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酒神式的诗人(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prom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以古希腊艺术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并非产生于希腊人精神上的和谐与静穆,而是根植于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生苦难和冲突。这种与生俱来的苦难和冲突并不是人生悲剧论,而是以艺术为媒介来对抗存在的荒诞,为苦难和冲突中的生命形式寻找价值意义和存在的合理性。不论是戏剧还是神话,都能在古希腊文明里找到原型,换句话说,古希腊便是文明的源头。基于此种理论,他进一步提出了“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常荪波所著《尼采的悲剧学说》中得到了更为切合中国语境的解剖和对比,即日神对世界持哲学般冷静的态度,酒神则沉溺其中;日神以对梦的自觉享有梦境,酒神则完全将自己变成一件艺术品,在忘我的境界中投入自然和藝术;日神始终与世界保持距离,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认识世界,酒神则将自身化为世界的一部分,是审美本体。
  穆旦作为现代诗学史上最具受难品格的诗人,他与其他西南联大作家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自由意志对生命现象的强力肯定,而这种肯定是以酒神式狂欢来呈现的。他的诗歌在悲剧中充盈着生命的力感,被“现在”逼迫,却不肯放弃“自我”与“生命”,到处寻找“拯救”;他以“自我”生命强力向险恶现实突进,不断冒险挑战宿命,抗拒生的虚空与荒芜,由此来界定生命存在的意义。他的“自我”是破碎的、不可捉摸的,但他相信生的意义在于“自我——破碎”“希望——幻灭”“再希望——活下去”的内在循环。在他的诗歌中,自我的剧烈毁弃与“新生”相伴,“重新发现自我”是面对黑暗现实进行孤独抗争后的慰藉,强烈的生命意志使他摆脱了现实世态的纷扰成为观审者,在对世态和人生悲剧的体认中意会到酒神式的愉悦。
  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穆旦的“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是建立在“分裂和分裂的痛苦”之上的,面对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的破碎不堪,诗人毫不掩饰地展示自我的全部矛盾、痛苦与撕裂,以直面乃至藐视死亡的孤独姿态和切近生命本体的悲剧意识做自我的解剖和生命意义的探寻。在穆旦的诗歌中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从未有过的“残缺”的“自我”,他疾声呼喊:“让我们自己就是他的残缺”。他排拒中国传统的平和与平衡,站在不断分裂、破碎的自我与存在于永远的矛盾张力上的自我之间,令其相互撞击,撕裂,或是纠结为一团。“就把我们囚进现在,呵上帝!/在犬牙的甬道中让我们反复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而我们是皈依的,/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出发》)诗人认为即便是我们愿意皈依的“上帝”,“上帝”给我们的依然是“丰富,和丰富的痛苦”,这“痛苦”来自何处?
  生命存在的意义的思考与价值信仰的重建意识将穆旦逼近丰富的痛苦。“污泥里的猪梦见生了翅膀,/从天降生的渴望着飞扬,/当他醒来时悲痛地呼喊。/胸里燃烧了却不能起床,/跳蚤,耗子,在他的身上粘着:你爱我吗?/我爱你,他说……”(《还原作用》)这首诗以现代感的抽象化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代人身处荒诞与无奈生活的体悟,他以深陷污泥的猪来暗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虽然“渴望着飞扬”,却被清醒时发现的现实击碎,幻灭之余还要忍受“跳蚤”“耗子”的袭扰,生命被现实挖成“空壳”,陷落在尘世的网中,只能任其变形,梦想的花园破灭成大片的荒原,而生命只能在这无边的迟缓中虚耗。“花园”到“荒原”的转变,与艾略特《荒原》的精神内质(文明解体,信念、方向迷失)相通,不同的是艾略特指的是宗教信仰丧失下的人性陷落和生存困境,穆旦则是从社会、现实、历史等层面揭露社会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和生存困境,是盘踞在诗人灵魂深处的苦闷无有出路的痛苦与迷茫。“而我只是夏日的飞蛾,/凄迷无处,哪儿有我的一条路。”(《蛇的诱惑》)“在我们的前面有一条道路/在这路的前面有一个目标/这条引导我们又隔离我们/走向那个目标,/在我们黑暗的孤独里有一线微光/这一线微光使我们留恋黑暗/这一线微光给我们幻象的骚扰/在黎明确定我们的虚无以前。”(《祈神二章·之二》)在这里,道路和目标飘忽不定,黑暗中孤独的微光不可确信,与虚无纠缠,混沌不明。
  穆旦丰富的痛苦也存于对社会习俗、传统与历史的冲击与反思之中,他认为这些因素吞噬着人生存的希望和激情,带给现代社会过多的因袭的重负和病恹空虚,造成精神危机乃至精神的荒原(仅就中国语境而言)。威廉·巴雷特在《非理性的人》一书中也指出,“习惯和常规是一块遮蔽存在的大幕布。只要这块大幕布位置牢靠,我们就不需要考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它的意义似乎已经充分体现在日常习惯的胜利之中了。但是一旦社会的结构破裂了,人就突然被抛在外头,离开了他一度无意识地接受的那套习惯和规则。站在外面,他的问题就冒出来了。”人们在习俗下寻求庇护,在庸常中往下滑去,生命萎缩困顿由此而生。穆旦对现代人遭受习俗传统围困的痛苦处境有着深刻的警醒与自觉。“让我们在岁月流逝的嘀响中/固守着自己的孤岛”是固守的姿态,诗人接下来便通过种种写实性意象来展现社会结构破裂后生命的被抛在外和现代人的生存背谬,狂涛汹涌、洪水泛滥,“道德法规都流去了,无情地,/这样深的根它们向我诉苦……”“一个更紧的死亡追在后头,/因为我听见了洪水,随着巨风,/从远而近,在我们的心里拍打,/吞噬着古旧的血液和骨肉!”(《从空虚到充实》)当习惯和常规不再提供庇护,诗人不得不面对旧我逝去,新我未建的复杂与痛苦。在这里,诗人感受到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艰难迈步的种种复杂体验,感受到在传统和历史积习中生命的痛苦和孤独命运,“像一只逃奔的鸟,/我们的生活孤单着,/永远在恐惧下进行”。(《不幸的人们》)
  更为直接的痛苦来源于战争,来源于战争带给人们的生存境遇,以及战争中所看到的人的麻木与庸常。防空洞里:“他笑着,你不应该放过这个消遣的时机,/这是上海的申报,唉!这五光十色的新闻,/让我们坐过去,那里有一线暗黄的光……谁知道农夫把什么种子洒在这土里?/我正在高楼上睡觉,一个说,我在洗澡。/你想最近的市价会有变动吗?府上是?/哦哦,改日一定拜访,我最近很忙。”(《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洞外:“那些个残酷的,为死亡恫吓的人们。”尽管外面有无数人死亡,但常人的生命就在那庸常的人生表面永远地滑落下去。诗人通过戏剧性的对话形式,不动声色间展现出战争现实中常人苟安于世俗的麻木沉沦心理。丰富的“我”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生命体验:“我是独自走上了被炸毁的楼,/而发现我自己死在那儿/僵硬的,满脸上是欢笑,眼泪,和叹息”。看似荒诞的“生”与“死”,满眼是普通民众的市侩人生,庸常与死亡的强烈对照,一声叹息怎能足够。
  现代文明下个体与群体的隔离也是穆旦的孤独的痛苦。“原来你的窗子是个美丽的装饰,/我下楼时就看见了坚厚的墙壁,/他诱惑别人却关住了自己”(《窗》)隐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和难以沟通,个体成为脱离群体的所在。这脱离使诗人焦虑不安,他说:“孤独的时候,安闲在陌生的人群里,/在商店的窗前我整理一下衣襟,/我的精神是我的,没有机会能够放松。”(《华参先生的疲倦》)这种无处皈依的孤独感在诗作《我》中达到极致,“从静止的梦离开了群体,/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不断的回忆带不回自己,‖遇见部分时一起哭喊,/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藩篱,/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诗人惶恐于现代人的生命再没有什么完满和可抓之物,生命似乎被锁入文明社会的无尽的荒野里。即使是穿行在骚乱的人群,即使是亲切也夹杂陌生与疏离,试图冲破禁锢,却步入更深的生的永恒困惑:“穿来,穿去,带着陌生的亲切,/和亲切中永远的隔离。/寂寞,锁住每个人。/生命树被剑守住了,/人们渐渐离开它,绕着圈子走。/而感情和理智,枯落的空壳,/播种在日用品上,也开了花,/‘我是活着吗?我活着吗?我活着/为什么?’/为了第二条鞭子的抽击。”(《蛇的诱惑》)传统和谐而稳定的群体关系被现代文明隔断,现代人的生命最终枯落成空壳,无法逃脱被鞭打的不幸,这痛苦不止是诗人自己的,更是整个时代的。
  过去、现在、未来,这些生命体验纠结在诗人的精神深处,不断挤压着诗人的心灵,使得他的诗在自我的分裂和他我的关照中呈现出焦虑的负重状态,扭曲多节的语言,几乎满载到超载的情感内涵,这一切都在表达着他的丰富和丰富的痛苦。这痛苦永不能脱离诗人,使得诗人具有了“酒神”的受难品格,为现代众生寻求着救赎。(待续)
  【作者单位:山东莒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智者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都喜欢读书,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使其一生与好书相伴至关重要!  关键词:读书;兴趣;鼓励;习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挚友,带领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
期刊
中国语文课程不断改革发展,从21 世纪初强调的三维目标,到现在提出的重视核心素养,指向的其实是一个目标,即回答“ 语文课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本质问题。这就要求一線教学人员转变教学观念,完成从讲授验证到自主建构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的必要性  1.讲授验证式教学的弊端  之前的讲授验证式教学致使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浅、碎、散的问题,导致对语文的元素,即字词句段篇和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
期刊
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时,学生对参考资料上关于“垣墙周庭”一句的注解和句式提出了质疑。  垣墙周庭:即“垣墙于周庭”,院子周围砌上墙。周庭,院子周围。垣墙,名词作动词,砌墙。相应地,该句翻译为“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徐长学主编《文言文解读》,长江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三版)  那么垣墙周庭到底是不是一个省略了“于”的省略句?这里的“周”是名词还是动词?  课本注解该句为:用矮墙把庭院四周围上
期刊
3.地域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  教育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人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不同地域对教育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也会有所区别。  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學为例,在到苏州任教之前,笔者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一直觉得这就是当前全国的好课理念,所以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课堂的习得都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完成。到新的地域学校任教,参加几次教学研讨活动,听几次
期刊
陆超,男,1.84米。很帅。  他穿牛仔裤、西装。牛仔裤很白,西装从不系领带。会弹一手好吉他。不写诗,却会画画。是中文系的才子。  他有个女朋友,是数学系的,上海人,才1.58米。他一星期至少能收到两封情书,算下来,一年就是104封左右。他把这些情书留下最好的两三封,其余的全部送给女朋友做演算纸。他的女朋友很得意,也很爱他。  他为人很好,同学都喜欢他。但他很倔,很不得老师宠爱。他在路上遇到老师从
期刊
在新高考形势下,如何帮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得高分呢?  我们首先看一下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考了什么:  2017年: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2018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
期刊
摘要:课堂讨论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之一,的确,有效的课堂讨论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出现问题,形成了一些误区。本文列出了几个课堂讨论中常出现的誤区及原因所在,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讨论;话题;时机;方式  课堂讨论就是对教学中的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教师究竟该如何在课堂上开展真正有
期刊
正所谓“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香消玉殒、美丽可人的十娘沉箱殒命让人痛心。对于她的死因,人们也一直在思索、探究。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杜十娘识人之误,孙富使坏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但笔者认为,李甲的男权思想意识和杜十娘个性追求与时代大势的冲突才是造成她悲剧的主要原因。  其中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男权思想意识。杜十娘悲剧的直接酿成者——李甲处在男权尤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推进,教师流动性也逐渐增强。作为一名调任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差异,分析家长、学校、地方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念,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培养积极的地域文化情感,既充分融入,又不失个性,才能成长自己,发展学生,发展学校。  关键词:教师流动;地域文化;教师发展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并体现该群体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的综合体,也
期刊
共享自行车被当作玩具  2017年3月2日《昆明日报》报道,随着越来越多市民选择骑乘共享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以来,云南昆明街头也随处可见小黄车、蓝黄车、小橙车的身影。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小区、公园甚至马路上,总有孩子骑着共享自行车横冲直撞、相互追逐,不少市民表示太危险,而且影响了其他人的正常使用。针对这样的情况,昆明交警七大队也发出公开信,呼吁家长和学校禁止12周岁以下儿童骑乘共享自行车上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