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师角色,适应现代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学校教育,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向课堂要效益,转变角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让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双边互动、合作交流。作为教师,要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教师,应该履行这一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构建新型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平台。只有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真正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才能使素质教育得以真正实施。
  一、教师应是学生人格的尊重者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所有的师生都要学会尊重。教师应主动创设一种具有安全感,支持性的教学氛围,对待学生要真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学生,即尊重每一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是采取强迫命令和无条件服从的方式进行教育,更不是用简单化的惩罚手段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失败,而是让学生自由质疑、自由争辩、自由发表意见。正是这种和谐、真诚和宽松的课堂氛围,形成一种促进学生“完善个性,尊重人格,崇尚自由”的教育氛围。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努力理解学生,和学生一同喜怒哀乐,一道成长,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成为学生的朋友,就能与学生以心换心地述诸心灵,畅谈理想,体味人生,憧憬未来,达到心灵相息,学生一旦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就能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主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展现自我的独特才能与价值,从而提高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应是学生提高素养的示范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用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德,用自己的修养,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并且要具有现代化的观念,否则只能是过时的“教书匠”,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开阔视野。除专业知识外,还应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教师应多读书,而课堂上又要讲究策略。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理念。学生只接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而对否定自己的人则倾向于排斥。对于任何学生,教师应首先接纳、喜爱他们,保持师生关系的平等地位,教师实施的教育才不会为学生所拒绝。课堂上,我们教师通过引导点拨,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智能。充分让学生自己看、自由说、自主操作、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接受教育,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力,逐渐学会探索式学习,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新课标强调:教学就是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交流。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不再只是组织教学,教师应走进学生中间,认真观察,仔细倾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四、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合作与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合作与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彼此的思考、提升经验和知识,聆听各自内心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全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合作的共同体。做平等的合作者,要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合作,这样才能做到相互的尊重与赏识。教师以平等的一员出现,给学生尊重,对学生赏识,参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活动,给学生“润物细无声”式的指导、激励和帮助,而不是要求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百依百顺,更不能什么都是教师作主,教师说了算。
  五、教师应是学生情感世界的共鸣者
  “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课程改革所热切呼唤的教育真谛之一便是“爱的教育”。因为爱的教育是人性深处的情感教育,是教师的精神世界的健全与完满程度的体现。只有教师能够懂得“换位思考”,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把握学生稍纵即逝的灵感,积极寻找师生情感的共鸣圈,才能“始终如一同我们的学生站在同一感情线上”(陶行知)。饱含师生情感共鸣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历程”才会最高效、最富生命力,才最有意义,才能同学生自身个性、生活、生成、成长联系起来。
  六、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是传承知识的圣者,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想的是如何把知识准确无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往往对课本奉若神明,只需听记下来,就拥有了医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常常陷于囫囵吞枣地机械运用。而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教师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大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学”的需要,参照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赏识学生,去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
  七、教师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
  新课标要求改变教师的形象,充当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常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经常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从而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开明的引导者,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时,不能生搬硬套,过于直露,更不能越俎代庖,要含而不露,引而不发,使引导成为一种启迪,成为一串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对教师传统理念的挑战。只有反思才能正视现实,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型定位;只有转了变教师的角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任。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更多新的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学会反思,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拟就初中数学教育中运用激励手段,学会反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效率 激励 兴趣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
学期初,我接到了本年级教研组的磨课任务,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一课进行研磨。教研组全员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紧扣学段教学目标,创新理念,前后三次进行试讲、修改、重构,最终拿出一份令人满意的设计,一堂比较高效的新授课。  这次的磨课经历让我体验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更新中收获,这其中的滋味有困苦与彷徨,有希望与欣喜。然而,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虽忙碌但也充实、快乐。通过
摘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习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实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分组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的灵魂,是物理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物理实验是实验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
摘要:我们提倡的“本色”课堂是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有生命力的高效课堂。我们用简明的教学目标整合三维目标,对教材创生和开发的进行再加工赋予教学内容的简要,简化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自主实践和活动。  关键词: 本色简约高效    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老师多年的努力下,在展示了自身魅力的同时,也激活了语文教学课堂,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可谓老师洋洋洒洒,学生依依呀呀,但学到最后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教
【摘要】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实现新课程理念向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转化,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笔者通过了解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的表现情况,探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策略,以期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向前推进。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程 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观察 教师教学专业性   1 问题的提出  2010年9月,贵州省作为
从教十多年,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凭着我的责任心和特有的爱心、细心,深得学生的信任。班级工作井井有条,得心应手。刚开学时的工作陷入了极大的被动的中……令我头痛的是班级中新分一批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如果要给我班学生画个像的话,那就是:闯祸惹事的,作业做不全的。怎么办?放任自流这显然是错误的,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简单的认为是思想和品德的问题。粗暴的训斥、责骂都非良策。我想人非草木,只要我关注学生、课外多
6月17-19日,我参加了2013年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宁夏赛区选拔活动。来自全区各市县的十三名科学精英,为所有听课老师及学生呈现了一节节特点鲜名,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科学课。我也参与其中,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回顾这十三节课的成功之处,回想平日科学授课情景,感慨颇多。作为科学老师,如何才能上好科学课?科学课应该呈现给学生一些什么?学生通过科学课又能学到什么?以下几点想法,抛砖引玉,仅供大家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广大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越来越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把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摆在首位。但是在有效性教学研究过程中,一些教师却有失偏颇。单纯追求以知识掌握为课堂教学唯一目标,这与国家推行课程改革“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初衷不相吻合。为了克服这一弊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提出来供同行商榷。  一、掌握教材,为学生怎样学打好基础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可见,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而且要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采用正确阅读方法,把握文章脉络  阅读时一定要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会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阅读训练中要注意
有人说,幸福就是早上醒来,看到一抹阳光恰好落到枕边。可以不用急着起床,躲在被窝里听着妈妈在厨房里轻手轻脚地忙碌,不一会儿荷包蛋的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幸福;有人说,幸福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是依靠在恋人宽阔肩膀上的甜蜜,是抚摸儿女细嫩皮肤的慈爱,是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有人说,幸福就是有房、有车、有绿卡......但我却从学生的成长中感受到了当班主任的小幸福。  从95年师范毕业至今,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