又悲凉的气氛。从画面构图方面分析:如果将《雨巷》拆解为一帧帧的画面,画面构图出现最多的场景就是空长的巷子里,“我”被置于画面的一端或是中央。不论是一端还是中央,“我”都是脱离人群的所在,是为孤独的人。画面最后,“丁香姑娘”背景虚化,“我”寻求的美好东西也破灭,“我”的寂寥也以孤独的姿态定格在读者面前。
  对诗歌意象的初步还原,应侧重于从诗歌营造的画面感中感受诗的内容和基调。因此,在将诗歌意象转换为直接的电影画面的同时,不仅需要对诗歌意象进行具体的把握、分析、转换,还需要从宏观上把握住诗在整体效果下的氛围和基调,并在对诗歌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宏观把握,从而达到对诗歌精髓的准确把握。
  如果我们不去考虑《雨巷》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只从诗篇来看,它只是一首朦胧的、伤感的、关于求而不得的爱情的诗篇,其情感具有私人性,单一性,整首诗的意味也将局限在单维空间。这首诗作于1927年的夏天,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中,诗人因参加进步活动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满是激情澎湃的理想,但恐怖的现实如一把剪刀,切割着理想。如果我们将诗歌的文化背景贯注于其中,整首诗的意味空间就得到了升华。可见“丁香”不只是简单的女子象征,同时代表了诗人高洁的理想,“阴湿的雨巷”象征白色恐怖的现实,“我”不再是简单的对爱情求而不得的青年,而是在白色恐怖中郁郁寡歡,被理想与现实拉扯的“彷徨者”,心中充满了迷茫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好的诗歌会使读者有再生之感,有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多重意味,诗歌的鉴赏过程应该是多重空间建构的过程,是文化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体意象为诗歌意境的还原提供材料,意象还原为更深层次意境创造生发的源动力,而诗的文化意蕴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一起,融入骨髓,从此不朽。
  【作者单位:山东莒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3.地域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  教育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人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不同地域对教育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也会有所区别。  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學为例,在到苏州任教之前,笔者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一直觉得这就是当前全国的好课理念,所以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课堂的习得都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完成。到新的地域学校任教,参加几次教学研讨活动,听几次
期刊
陆超,男,1.84米。很帅。  他穿牛仔裤、西装。牛仔裤很白,西装从不系领带。会弹一手好吉他。不写诗,却会画画。是中文系的才子。  他有个女朋友,是数学系的,上海人,才1.58米。他一星期至少能收到两封情书,算下来,一年就是104封左右。他把这些情书留下最好的两三封,其余的全部送给女朋友做演算纸。他的女朋友很得意,也很爱他。  他为人很好,同学都喜欢他。但他很倔,很不得老师宠爱。他在路上遇到老师从
期刊
在新高考形势下,如何帮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得高分呢?  我们首先看一下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考了什么:  2017年: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2018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
期刊
摘要:课堂讨论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之一,的确,有效的课堂讨论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出现问题,形成了一些误区。本文列出了几个课堂讨论中常出现的誤区及原因所在,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讨论;话题;时机;方式  课堂讨论就是对教学中的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教师究竟该如何在课堂上开展真正有
期刊
正所谓“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香消玉殒、美丽可人的十娘沉箱殒命让人痛心。对于她的死因,人们也一直在思索、探究。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杜十娘识人之误,孙富使坏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但笔者认为,李甲的男权思想意识和杜十娘个性追求与时代大势的冲突才是造成她悲剧的主要原因。  其中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男权思想意识。杜十娘悲剧的直接酿成者——李甲处在男权尤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推进,教师流动性也逐渐增强。作为一名调任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差异,分析家长、学校、地方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念,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培养积极的地域文化情感,既充分融入,又不失个性,才能成长自己,发展学生,发展学校。  关键词:教师流动;地域文化;教师发展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并体现该群体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的综合体,也
期刊
共享自行车被当作玩具  2017年3月2日《昆明日报》报道,随着越来越多市民选择骑乘共享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以来,云南昆明街头也随处可见小黄车、蓝黄车、小橙车的身影。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小区、公园甚至马路上,总有孩子骑着共享自行车横冲直撞、相互追逐,不少市民表示太危险,而且影响了其他人的正常使用。针对这样的情况,昆明交警七大队也发出公开信,呼吁家长和学校禁止12周岁以下儿童骑乘共享自行车上路。
期刊
《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以古希腊艺术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并非产生于希腊人精神上的和谐与静穆,而是根植于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生苦难和冲突。这种与生俱来的苦难和冲突并不是人生悲剧论,而是以艺术为媒介来对抗存在的荒诞,为苦难和冲突中的生命形式寻找价值意义和存在的合理性。不论是戏剧还是神话,都能在古希腊文明里找到原型,换句话说,古希腊便是文明的源头。基于此种理论,他进一步提出了“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创新作文教学方式,为作文课堂注入全新的活力。初中语文作文的写作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作文教学质量,提升初中生的作文学习兴趣与写作能力,使其习作不再千篇一律,更加具有真情实感。笔者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作文
期刊
笔者在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当中,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找到了一条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小路。笔者有幸循着这条路走来,一路花香,不但解决了学生写作言之无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笔者和孩子之间有了心灵上的沟通,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  春 种  第一则  10月18日 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感觉真好。  老师像换了个人似的,看上去精神抖擞,他一踏进教室,就如春风一般,让人倍感亲切。此时,我心头所有的顾虑与不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