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教育,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引言:语文阅读古已有之。数千年来,人们正是通过阅读传承并创造着人类的文明。在信息化的今天,面对海量信息,人们需要学会有效地阅读,阅读成了现代人必备的技能之一,学会阅读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本领。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既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复杂认知过程,又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的復杂的情感活动,还是对文字信息内化吸收并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转化为思维工具和表达工具,形成语言能力的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形成一定的技能,如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此外,阅读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无论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怎么发展,阅读都是不可缺少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对智力的发展产生影响。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知识的积累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要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一系列积极的心智活动,来求得对阅读材料意义的理解。从这种意义上看,阅读既是智力的运用,又是智力的锻炼,必将促使智力的发展[2]。
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从来都是最大的。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在于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可随之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阅读教学同时也是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阅读是语文学习和教学的重头戏,无论考试、生活、工作,还是日常应用,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考试中,阅读统率全局,包含了“字、词、句、段、篇、章”所有知识;生活中,阅读用于接收信息,做出行为;工作中,阅读融入日常事务,开展交流;日常应用,阅读渗透于点点滴滴,连接动作行为的展开,重要性不容忽视。
二、阅读对语文教学的帮助
于漪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材料的主要来源。语文知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表达都离不开阅读,因而学会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1、知识的建构
从小学的语文课堂开始,我们经历着字词的认读、句子的阅读、段落的阅读、文章的阅读、最后到书册阅读的过程,这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语文阅读,主要指对文本的阅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经有了更为广泛的要求和意义,它不再局限于文学、文本,更要读图像、事实,也就是说既要读古诗古文、名著经典、时文科普,还要读视频图像、观察现实生活;不只重书面阅读,还要利用音像、网络阅读。从词句的阅读到对各种媒介的阅读,这是一个从点到面、再到立体的知识建构的过程。
2、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是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语感是对语言与语境关系的感受,是对言语行为意义的感知,是对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关系的感知,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大量反复的阅读是提高语感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个思考和体验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精彩的词句和段落,并不断的推敲,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
3、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在情感上和创作者形成某种契合,变读者的阅读过程为一种对感情历程的体验和回味。文学作品,不仅反映客观世界,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生命的释放。胡适曾说过:“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每一部文学作品里,作者都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藉此控制着读者的心,哀则心碎、乐则欲醉,没有情感的共鸣,也就不可能发生知识的同化、整合和生成[1]。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更是个体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它搭起了读者与作者之间感情的桥梁。阅读过程中,通过想象来营造、创设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情境,以触发、引起或唤醒阅读主体的某种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因此,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阅读所创造的精神世界里,我们的情感与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很好地交织在一起,得到了抚慰和调整。
4、培养学生的审美
个体阅读的文本都是经过他人精心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艺术的美,美的很真实,美的很纯粹。在作品的阅读中,由文入情,我们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场景之美、人物之美和情感之美,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写出了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不可抗拒的力量。文学鉴赏是在比较深刻的审美领悟、品味、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理性色彩的高层次的文学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感悟,也需要较多的人生阅历。文学审美创造,除了需要大量的生活感悟和情感积累,还需要在阅读时不仅明白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美,而且要深入认识文本如何创造美,并根据语言文字对作品形象进行合理想象,再造审美形象,进而学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
三、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心理规律,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主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性情所采用的教学程序。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地主动地去阅读。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他们能够阅读的书籍,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感觉,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总结收获和经验,以激发自己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学生是个性化的学生,阅读也该是个性化的阅读,而且也只有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才能真正发展学生鲜明、独特、健康的个性。人的创造活动表现了创造者鲜明的性格特征,因此,个性化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3]。语文材料的情感不是靠语文教师去挖掘出来硬填塞给学生的,而是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去自我感染的。学生直接与文章作者作心灵的对话,产生心灵的触动,从而体验到文章中的真情,得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地念,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独特的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作为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2、正确的引导,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语文阅读教学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做到正确的引导,教师首先得是技艺高超、富有激情的创造者。阅读教学中,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中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徘徊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呐喊……如果教师自己不被文本感动,怎么组织引导学生去感动?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知识和生活的积累都不够丰富,如果语文教材里提供的生活情景高于或低于生活实际,学生会不感兴趣。在這样的情况下,学有专长的教师要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去补充课文的知识背景,展现文章的语境。
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里的主体,阅读教学首先应该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学生面对文本,阅读文字,就是在倾听作者的讲述,和文本、作者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后面几种对话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阅读能力的培养,就统统都会落空。
3、将情感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
在语文阅读中培养悟读和赏读的阅读技能,离不开对语言环境的体会。品味体会词语的表现力,领略词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赏玩语句的情味色彩,感受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微妙情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评析文中的人、事、物所要表现的意旨,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象,离不开具体的意境[4]。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
四、结论
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情感活动的积极性,教给学生运用心智因素的方法,提高心智技能参与的水平,从而培养、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水平,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语文阅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本,获得文本的意义,获取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培养,感悟生命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并最终实现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的生活过程。
参考文献
[1]蔡正栋.育人为本:语文阅读教学须有情感体悟[J].语文建设,2010,(11):8.
[2]郭成等.论语文阅读的内涵与理念[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1):22-27.
[3]姜广军.语文课堂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8):30-33.
[4]刘永平.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初中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引言:语文阅读古已有之。数千年来,人们正是通过阅读传承并创造着人类的文明。在信息化的今天,面对海量信息,人们需要学会有效地阅读,阅读成了现代人必备的技能之一,学会阅读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本领。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既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复杂认知过程,又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的復杂的情感活动,还是对文字信息内化吸收并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转化为思维工具和表达工具,形成语言能力的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形成一定的技能,如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此外,阅读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无论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怎么发展,阅读都是不可缺少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对智力的发展产生影响。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知识的积累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要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一系列积极的心智活动,来求得对阅读材料意义的理解。从这种意义上看,阅读既是智力的运用,又是智力的锻炼,必将促使智力的发展[2]。
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从来都是最大的。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在于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可随之开发智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阅读教学同时也是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阅读是语文学习和教学的重头戏,无论考试、生活、工作,还是日常应用,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考试中,阅读统率全局,包含了“字、词、句、段、篇、章”所有知识;生活中,阅读用于接收信息,做出行为;工作中,阅读融入日常事务,开展交流;日常应用,阅读渗透于点点滴滴,连接动作行为的展开,重要性不容忽视。
二、阅读对语文教学的帮助
于漪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材料的主要来源。语文知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表达都离不开阅读,因而学会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1、知识的建构
从小学的语文课堂开始,我们经历着字词的认读、句子的阅读、段落的阅读、文章的阅读、最后到书册阅读的过程,这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语文阅读,主要指对文本的阅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经有了更为广泛的要求和意义,它不再局限于文学、文本,更要读图像、事实,也就是说既要读古诗古文、名著经典、时文科普,还要读视频图像、观察现实生活;不只重书面阅读,还要利用音像、网络阅读。从词句的阅读到对各种媒介的阅读,这是一个从点到面、再到立体的知识建构的过程。
2、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是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语感是对语言与语境关系的感受,是对言语行为意义的感知,是对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关系的感知,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大量反复的阅读是提高语感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个思考和体验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精彩的词句和段落,并不断的推敲,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
3、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在情感上和创作者形成某种契合,变读者的阅读过程为一种对感情历程的体验和回味。文学作品,不仅反映客观世界,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生命的释放。胡适曾说过:“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每一部文学作品里,作者都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藉此控制着读者的心,哀则心碎、乐则欲醉,没有情感的共鸣,也就不可能发生知识的同化、整合和生成[1]。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更是个体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它搭起了读者与作者之间感情的桥梁。阅读过程中,通过想象来营造、创设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情境,以触发、引起或唤醒阅读主体的某种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因此,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阅读所创造的精神世界里,我们的情感与文本中作者的情感很好地交织在一起,得到了抚慰和调整。
4、培养学生的审美
个体阅读的文本都是经过他人精心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艺术的美,美的很真实,美的很纯粹。在作品的阅读中,由文入情,我们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场景之美、人物之美和情感之美,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写出了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不可抗拒的力量。文学鉴赏是在比较深刻的审美领悟、品味、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理性色彩的高层次的文学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感悟,也需要较多的人生阅历。文学审美创造,除了需要大量的生活感悟和情感积累,还需要在阅读时不仅明白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美,而且要深入认识文本如何创造美,并根据语言文字对作品形象进行合理想象,再造审美形象,进而学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和技巧。
三、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心理规律,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主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性情所采用的教学程序。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地主动地去阅读。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他们能够阅读的书籍,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感觉,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总结收获和经验,以激发自己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学生是个性化的学生,阅读也该是个性化的阅读,而且也只有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才能真正发展学生鲜明、独特、健康的个性。人的创造活动表现了创造者鲜明的性格特征,因此,个性化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先决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3]。语文材料的情感不是靠语文教师去挖掘出来硬填塞给学生的,而是要靠学生自己去领悟、去自我感染的。学生直接与文章作者作心灵的对话,产生心灵的触动,从而体验到文章中的真情,得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地念,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独特的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作为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2、正确的引导,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语文阅读教学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做到正确的引导,教师首先得是技艺高超、富有激情的创造者。阅读教学中,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中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徘徊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呐喊……如果教师自己不被文本感动,怎么组织引导学生去感动?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知识和生活的积累都不够丰富,如果语文教材里提供的生活情景高于或低于生活实际,学生会不感兴趣。在這样的情况下,学有专长的教师要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去补充课文的知识背景,展现文章的语境。
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里的主体,阅读教学首先应该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学生面对文本,阅读文字,就是在倾听作者的讲述,和文本、作者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后面几种对话就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阅读能力的培养,就统统都会落空。
3、将情感活动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
在语文阅读中培养悟读和赏读的阅读技能,离不开对语言环境的体会。品味体会词语的表现力,领略词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赏玩语句的情味色彩,感受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微妙情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评析文中的人、事、物所要表现的意旨,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象,离不开具体的意境[4]。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
四、结论
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情感活动的积极性,教给学生运用心智因素的方法,提高心智技能参与的水平,从而培养、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水平,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语文阅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本,获得文本的意义,获取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培养,感悟生命的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并最终实现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的生活过程。
参考文献
[1]蔡正栋.育人为本:语文阅读教学须有情感体悟[J].语文建设,2010,(11):8.
[2]郭成等.论语文阅读的内涵与理念[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1):22-27.
[3]姜广军.语文课堂中提高阅读效率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8):30-33.
[4]刘永平.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初中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