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始于阅读,源于生活。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其中原因之一是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取材。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我个人认为,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才会提高。
一、培养直觉思维能力,诱发写作灵感
一般来说,直觉思维就是作家的写作灵感,有成就的作家都有很好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是指对某一个问题突然顿悟,或者思想突然来临,茅塞顿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曾经在写作时也有这样的境遇,有时冥思苦想而不得的构思,会在不经意间突发灵感,若及时抓住这些火花,就会文思泉涌。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写作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但灵感并不是靠消极等待就能有的,也需要我们积极培养。就像钱学森教授说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因此,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思维结晶,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
积累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学生的作文是不是具有创新意识,主要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积累素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带着感情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大千世界,有写不完的人、事、物、景。因此,我不断指导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带有一定的情感。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带同学们到千亩游园去游玩,我们沿着河边一边走一边看,同学们相互品评,不由得发出“多么美的景色啊”!回来之后我让同学们写一篇“记一次春游”的作文,大部分同学都写得具体,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了字里行间。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2.大量读书,丰富语言积累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于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新大纲不仅突出强调了这一点,而且希望通过规定课内外的阅读量,特别是规定背诵优秀诗文篇数的办法,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只有多读多背多记,才有大量的语言积累,才会“情动而辞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学生将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写在日记本上,常抓不懈。坚持写好摘抄笔记,及时督促学生完成。
二、发挥想象,注重个性教育
想象力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一个简单的图形,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等,都能引起学生无穷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写出独特的文章,想象思维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它“比知识更重要”,“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新大纲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情境想象作文来进行训练。比如,以“家”为题作文,学生常常不是写父母与自己的三口之家,就是写祖国这个大家庭,结果不是雷同,就是没有新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狭窄的写作圈子,让学生的想象力尽情驰骋,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感受生活、自然、社会,写动物植物的家,写世界这个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善于培养发散能力
学生的思维拥有着巨大的潜力,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达芬奇的老师佛基奥曾说:“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也会有差异。”作文也是这样,一个题目,一则材料,学生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分析它,理解它,并对每一个角度都讲出一番道理。如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联想的训练时,要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的抛出一些观念,不能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联想的越快就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说写互辅训练能力
口头作文节省时间,反馈及时,便于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有益。而书面作文相对于口头作文一般有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推敲语言,整个过程可以从容不迫,每个环节都可以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度。所以,作文教学要把二者有机结合,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口头作文训练。在语文课堂上可结合
课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口述片段,复述梗概、接续补充等方法对其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2.开展课前“三分钟讲话“活动。内容不限,可以是新闻消息、名人轶事,也可以是知识介绍、格言警句,这种方法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开阔了全班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写作内容。
五、改变作文批改方式,提高观察与思维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评改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导,养成自己修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鉴于此,舍弃那些:“老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作文老师改”的观念是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师导生改”法,此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評改过程转变为训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教师范改,学生互改及学生自改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很大好处的,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等错误大大减少,实践证明,教师长期辅导学生批改,不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经验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养成多改细作的良好习惯。
列宁告诉我们说:“谁怕下功夫,谁就不会成功。”创新思维教学虽说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好办法,但必须下番苦功去学习、研究、探索、创新。我相信:辛劳换来的一定是丰收的甜蜜和满意的欢笑。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始于阅读,源于生活。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其中原因之一是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取材。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我个人认为,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才会提高。
一、培养直觉思维能力,诱发写作灵感
一般来说,直觉思维就是作家的写作灵感,有成就的作家都有很好的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是指对某一个问题突然顿悟,或者思想突然来临,茅塞顿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曾经在写作时也有这样的境遇,有时冥思苦想而不得的构思,会在不经意间突发灵感,若及时抓住这些火花,就会文思泉涌。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写作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但灵感并不是靠消极等待就能有的,也需要我们积极培养。就像钱学森教授说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因此,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思维结晶,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
积累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学生的作文是不是具有创新意识,主要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积累素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带着感情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大千世界,有写不完的人、事、物、景。因此,我不断指导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一般带有一定的情感。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带同学们到千亩游园去游玩,我们沿着河边一边走一边看,同学们相互品评,不由得发出“多么美的景色啊”!回来之后我让同学们写一篇“记一次春游”的作文,大部分同学都写得具体,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了字里行间。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2.大量读书,丰富语言积累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于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越好。新大纲不仅突出强调了这一点,而且希望通过规定课内外的阅读量,特别是规定背诵优秀诗文篇数的办法,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只有多读多背多记,才有大量的语言积累,才会“情动而辞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我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学生将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写在日记本上,常抓不懈。坚持写好摘抄笔记,及时督促学生完成。
二、发挥想象,注重个性教育
想象力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一个简单的图形,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等,都能引起学生无穷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写出独特的文章,想象思维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它“比知识更重要”,“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新大纲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情境想象作文来进行训练。比如,以“家”为题作文,学生常常不是写父母与自己的三口之家,就是写祖国这个大家庭,结果不是雷同,就是没有新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狭窄的写作圈子,让学生的想象力尽情驰骋,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感受生活、自然、社会,写动物植物的家,写世界这个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善于培养发散能力
学生的思维拥有着巨大的潜力,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达芬奇的老师佛基奥曾说:“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也会有差异。”作文也是这样,一个题目,一则材料,学生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分析它,理解它,并对每一个角度都讲出一番道理。如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联想的训练时,要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的抛出一些观念,不能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联想的越快就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说写互辅训练能力
口头作文节省时间,反馈及时,便于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有益。而书面作文相对于口头作文一般有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推敲语言,整个过程可以从容不迫,每个环节都可以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深刻度。所以,作文教学要把二者有机结合,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口头作文训练。在语文课堂上可结合
课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口述片段,复述梗概、接续补充等方法对其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2.开展课前“三分钟讲话“活动。内容不限,可以是新闻消息、名人轶事,也可以是知识介绍、格言警句,这种方法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开阔了全班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写作内容。
五、改变作文批改方式,提高观察与思维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评改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导,养成自己修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鉴于此,舍弃那些:“老师出题学生做,学生作文老师改”的观念是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师导生改”法,此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評改过程转变为训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教师范改,学生互改及学生自改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很大好处的,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等错误大大减少,实践证明,教师长期辅导学生批改,不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经验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养成多改细作的良好习惯。
列宁告诉我们说:“谁怕下功夫,谁就不会成功。”创新思维教学虽说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好办法,但必须下番苦功去学习、研究、探索、创新。我相信:辛劳换来的一定是丰收的甜蜜和满意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