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总是会忘记,孩子在成为我们学生的时候,他们同时还有另一个最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儿童。
儿童是有他们自己的独特性的:儿童的眼光是独特的,世界万物在他们眼中都是可以对话的朋友,都具有七情六欲,是活生生的。“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儿童没有一个不是崇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我们要纠正他,说草木是植物,猫狗是动物,不会思想或说话,这事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是有害的。”(周作人);儿童的心灵是独特的,他们待人处事单纯质朴,追求纯粹的快乐,喜欢幻想,“没有幻想的儿童是病态的儿童”(托尔斯泰)……
孙云晓说,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我想,发现儿童首先就要发现儿童的独特性,要认可儿童自己所独立拥有的那个世界,若是能找到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并得到进入他们世界的许可证,那么,我们的教育便已经成功了一半。
儿童文学,是连接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纽带,是从成人世界走向儿童世界的桥梁。
我对儿童的理解就是从阅读儿童文学和创作儿童文学开始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近了儿童文学,喜欢上了儿童文学的写作。也正是由于这种喜欢,我开始真正亲近我的学生——儿童。
一、课堂是个游戏场
自决定把课堂作为“游戏场”开始,我便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倾听我的儿童们。课间,我与他们一起做游戏,他们一开始是畏惧的,远远地看着,偶尔为我加加油,后来,有胆子大的能够与我一起踢毽子、跳绳、打羽毛球了,于是,我开始邀请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跟我一起玩,并试着与他们聊天。我发现,与我有了近距离接触之后,课堂上他们的眼睛会变得特别亮,面部表情从木然转向了生动,参与课堂讨论的频率也高了很多。
游戏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作用?我意识到,其实并不全是游戏的作用,而是我以一种轻松、平等、自由的态度博取了他们的“芳心”。课堂,也可以变得像游戏场那样轻松自如吗?
我卸下自己绷着的“外壳”,把真实的自己袒露在孩子们面前,觉得好笑的地方,我与他们一同开怀大笑。孩子说错了,我依然微笑着,等待着,愿意让他们自己纠正或帮着纠正,就像发球给他们没接到一样,重来就是了,若是板着脸责怪甚至发火,谁还愿意跟你继续玩呢?我原先以为,一旦我放弃了自己的威严,我的威信会降低,课堂纪律也许会涣散,让组织教学变得困难。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纯属多余。
当课堂变成“游戏场”时,孩子们很乐意遵守“游戏规则”。例如,我们约定过,要彼此倾听,不许嘲笑别人的错误,他们很努力地去做了,且效果明显。“士为知己者死”,孩子们一旦认定了你是他们的玩伴,是他们的朋友,他们会很乐意接受你的意见,会很义气地站在你这一边,而这样的一种情感,更促进了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对与错,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其乐融融中,学习充满了乐趣。有时候,我正讲得兴味盎然时,有孩子打断我说:“老师呀,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会停下来,笑着说:“好呀,说来听听?”我不会因为自己教学任务的中断有任何不快,因为,讲或不讲都是为了学生,让他们弄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解决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比传授事先预设的内容更重要,更有价值。而这也符合游戏的规则,让大家都在快乐中有所收获。
二、教室也是阅读场
要真正提高语文水平,是离不开阅读的。我选择牵着孩子的手,跟他们一起进入儿童文学的乐园,把教室变成一个阅读的场地。
我带着一年级的孩子一起读各种绘本,进行着阅读的分享:分享热情,分享困惑,也分享各自的心得。孩子们倾听着,交流着,随着故事中的人物喜、怒、哀、乐。我准许他们随时发问,以便了解他们真实的阅读情况,避免阅读成为我一个人自说自话的表演。
至今尤记,我给孩子们读绘本图书《我爱小黑猫》,书中有这样一幕——当冬天来临,树叶飘落时,因为小鸡们从来都没有见过这种景象,就怪罪到寄居在它们家的小黑猫身上,它们认为,小黑猫是不吉利的,因为它来了,大树才会变得光秃秃的。“准是那只黑猫干的!”读到此处,孩子们的眼神中满是同情,而孟辰洋的小眉头忽然紧锁,脱口而出:“上次,我爸爸也像小鸡一样!”
乍一听,爸爸跟小鸡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呀!可是我有些猜到了小家伙的联想,于是停下来让她说说看。
她说:“上次,我爸爸修电脑修不起来,他也是这样怪我妈妈的,怪我妈妈在旁边走来走去的烦。”我继续追问:“是因为妈妈他才修不起来吗?”
“不是不是,是他自己不会修,不怪妈妈。”
我肯定:“对呀,落叶了,不是黑猫的错,可小鸡们都怪它,真是冤枉小黑猫了。你爸爸的电脑修不起来,也不是妈妈的错,你爸爸也错怪妈妈了,对不对?”
孟辰洋的眉头松开了:“是的,是的,我就是这样想的。”
有孩子忽然感慨:“唉,你妈妈跟小黑猫一样可怜啊!”
正是在这样的阅读场中,孩子们从自己的视角读出了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时我始终鼓励孩子“说说看”,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独特的见解,给他们自由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我当然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我绝不会主题先行。
我知道,“文本的语言实际上是沉默着的”,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依赖于学生情感的体验,我力求让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语言发展。我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多为孩子喜欢的,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有比较活跃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我细致体察并尊重引导他们进行“对话”,使他们“情动于衷而发于外”。情感的共鸣点一般就是语言的生长点,一旦触及孩子的心灵,孩子就有发自肺腑的感悟。
我不断推荐适合孩子们读的书,绘本图书、童话故事、儿童小说……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不断调整图书的类型和深度。当然,阅读方式也不断变化,由带领着读到放手自己阅读,精彩的高声诵读、赏析,绝妙的词句适当积累和训练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读完了一本本儿童文学作品,与孩子们交流时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要想真的走进儿童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教师必须培养一颗童心。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如果我们无法进入孩子的世界,那么,任何教育都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教。
三、一起进入梦工场
写作应该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应该使人不吐不快的内心情感得以抒发与释放,使人在面对由文字构造起来的世界时获得审美享受。所以我觉得,要想会写,首先要乐写。
儿童的世界,就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也是一个游戏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有时,成人看来完全不合逻辑的或者荒谬的东西,也许正是儿童所喜欢和向往的。引导儿童进行写作不需要一本正经、中规中矩,如果把写作看得过于严肃和神圣,只会吓坏他们,让他们对写作敬而远之。因此,我一直喜欢和孩子们以轻松多样的方式进行写作,一起进入创作的梦工场。
随时发现写作素材很重要,这样能让孩子们“有米下锅”。
与孩子之间的活动是素材:春天,柳絮飘进了校园,课间,我与孩子们一同观察,进行吹柳絮比赛,引导写作《“小精灵”来了》《柳絮飘飘》等;立夏,我带领孩子们斗蛋,先为蛋进行装饰,再小组斗,选出胜者全班斗,最后斗出“蛋王”,这样,作文《蛋王》便水到渠成了;秋天,用落叶做手工,冬天,与孩子们滚雪球打雪仗……这些游戏、活动都是上好的作文材料。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素材,就看你有没有纯净的童心,有没有敏感的神经,如,每天放学时有好多家长在外面等候,这样的场景日日见,月月见,不敏感就忽略了,而引导观察则可写出多篇观察日记;再如,雨过天晴之后,经常有雨衣雨伞被孩子们遗忘在校园,我让孩子们以雨衣雨伞的身份编写童话,孩子们的创作热情高涨,几乎是文思泉涌、笔走如飞了……
我会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创作,然后,朗读孩子们的优秀习作时也把自己创作的童话或是小说读给他们听,孩子们又惊又喜,享受到了创作的乐趣。当然,朗读的目的还在于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遣词造句,学会谋篇布局,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审视自己的文章……而我对他们的评价几乎都是肯定的,哪怕只有一个词语是好的,我也要大力赞扬,没有批评,有的只是建议和鼓励。如此这般,我的孩子们总是非常乐于写作,也非常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习作。我把孩子们写得好的文章进行投稿,不断有文章发表。而我自己,把孩子们的童真童趣编成故事,写成小说,居然也不断有文字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露面。这就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了!
责任编辑 赵霭雯
儿童是有他们自己的独特性的:儿童的眼光是独特的,世界万物在他们眼中都是可以对话的朋友,都具有七情六欲,是活生生的。“我们承认儿童有独立生活,就是说他们内面的生活与大人不同,我们应当客观地理解他们,并加以相当的尊重。……儿童没有一个不是崇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我们要纠正他,说草木是植物,猫狗是动物,不会思想或说话,这事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是有害的。”(周作人);儿童的心灵是独特的,他们待人处事单纯质朴,追求纯粹的快乐,喜欢幻想,“没有幻想的儿童是病态的儿童”(托尔斯泰)……
孙云晓说,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我想,发现儿童首先就要发现儿童的独特性,要认可儿童自己所独立拥有的那个世界,若是能找到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并得到进入他们世界的许可证,那么,我们的教育便已经成功了一半。
儿童文学,是连接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纽带,是从成人世界走向儿童世界的桥梁。
我对儿童的理解就是从阅读儿童文学和创作儿童文学开始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近了儿童文学,喜欢上了儿童文学的写作。也正是由于这种喜欢,我开始真正亲近我的学生——儿童。
一、课堂是个游戏场
自决定把课堂作为“游戏场”开始,我便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倾听我的儿童们。课间,我与他们一起做游戏,他们一开始是畏惧的,远远地看着,偶尔为我加加油,后来,有胆子大的能够与我一起踢毽子、跳绳、打羽毛球了,于是,我开始邀请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跟我一起玩,并试着与他们聊天。我发现,与我有了近距离接触之后,课堂上他们的眼睛会变得特别亮,面部表情从木然转向了生动,参与课堂讨论的频率也高了很多。
游戏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作用?我意识到,其实并不全是游戏的作用,而是我以一种轻松、平等、自由的态度博取了他们的“芳心”。课堂,也可以变得像游戏场那样轻松自如吗?
我卸下自己绷着的“外壳”,把真实的自己袒露在孩子们面前,觉得好笑的地方,我与他们一同开怀大笑。孩子说错了,我依然微笑着,等待着,愿意让他们自己纠正或帮着纠正,就像发球给他们没接到一样,重来就是了,若是板着脸责怪甚至发火,谁还愿意跟你继续玩呢?我原先以为,一旦我放弃了自己的威严,我的威信会降低,课堂纪律也许会涣散,让组织教学变得困难。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纯属多余。
当课堂变成“游戏场”时,孩子们很乐意遵守“游戏规则”。例如,我们约定过,要彼此倾听,不许嘲笑别人的错误,他们很努力地去做了,且效果明显。“士为知己者死”,孩子们一旦认定了你是他们的玩伴,是他们的朋友,他们会很乐意接受你的意见,会很义气地站在你这一边,而这样的一种情感,更促进了课堂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对与错,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其乐融融中,学习充满了乐趣。有时候,我正讲得兴味盎然时,有孩子打断我说:“老师呀,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会停下来,笑着说:“好呀,说来听听?”我不会因为自己教学任务的中断有任何不快,因为,讲或不讲都是为了学生,让他们弄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解决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比传授事先预设的内容更重要,更有价值。而这也符合游戏的规则,让大家都在快乐中有所收获。
二、教室也是阅读场
要真正提高语文水平,是离不开阅读的。我选择牵着孩子的手,跟他们一起进入儿童文学的乐园,把教室变成一个阅读的场地。
我带着一年级的孩子一起读各种绘本,进行着阅读的分享:分享热情,分享困惑,也分享各自的心得。孩子们倾听着,交流着,随着故事中的人物喜、怒、哀、乐。我准许他们随时发问,以便了解他们真实的阅读情况,避免阅读成为我一个人自说自话的表演。
至今尤记,我给孩子们读绘本图书《我爱小黑猫》,书中有这样一幕——当冬天来临,树叶飘落时,因为小鸡们从来都没有见过这种景象,就怪罪到寄居在它们家的小黑猫身上,它们认为,小黑猫是不吉利的,因为它来了,大树才会变得光秃秃的。“准是那只黑猫干的!”读到此处,孩子们的眼神中满是同情,而孟辰洋的小眉头忽然紧锁,脱口而出:“上次,我爸爸也像小鸡一样!”
乍一听,爸爸跟小鸡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呀!可是我有些猜到了小家伙的联想,于是停下来让她说说看。
她说:“上次,我爸爸修电脑修不起来,他也是这样怪我妈妈的,怪我妈妈在旁边走来走去的烦。”我继续追问:“是因为妈妈他才修不起来吗?”
“不是不是,是他自己不会修,不怪妈妈。”
我肯定:“对呀,落叶了,不是黑猫的错,可小鸡们都怪它,真是冤枉小黑猫了。你爸爸的电脑修不起来,也不是妈妈的错,你爸爸也错怪妈妈了,对不对?”
孟辰洋的眉头松开了:“是的,是的,我就是这样想的。”
有孩子忽然感慨:“唉,你妈妈跟小黑猫一样可怜啊!”
正是在这样的阅读场中,孩子们从自己的视角读出了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时我始终鼓励孩子“说说看”,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独特的见解,给他们自由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我当然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我绝不会主题先行。
我知道,“文本的语言实际上是沉默着的”,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依赖于学生情感的体验,我力求让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语言发展。我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多为孩子喜欢的,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有比较活跃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我细致体察并尊重引导他们进行“对话”,使他们“情动于衷而发于外”。情感的共鸣点一般就是语言的生长点,一旦触及孩子的心灵,孩子就有发自肺腑的感悟。
我不断推荐适合孩子们读的书,绘本图书、童话故事、儿童小说……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不断调整图书的类型和深度。当然,阅读方式也不断变化,由带领着读到放手自己阅读,精彩的高声诵读、赏析,绝妙的词句适当积累和训练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读完了一本本儿童文学作品,与孩子们交流时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要想真的走进儿童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教师必须培养一颗童心。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如果我们无法进入孩子的世界,那么,任何教育都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教。
三、一起进入梦工场
写作应该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应该使人不吐不快的内心情感得以抒发与释放,使人在面对由文字构造起来的世界时获得审美享受。所以我觉得,要想会写,首先要乐写。
儿童的世界,就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也是一个游戏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有时,成人看来完全不合逻辑的或者荒谬的东西,也许正是儿童所喜欢和向往的。引导儿童进行写作不需要一本正经、中规中矩,如果把写作看得过于严肃和神圣,只会吓坏他们,让他们对写作敬而远之。因此,我一直喜欢和孩子们以轻松多样的方式进行写作,一起进入创作的梦工场。
随时发现写作素材很重要,这样能让孩子们“有米下锅”。
与孩子之间的活动是素材:春天,柳絮飘进了校园,课间,我与孩子们一同观察,进行吹柳絮比赛,引导写作《“小精灵”来了》《柳絮飘飘》等;立夏,我带领孩子们斗蛋,先为蛋进行装饰,再小组斗,选出胜者全班斗,最后斗出“蛋王”,这样,作文《蛋王》便水到渠成了;秋天,用落叶做手工,冬天,与孩子们滚雪球打雪仗……这些游戏、活动都是上好的作文材料。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素材,就看你有没有纯净的童心,有没有敏感的神经,如,每天放学时有好多家长在外面等候,这样的场景日日见,月月见,不敏感就忽略了,而引导观察则可写出多篇观察日记;再如,雨过天晴之后,经常有雨衣雨伞被孩子们遗忘在校园,我让孩子们以雨衣雨伞的身份编写童话,孩子们的创作热情高涨,几乎是文思泉涌、笔走如飞了……
我会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创作,然后,朗读孩子们的优秀习作时也把自己创作的童话或是小说读给他们听,孩子们又惊又喜,享受到了创作的乐趣。当然,朗读的目的还在于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遣词造句,学会谋篇布局,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审视自己的文章……而我对他们的评价几乎都是肯定的,哪怕只有一个词语是好的,我也要大力赞扬,没有批评,有的只是建议和鼓励。如此这般,我的孩子们总是非常乐于写作,也非常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习作。我把孩子们写得好的文章进行投稿,不断有文章发表。而我自己,把孩子们的童真童趣编成故事,写成小说,居然也不断有文字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露面。这就是一份意外的惊喜了!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