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两种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特点对比探析r——以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为例

来源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fo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补式”OMO教学模式更广度融合资源,线上和线下教学互补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翻转式”OMO教学模式更深度个性学习,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深度自主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比巴争章”激励评价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评价手段,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它富有地方特色,又有健全的体系支撑;它切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它将关注的重点放置于过程,重视评价的多元.它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学习,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课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延伸,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比巴争章”激励评价法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年级除法意义的理解与教学应符合儿童运算发展的认知规律,紧紧抓住“动作”“语言”“符号”三个核心来落实.二年级学习的“除法”可以理解为有关描述“平均分”过程与结果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经历一整个认知过程:从始于“动作”的分物体验,到伴随着“语言”描述分物的过程与结果,再到抽象出表示分物过程的“符号”,循序渐进,相互沟通,让学生真正掌握蕴含的除法的意义.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德化民间音乐资源,开设德化山歌校本课程,开展多形式的基础教学和课外音乐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德化山歌的历史、音律、特点及唱法、唱功等,引导学生爱上久经传唱的本土山歌,让学生在会听、会唱的基础上,走进民间,继承传统;组织新歌创编活动,把德化山歌等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校本音乐特色教育资源.
语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阅读与写作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文章围绕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优势展开分析,指出要通过构建多样化阅读、利用微课教学和构建翻转课堂等路径拓展中职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空间.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课前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平台、软件等工具,对文字、音画和数据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将诗句、画面、语言、音乐、视频等有机融合一块,创设出多样化的信息大容量课件,课上将短小精悍的诗句化为一幕幕形象生动的美妙意境画面,让高科技信息技术融于古诗教学之中,为学生开辟唯美而直观的诗歌学习境界,使学生遨游在“文有尽而意深远”的诗歌海洋里.
学校美术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立足课标,整合各种区域美术资源,贴近生活,融入区域环境资源进行课堂创新,整理提升成为具有本校美术学科特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巧设课堂,快乐教与学,以美育美,为学生创造开放、优质的美术课堂.
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结构,寻找关键语句,体会文章段落大意;深入分析,理清语句关系,深层理解课文;聚焦“关键”,体会表达效果,学会语言表达方式;抓关键语句,开展语言实践,学以致用,实现语言的语用功能,培养阅读能力.
课堂提炼、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为学生提供动态、鲜活的教学材料.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学习活动和学习的进程.基于核心数学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逐步走向深度学习,感悟数学的魅力.
教师应树立“学为中心”的教育观,真正落实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明确角色定位,践行教学新行为,从讲授走向倾听,从牵引走向放手,从限制走向推动,助推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在问题解决的四种能力中,分析问题能力是关键,而信息处理方法是获得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很多课堂对问题信息的处理方法较单一,未形成较系统的策略.文章总结出“列表”“图示”“增减”“架构”等四种信息处理方法,以典型、新颖的案例,从策略层面剖析教学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