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制宪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签字仪式。一位身袭黑色丝绒旗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高雅的东方女性,款款走上主席台,代表中国政府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用毛笔庄严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她,便是吴贻芳,世界上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民国时期的教育界有如是说法: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邓颖超赞誉她“桃李满天下”;美国总统罗斯福赞她“智慧女神”;中共元老董必武更在私下感叹她“像这样精干的主席,男子中也是少有的”;她辞世后,冰心深情著文“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我敬佩的老师”。
吴贻芳先生曾给学生猜谜:“象牙坛,紫檀盖,里面坐了一个小白菜。谜底是什么?莲子。就是说做人要一生洁白如象牙,刚毅如紫檀木,平易如小白菜。”这道谜语,或许能概括吴先生一生的品格:质朴如莲子,刚毅如紫檀。
吴先生终身未嫁,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在等一个合适的人”,这一点,学生们最了解。在吴贻芳主校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学生们演了这样一出特殊的话剧,描绘她们心中的校长:吴家小姐吴贻芳才貌双全,登门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她始终不肯点头。最后,“教育之神”登门求婚,吴贻芳欣然答应。在所有的学生心目中,吴贻芳就是那位嫁给教育事业的智慧女神。
一、多难童年
吴贻芳,祖籍江苏泰兴,1893年1月26日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没落的前清官僚家庭,祖父当过翰林,父亲吴守训中过举人,为当时的“候补知县”,母亲朱诗阁闺秀出身,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可以说,吴贻芳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她自幼夙具慧敏,承习家学。
1909年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吴贻芳家屡遭厄运,父亲因一笔公款案成了官场的牺牲品,后来又被逼投江自杀,家道由此陡然中落,正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哥哥经受不住打击也投江自杀,接着母亲、大姐也相继忧愤而死,吴家只剩下她以及9岁的妹妹与70多岁的祖母。这一场家庭灾难,给吴贻芳心头留下道道伤痕,深深刺痛了她的内心,给她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抚平的烙印,但同时,磨难也铸成了吴贻芳后来那深沉坚毅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吴贻芳的姨父陈叔通为吴家操办完了丧事,担负起抚养吴家一家老小、资助吴贻芳继续求学的责任。1914年,吴贻芳随姨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15年冬,杭州弘道女校的诺玛莉老师给曾在该校勤奋读书的吴贻芳写信,引荐她到金陵女子大学读书。吴贻芳得到姨父、姨母的支持,1916年1月,就读于金陵女子大学。
金陵女子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第一期学生有11个,读完大学一年级的只有9个。吴贻芳是在第二年春入金陵女子大学的,先是旁听生,但不到几个月,各门功课的成绩比正科生还要好,结果三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功课,而且考试名列优等,并被选为金女大第一届学生自治会会长。1919年吴贻芳面临毕业,但她还是带领全体同学参加“五四”运动。第一届学生毕业,有五位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获得了学士学位,吴贻芳即是其中的一位。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女子大学里获得的学位。
童年的吴贻芳生活是悲惨的,亲人相继离世的童年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噩梦;她同时也是幸运的,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居统治地位的时代下却有了接受教育、施展才能的机会;吴贻芳还是聪颖勤奋的,优异的学业表现不仅代表她对知识的渴望,还包含她对真理、对人性的追求。复旦大学陈天纲教授如是评价她:“中国女性对社会的热情,此前是没有的,此后也消失掉,现在看来,是非常伟大的。”
二、临危受命
金陵女子大学成立时,仅仅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可以容纳200人的礼堂只坐了9位学生,首位校长美国人德本康夫人却激情满怀地说,“金陵女子大学成立的一天是中国妇女新的一天”。然而,当这批学生毕业时,只剩下五位人,吴贻芳,就是其中一个。
有人说,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梦想,而吴贻芳,就是实现了这个梦想的人。1927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提出了收回教育权问题。金陵女子大学的外国教员们纷纷离开,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德本康夫人自愿移交主持权,她希望以她的辞职能够促成一个中国人领导下的新机构。此时的金陵女子大学一时无人主持,于是推选贤能为校长是学校的当务之急,经董事会讨论,一致认为华人的问题须待华人解决,能请到吴贻芳作校长,问题就解决了,因为他们太了解吴贻芳的品质和能力了。
当时的吴贻芳正在密歇根大学攻生物学,进入第五年,只缺论文未毕及末次考试,如请她立即回国怕误了她的前程,所以董事部先写信征求她的意见。她的答复是假使母校急需她回国维持,她与母校有存亡的关系,虽论文未毕,可先行回来。几个月后,吴贻芳发电给金女大,“论文已毕,考试及格,定期回国”。这位35岁的博士女校长,或许她自己都没能想到,这校长一当就是23年。
1928年11月3日,位于石城西北部的金陵女子大学张灯结彩,校园中心的小礼堂嘉宾云集,其中包括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教育部长蒋梦麟的代表孟寿椿先生,以及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学校长等。就职典礼上,宋美龄发表了讲话,她着重强调中国妇女承担的教育责任:“如果中国妇女要服务于自己的国家,服务于全世界妇女的伟大事业,她们必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承担这一责任。”
多年很少使用汉语的吴贻芳在仪式上发表了自己的就职演说:“感谢各位贵宾的到来!感谢全体校董和教职员的信任!我刚刚完成学业,迄今还没有管理学校的训练和经验。本来对担任金女大校长一职感到十分畏难,但承蒙校董会青睐,召唤我为母校的未来出力,我不得不心怀忐忑,匆忙归国担此重任。现在,我唯有向诸位保证:保证为发展金女大和中国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
宣誓就职后,吴贻芳在学校的小礼堂前留下了一张经典照片:纯色旗袍,圆框眼镜,乌黑发髻——从此,吴贻芳校长的形象定格了。这张照片与金陵女子大学一起,定格在每一位金陵女大学生的心中,定格在中国女性教育不断探索的史册里。
三、厚生教育
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是“厚生”。这是教授们和第一届学生(包括吴贻芳在内)所提出确立的。“厚生”一词典出《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与《约翰福音》耶稣所说的话“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的含义不谋而合。
吴贻芳相信并强调这段经文中服务他人之内涵,不断劝诫人们要更好地服务于别人。她在自己所写有关金陵女子大学的简短回忆中解释说:“当时学校用‘厚生’作为校训,其含义是,学校用这个目标来教导学生,并通过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努力。”
吴贻芳用这种服务于人的价值观念来教导学生,并鼓励学生去实践服务于社区、国家、民众,特别是为中国的妇女们。为了让学生们有较容易的实践开端,吴贻芳为她们提供实际的服务机会,并鼓励她们参与地方社区的社会服务项目和教育工作。作为校长,吴贻芳不断地扩展学校的社区服务活动项目。例如,1939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四川成都附近的农村建立了一个服务站,为当地的妇女和儿童提供教育、医疗和工业等方面的服务。
吴贻芳反复强调的服务于别人的理念,激励了许多学生。植物学家胡秀英是金陵女子大学一位杰出的校友,她曾经回忆说,金陵女子大学深化了她在农村养成的舍己为人的习惯和在教会中所受的为上帝而活的训练。对此,胡秀英写道:“道德最高的境界是忘记自己,服务他人。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语言不同,但是大家在这一点上的看法是相同的。”吴贻芳还鼓励毕业的学生参加农村重建的工作。她还计划通过输送金陵女子大学的工作人员前往海外接受培训,来促进中国的农村重建工作。例如,吴贻芳敦促博士生考虑将农村的教育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以论证在整个中国重建格局中农村重建工作的重要性。
事实上,吴贻芳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厚生”的含义。她对待学生、同事和学校慷慨大方,一如既往。有一次,她发现一位前往农村提供服务的学生没有雨衣,就将自己的借给了那位学生。在金陵女子大学关闭多年之后,吴贻芳甚至将母亲传给她的珠宝首饰变卖,用以帮助一位身处困境的前金陵女子大学的工作人员。
1979年,吴贻芳在邓小平的亲自关照下应邀前往美国接受密歇根大学为杰出校友所颁发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以表彰她多年来对女性教育的贡献,更是对她一生所追求“厚生教育”成就的认可。有学者评价道,“吴贻芳可以代表了那一代人的一个群体,以及一个传统,一种对人生的爱,对社会的关怀。”
四、999朵玫瑰
金陵女子大学在民国时期被誉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在这里,吴贻芳所从事的却是一项艰难的事业。23年的校长生涯中,她面对的不仅仅是连年的战争和灾荒,还有整个社会对女子教育的偏见和压抑。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子的地位低下,“女性的解放从独立开始,女性的独立从教育开始”,吴贻芳对中国女性的解放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女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让金陵女儿拥有独立的精神,做一个清白、诚实的女性,自强不息而立足于社会。”吴贻芳在初任校长时就确定了这样的就学目标。
在民国时期新兴的大学里,体育受到普遍的重视。而在金陵女子大学,体育课被赋予了美育的内容,更加体现了女性的特有美。女生们穿着短袖短裤做操,女生们穿着古典服装舞蹈(吴贻芳把这个舞蹈改成一种体育舞蹈)女生们每年选举“五月皇后”,这一举动,都是为了让一个女人在走出校门以后,除了专业学识,还有优秀的体质和优美的举止,她们不是花瓶。金女大的校友后来回忆,学校给她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就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年老,腰板也是笔直的。
吴贻芳终生未婚,但她从不反对学生谈恋爱,她只是强调,女子一定要有尊严,男女吃饭女子一定要付自己的那部分。一天早晨,吴贻芳散步时发现窗下有一把椅子,原来是一个恋爱晚归的学生被关在外面,只好爬窗户进了宿舍。吴贻芳很担心学生的安全,于是就把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划出一部分装饰一下,隔成许多半封闭的小间,在里面摆放一些桌子和椅子,供恋人们聊天。在晚上九点之前,女学生可以带男朋友在里面交谈,只要求他们在临走时把谈话时吃的糖纸瓜壳用纸包走就行。
在金女大,吴贻芳定下严格的校规,不收已婚学生,在校学生结婚,就是自动离校。一次,一个女生和一名爱国军人感情很深,两个人决定偷偷结婚。吴贻芳知道后,就带上她最喜欢的一枚胸针,到这个学生家里去,一方面表示祝贺,一方面委婉地告诉她,你就不要到学校来了。后来这名女生的丈夫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了,她向吴校长表达了重新回到金女大的愿望。校长接受了她的请求,并向全体员工宣布,因为她是烈士的妻子我破一回例,让她继续学习,她的子女也由学校抚养。
1925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的妹妹曾季肃,当时已经35岁了,在上海有两个孩子。为了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她带着儿女,来到南京,给吴贻芳写了一封信,详述了自己的家庭和婚姻情况,表达了强烈的求学愿望。吴贻芳被她的执着感动了,也破例录取了她。这样,金女大的校园中从此多了两个孩子的活泼身影,也多了一段母女同学的佳话。
在吴贻芳执掌校务的23年中,金陵女大誉满中外。金陵女大的学士学位得到了英、美等国各著名大学的认可。她的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深造,只要持有吴贻芳签发的金陵女大毕业证书,就可免试入学。金陵女大先后向国内外输送了999名毕业生,被称誉为吴校长送给社会的999朵玫瑰。
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走完了92年的智慧人生。有人这样称赞吴贻芳:风度非凡有如天使。她的一生,正如她为金陵女大制定校训时所言“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为丰富”。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李淳
她,便是吴贻芳,世界上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民国时期的教育界有如是说法: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邓颖超赞誉她“桃李满天下”;美国总统罗斯福赞她“智慧女神”;中共元老董必武更在私下感叹她“像这样精干的主席,男子中也是少有的”;她辞世后,冰心深情著文“心灵深处总是供奉着我敬佩的老师”。
吴贻芳先生曾给学生猜谜:“象牙坛,紫檀盖,里面坐了一个小白菜。谜底是什么?莲子。就是说做人要一生洁白如象牙,刚毅如紫檀木,平易如小白菜。”这道谜语,或许能概括吴先生一生的品格:质朴如莲子,刚毅如紫檀。
吴先生终身未嫁,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在等一个合适的人”,这一点,学生们最了解。在吴贻芳主校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学生们演了这样一出特殊的话剧,描绘她们心中的校长:吴家小姐吴贻芳才貌双全,登门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她始终不肯点头。最后,“教育之神”登门求婚,吴贻芳欣然答应。在所有的学生心目中,吴贻芳就是那位嫁给教育事业的智慧女神。
一、多难童年
吴贻芳,祖籍江苏泰兴,1893年1月26日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没落的前清官僚家庭,祖父当过翰林,父亲吴守训中过举人,为当时的“候补知县”,母亲朱诗阁闺秀出身,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可以说,吴贻芳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她自幼夙具慧敏,承习家学。
1909年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吴贻芳家屡遭厄运,父亲因一笔公款案成了官场的牺牲品,后来又被逼投江自杀,家道由此陡然中落,正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哥哥经受不住打击也投江自杀,接着母亲、大姐也相继忧愤而死,吴家只剩下她以及9岁的妹妹与70多岁的祖母。这一场家庭灾难,给吴贻芳心头留下道道伤痕,深深刺痛了她的内心,给她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抚平的烙印,但同时,磨难也铸成了吴贻芳后来那深沉坚毅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吴贻芳的姨父陈叔通为吴家操办完了丧事,担负起抚养吴家一家老小、资助吴贻芳继续求学的责任。1914年,吴贻芳随姨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15年冬,杭州弘道女校的诺玛莉老师给曾在该校勤奋读书的吴贻芳写信,引荐她到金陵女子大学读书。吴贻芳得到姨父、姨母的支持,1916年1月,就读于金陵女子大学。
金陵女子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第一期学生有11个,读完大学一年级的只有9个。吴贻芳是在第二年春入金陵女子大学的,先是旁听生,但不到几个月,各门功课的成绩比正科生还要好,结果三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功课,而且考试名列优等,并被选为金女大第一届学生自治会会长。1919年吴贻芳面临毕业,但她还是带领全体同学参加“五四”运动。第一届学生毕业,有五位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获得了学士学位,吴贻芳即是其中的一位。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女子大学里获得的学位。
童年的吴贻芳生活是悲惨的,亲人相继离世的童年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噩梦;她同时也是幸运的,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居统治地位的时代下却有了接受教育、施展才能的机会;吴贻芳还是聪颖勤奋的,优异的学业表现不仅代表她对知识的渴望,还包含她对真理、对人性的追求。复旦大学陈天纲教授如是评价她:“中国女性对社会的热情,此前是没有的,此后也消失掉,现在看来,是非常伟大的。”
二、临危受命
金陵女子大学成立时,仅仅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可以容纳200人的礼堂只坐了9位学生,首位校长美国人德本康夫人却激情满怀地说,“金陵女子大学成立的一天是中国妇女新的一天”。然而,当这批学生毕业时,只剩下五位人,吴贻芳,就是其中一个。
有人说,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梦想,而吴贻芳,就是实现了这个梦想的人。1927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提出了收回教育权问题。金陵女子大学的外国教员们纷纷离开,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德本康夫人自愿移交主持权,她希望以她的辞职能够促成一个中国人领导下的新机构。此时的金陵女子大学一时无人主持,于是推选贤能为校长是学校的当务之急,经董事会讨论,一致认为华人的问题须待华人解决,能请到吴贻芳作校长,问题就解决了,因为他们太了解吴贻芳的品质和能力了。
当时的吴贻芳正在密歇根大学攻生物学,进入第五年,只缺论文未毕及末次考试,如请她立即回国怕误了她的前程,所以董事部先写信征求她的意见。她的答复是假使母校急需她回国维持,她与母校有存亡的关系,虽论文未毕,可先行回来。几个月后,吴贻芳发电给金女大,“论文已毕,考试及格,定期回国”。这位35岁的博士女校长,或许她自己都没能想到,这校长一当就是23年。
1928年11月3日,位于石城西北部的金陵女子大学张灯结彩,校园中心的小礼堂嘉宾云集,其中包括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教育部长蒋梦麟的代表孟寿椿先生,以及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学校长等。就职典礼上,宋美龄发表了讲话,她着重强调中国妇女承担的教育责任:“如果中国妇女要服务于自己的国家,服务于全世界妇女的伟大事业,她们必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承担这一责任。”
多年很少使用汉语的吴贻芳在仪式上发表了自己的就职演说:“感谢各位贵宾的到来!感谢全体校董和教职员的信任!我刚刚完成学业,迄今还没有管理学校的训练和经验。本来对担任金女大校长一职感到十分畏难,但承蒙校董会青睐,召唤我为母校的未来出力,我不得不心怀忐忑,匆忙归国担此重任。现在,我唯有向诸位保证:保证为发展金女大和中国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
宣誓就职后,吴贻芳在学校的小礼堂前留下了一张经典照片:纯色旗袍,圆框眼镜,乌黑发髻——从此,吴贻芳校长的形象定格了。这张照片与金陵女子大学一起,定格在每一位金陵女大学生的心中,定格在中国女性教育不断探索的史册里。
三、厚生教育
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是“厚生”。这是教授们和第一届学生(包括吴贻芳在内)所提出确立的。“厚生”一词典出《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与《约翰福音》耶稣所说的话“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的含义不谋而合。
吴贻芳相信并强调这段经文中服务他人之内涵,不断劝诫人们要更好地服务于别人。她在自己所写有关金陵女子大学的简短回忆中解释说:“当时学校用‘厚生’作为校训,其含义是,学校用这个目标来教导学生,并通过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努力。”
吴贻芳用这种服务于人的价值观念来教导学生,并鼓励学生去实践服务于社区、国家、民众,特别是为中国的妇女们。为了让学生们有较容易的实践开端,吴贻芳为她们提供实际的服务机会,并鼓励她们参与地方社区的社会服务项目和教育工作。作为校长,吴贻芳不断地扩展学校的社区服务活动项目。例如,1939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四川成都附近的农村建立了一个服务站,为当地的妇女和儿童提供教育、医疗和工业等方面的服务。
吴贻芳反复强调的服务于别人的理念,激励了许多学生。植物学家胡秀英是金陵女子大学一位杰出的校友,她曾经回忆说,金陵女子大学深化了她在农村养成的舍己为人的习惯和在教会中所受的为上帝而活的训练。对此,胡秀英写道:“道德最高的境界是忘记自己,服务他人。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语言不同,但是大家在这一点上的看法是相同的。”吴贻芳还鼓励毕业的学生参加农村重建的工作。她还计划通过输送金陵女子大学的工作人员前往海外接受培训,来促进中国的农村重建工作。例如,吴贻芳敦促博士生考虑将农村的教育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以论证在整个中国重建格局中农村重建工作的重要性。
事实上,吴贻芳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厚生”的含义。她对待学生、同事和学校慷慨大方,一如既往。有一次,她发现一位前往农村提供服务的学生没有雨衣,就将自己的借给了那位学生。在金陵女子大学关闭多年之后,吴贻芳甚至将母亲传给她的珠宝首饰变卖,用以帮助一位身处困境的前金陵女子大学的工作人员。
1979年,吴贻芳在邓小平的亲自关照下应邀前往美国接受密歇根大学为杰出校友所颁发的“和平与智慧女神”奖,以表彰她多年来对女性教育的贡献,更是对她一生所追求“厚生教育”成就的认可。有学者评价道,“吴贻芳可以代表了那一代人的一个群体,以及一个传统,一种对人生的爱,对社会的关怀。”
四、999朵玫瑰
金陵女子大学在民国时期被誉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在这里,吴贻芳所从事的却是一项艰难的事业。23年的校长生涯中,她面对的不仅仅是连年的战争和灾荒,还有整个社会对女子教育的偏见和压抑。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子的地位低下,“女性的解放从独立开始,女性的独立从教育开始”,吴贻芳对中国女性的解放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女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让金陵女儿拥有独立的精神,做一个清白、诚实的女性,自强不息而立足于社会。”吴贻芳在初任校长时就确定了这样的就学目标。
在民国时期新兴的大学里,体育受到普遍的重视。而在金陵女子大学,体育课被赋予了美育的内容,更加体现了女性的特有美。女生们穿着短袖短裤做操,女生们穿着古典服装舞蹈(吴贻芳把这个舞蹈改成一种体育舞蹈)女生们每年选举“五月皇后”,这一举动,都是为了让一个女人在走出校门以后,除了专业学识,还有优秀的体质和优美的举止,她们不是花瓶。金女大的校友后来回忆,学校给她们最大的财富之一就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年老,腰板也是笔直的。
吴贻芳终生未婚,但她从不反对学生谈恋爱,她只是强调,女子一定要有尊严,男女吃饭女子一定要付自己的那部分。一天早晨,吴贻芳散步时发现窗下有一把椅子,原来是一个恋爱晚归的学生被关在外面,只好爬窗户进了宿舍。吴贻芳很担心学生的安全,于是就把宿舍楼下的会客室划出一部分装饰一下,隔成许多半封闭的小间,在里面摆放一些桌子和椅子,供恋人们聊天。在晚上九点之前,女学生可以带男朋友在里面交谈,只要求他们在临走时把谈话时吃的糖纸瓜壳用纸包走就行。
在金女大,吴贻芳定下严格的校规,不收已婚学生,在校学生结婚,就是自动离校。一次,一个女生和一名爱国军人感情很深,两个人决定偷偷结婚。吴贻芳知道后,就带上她最喜欢的一枚胸针,到这个学生家里去,一方面表示祝贺,一方面委婉地告诉她,你就不要到学校来了。后来这名女生的丈夫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了,她向吴校长表达了重新回到金女大的愿望。校长接受了她的请求,并向全体员工宣布,因为她是烈士的妻子我破一回例,让她继续学习,她的子女也由学校抚养。
1925年,《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的妹妹曾季肃,当时已经35岁了,在上海有两个孩子。为了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她带着儿女,来到南京,给吴贻芳写了一封信,详述了自己的家庭和婚姻情况,表达了强烈的求学愿望。吴贻芳被她的执着感动了,也破例录取了她。这样,金女大的校园中从此多了两个孩子的活泼身影,也多了一段母女同学的佳话。
在吴贻芳执掌校务的23年中,金陵女大誉满中外。金陵女大的学士学位得到了英、美等国各著名大学的认可。她的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深造,只要持有吴贻芳签发的金陵女大毕业证书,就可免试入学。金陵女大先后向国内外输送了999名毕业生,被称誉为吴校长送给社会的999朵玫瑰。
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走完了92年的智慧人生。有人这样称赞吴贻芳:风度非凡有如天使。她的一生,正如她为金陵女大制定校训时所言“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为丰富”。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