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 活用教材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hino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差关系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既基本又重要的教学内容,其“生长点”是一年级上册的“比多少”。因此,教师在进行“比多少”教学时,可以在分析一年级新入学儿童原有认知实情的基础上,遵循以下教学建议:注重比多少关系句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关系句表达比较结果;加强关系句的变式训练,以帮助学生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关系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巧设问题,增加思考机会,充分发挥每一道习题的价值;提前渗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把局部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中教学,让比多少学得更扎实,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认知实情 教材分析 比多少
  一、分析学情,深入了解学生原有认知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他强调了教师对学情了解的重要性。对于“比多少”,我们也应该先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知道了多少?有多少人已经知道?……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情调查分析得到答案。以下数据就是笔者运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在2015年9月8日~10日期间对本校一年级的438名学生进行测试得到的。
  (一)调查一:判断谁多谁少
  本题学生的正确率高达97.9%。可见,一年级的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足以解决数量在5个以内、“一一对应”呈现的“比多少”问题。
  (二)调查二:用“谁比谁多(少)”表述比较结果
  通过此题的测查、分析,我们得知:
  (1)比多、比少句式理解是学生的困难点,约57.1%的学生能准确完成。
  (2)给定前半句(图2)的准确率是64.6%,略高于给定后半句(图3)的准确率60.5%。
  生1:不知道,随便写的。
  师:那你的9哪来的?
  生1:9是9个苹果,5是5个梨。
  生2:苹果有9个,梨有5个,减起来就有4个。
  生3: 苹果有9个,梨有5个,4就是苹果比梨多出来的4个。
  显然,即使正确列出算式的学生,他们对这个算式的意思也表达不清楚。
  从以上三项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在理解“谁多、谁少”以及看图得出“谁比谁多(少)几”知识比较容易,运用比多比少句式来表达比较结果和列式求相差量则是他们的“困点”和“难点”。
  二、活用教材,切实帮助学生解“困点”、破“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情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知道他们已经“在哪里”,也知道他们将要“到哪里去”,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该“如何去”。那么,教师该如何灵活运用教材,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困点”与“难点”?
  (一)大花心思解“困点”
  “比多少”第二阶段学习用“谁比谁多(少)”表达比较结果是近半数学生的“困点”,教师采用以下三点展开教学以便能有效解开这一“困点”。
  1. 整体架构,置“局部知识”于“整体知识”中教学。
  人教版教材在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第二节课就安排了“比多少”(如图5),通过前面的学情分析我们已经知道:97.9%的学生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那这节课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怎样的提高呢?
  图6是教材安排在第17页的第二阶段的“比多少”内容。这节课既要教学两个量的“比多少”又要教学两个数的“比大小”,承载的任务太重。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调整两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合理利用两节课的学习时光,把学生的“困点”——关系句式的表达分解到两节课中教学,使他们学会正确表达比多比少关系句。现把调整后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与设计意图进行整理,见表3。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关系句的理解与表述上,具体展开如下教学。
  师:一只小兔搬一块砖,一次性完成了搬砖任务。再看小猪们,能一次搬完吗?
  生:不能,小猪不够多。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3只小猪可以搬3根木头,还多出一根木头。(课件演示:一一对应)
  师:小猪和木头比,木头多、小猪少,连成一句话该怎么说?谁来试一试?
  生:木头多小猪少。
  生:小猪少木头多。
  生:木头比小猪多。
  师:我们可以分两个问题来思考这个问题,先想谁和谁比,结果是谁多?(小猪和木头比,木头多)再进一步思考:木头比谁多?(木头比小猪多)
  ……
  因“比多”句式比“比少”句式容易理解,教学时先学习“比多”句式。片段中教师抓住句式的结构,以“谁多?”——“~比谁多?”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感受“比多”句式的表述,再以相同的方式完成“比少”句式的学习,并比较“比多”与“比少”句式叙述上的相同与不同,训练两个句式的灵活转化,看到一个句式就能说出另一个句式。
  2.巧设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不思考的学习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而问题是知识的源泉,正因为有问题的出现,才有研究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主动学习过程。“比多少”教学时,如果按图5、图6的方式,直接给出结论,那学生潜在的问题很难暴露出来;只要换成调查二中图2、图3那样,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因为图2与图3是把知识置于问题之中。因此,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困点”,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图6中的信息可以设计成如图7“—比—( )”和“( )比( )多(少)”这样两类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多比少的关系句。数的大小比较也同样用问题形式呈现,如图8所示。这样,把教材中陈述形式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形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思考机会。通过多次训练,学生就能把“比多少”的句式纳入到原有语言系统之中,犹如平时讲话那般自然运用。
  3. 变式训练,有利于知识正向迁移、融会贯通。
  变式训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还能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多少”的变式训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内容上,呈现如图9这样的物体“比大小”“比轻重”“比长短”问题,虽然内容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完全可以迁移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拓宽学生“比较”的思路,还能激发他们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能力;二是思考角度上,提供如图10这种类型的题,可以促使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根据“谁比谁多(少)”的句式判断谁多、谁少,使“比多少”知识真正得以融会贯通。
  (二)小步缓行破“难点”
  知识教学应呈现小步缓行、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状态,促使学生在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后逐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从前面学情调查可知:在看图求相差数时,仅有26.9%的学生能正确列式。如何巧用教材上的素材,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算理的“难点”?
  1. 提前渗透,充分感知。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倡导“最近发展区”理念,他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笔者在“比多少”第三阶段教学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以第一次出现的第33页虫子和小鸟图(如图11)展开教学,实现了一次成功的突破。
  课件呈现第一幅图,师问:图中的虫子和小鸟比,比较结果怎么样?
  生:虫子比小鸟多。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小鸟和虫子一一对应起来就比出来了。(课件对应演示)
  师指第二幅图:这样对应起来,就能一眼看出结果是——
  生:虫子比小鸟多。
  师:虫子比小鸟多几?谁看出来了?(学生很快就举手了,有些忍不住的就说了出来:多1)
  师:虫子有4条,怎么只比小鸟多1呢?
  生:有3只小鸟,每只小鸟吃掉一条虫子,4条虫子就被吃掉了3条(课件演示第三幅图:斜线划去3条虫子),不就只多1条吗?
  师:谁能把刚才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
  有趣而相关联的小鸟和虫子组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享受了思考的乐趣。“4-3=1”的出现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是把这一情境融入到刚学习的减法意义之中,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跳一跳”,成功摘到了“果子”,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
  2. 多次积累,逐级递进。
  学习知识需要一个认识、理解、感悟的过程,在尝试“用算式表示出两个量的比较结果”后,还需要用同类问题进行巩固、提高。人教版教材把看图得出“谁比谁多(少)几”进行分散编排正迎合了这一需求。我们在借用“小鸟虫子”图展开教学后,第56页的“小丑帽子”图、第64页的“雪人萝卜”图以及第80页的“松鼠松果”图等都是巩固发展的好素材,“先知”学生在第一次教学后就能基本理解掌握,再由他们带领“后知”学生在第二次、第三次……不断感知、积累,学生不但能借助直观图进一步理解比较量与相差量之间的关系,还能实现“一图一问”到“一图两问”的递进,为相差关系的系统教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读懂学生,了解学生认知实情,准确判断学习起点,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教学;读懂教材,厘清教材编排体系,把握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关联,教学时才能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利用每一个机会锻炼学生克服“小难”,积累一定的能力后再引领他们突破“大难”,数学教学必定会更高效!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 侯美霞.把握分解点,突破生长点[J].课程教学研究,2013(8).
  [3] 刘晓婷.教师教材分析:问题、方法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师,2015(9).
其他文献
【摘要】宾夕法尼亚州政府主要从早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早期发展评估体系、早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和早期教育资源整合数据系统四方面构建早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启示我们明确各级地方政府职能,梳理权责边界;释放单项压力,促成跨部门协同共生;填补资源缺口,探索公私合作路径。  【关键词】宾夕法尼亚州;早期教育;质量监管;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1)1
【摘要】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现象背后都藏有数学的原理。结合生活实际开发数学拓展课,是数学拓展课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鞋子为载体开发的《鞋码中的数学》一课从鞋码大小入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让数学学习兼具生活味与数学味。  【关键词】拓展课;鞋码;生活味;数学味  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很多表象的背后,都暗含着数学的原理,这为教师开发数学拓展课提供了方向。教师在拓展
【摘 要】在分析学生认知起点和人教版教材关于分数知识点编排后,可以尝试像教自然数那样,从表示“量”大小的角度教分数。具体可以从凸显分数产生过程、1份大小、数形结合三方面,从“问”到学生起点、“图”表分数大小、数形结合表示“量”三个策略来认识分数表示量的含义。实践表明,从“量”开始的认识分数教学,符合学生認知规律,学生更能接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数意义;率;量;认
【摘 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小学低段数学的“问题解决”主要以图文的方式呈现,教学中要以低段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为基础,选择教学“问题解决”时的有效策略,如有序观察图片、化图片语言为文字语言、厘清数量关系、引导画图、抓关键词、从所问入手等,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低段学生处于形象思
城里的孩子就很快乐吗  读过一篇《留守儿童》的文章,感慨良多。我以为,8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下田插秧,尽管很辛苦也很无奈,但暑假期间帮着家里做点农活,对孩子也有一定的好处——他们起码在素质训练方面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在这方面,反倒是一些城里的孩子先天不足,他们虽然没有干繁重的家务活、体力活,但未必就是很快乐的。  留守儿童问题不在于过早承受了生活的磨练,而是长期与父母异地生活带来的心理阴影,这不利于留守
关于生命  一 、我家14岁读初二的蒋筱寒同学很喜欢你这本《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自从得到此书,便成了她桌上、枕边的必读书。读你写范美忠等人,又欢笑又忧伤,读你的《在鲁迅路口》甚至都落了眼泪,最喜欢读的是写菜虫从无到有到长大的那些文字。一个晚上,她突然对我说:阿啃叔叔这本书名,我感觉应该叫“寻找生命的意义”。我发现,她说得还很有道理,你以为呢?  感谢筱寒同学的阅读与指导。能够说出“生命的意义”五个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学生利用经验迁移,发现和提出问题;借助同伴互问互答,解决问题;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有效沟通问题;通过练习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升级问题。在提出和发现问题中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和提出问题;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基本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核心问题,克服过多过小的问题和活动,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数学的本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教学  抽象是数学的思想方法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说:“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便这个人未来从事的
【摘 要】分数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对分数量、率特性的混淆一直是分数教学的困惑点。因此教学应分析有关分数单元教材的立意,立足儿童,追溯问题源头“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将分数的“量”与“率”并行植入初识分数教学中,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和“分数的简单应用”中进行整合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多重内涵,为后继分数学习打下基石。  【关键词】分数;整合设计;教学  分数与整数
【摘 要】数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观照文化价值是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诗歌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和美感。对诗歌融入数学课堂的研究多停留于经验层面,缺乏从教学的目标、意义等方面进行思考,尤其缺少借助诗歌融入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及跨学科教学方面的探索。实践中,可以从文化培育素养、文化育人的角度,挖掘诗歌中的数学元素,建构诗性数学文化课堂,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发现诗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