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作家丁海笑孤身一人进行搭车环亚之旅,他从拉萨出发,跨越印度、伊朗、高加索、地中海等地,历时一年回国。对他而言,这次旅程应证了马克思的那句名言:“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作者在搭车前往高加索的途中,一路上频频历险:行李被盗、被人误解;陷入冰天雪地、无车可搭;在格鲁吉亚关口,遭受粗暴对待……不过,那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高加索各国残留的前苏联印记,都给他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告别时,这几个凶神恶煞的大汉突然露出了一丝笑容。几个渔夫在路边搭起帐篷卖鱼,路边拴着一条金灰毛发的猎狗。人们冲我笑笑,或许是看到了我的灰头土脸。在这里,四周都是漂亮的雪山,而我已没有心情用辞藻去形容它们。在广袤大地上,西沉的太阳洒下浓郁的色彩,强烈、美好,此后的搭车之旅我会格外小心,每次搭车都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步入不归路。
幸运的是,焦勒法终于到了。
焦勒法→诺杜兹→梅格里→卡潘
周围突兀、挺拔的山峰尽收眼底,云雾盘山路陡峭险峻,不时有180度大转弯,笨拙的车头重重地滑向路边,又拖着半个轮胎弹回原路,险中求生……
焦勒法位于俗称“火药库”的高加索边界,这里有无数的堡垒和检查站,伊斯兰建筑与基督教堂对峙着,传统的石头城堡和苏维埃死灰色的砖楼相连,就像是一座世界景观乐园。在焦勒法残破的网吧,还能窥见些许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小镇的模样。
与焦勒法一河之隔,便是阿塞拜疆共和国,焦勒法的居民也是阿扎里族人——伊朗的阿塞拜疆人。几年前,伊朗将焦勒法列为免税口岸商品区,但这并不能缓解国界间的紧张局势——过去同属前苏联阵营的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如今却是死对头。
我没有在焦勒法久留,而是直接搭车前往伊朗—亚美尼亚的诺杜兹口岸,司机是一位会英语的筑路工程师,一路上他不断向我控诉亚美尼亚人有多恶劣,杀死了多少阿扎里族妇女和儿童,又说伊朗的阿扎里族想独立,并入美丽的阿塞拜疆……种种饱含负面情绪的话语,听得我战战兢兢。
不过,在前往诺杜兹口岸的路上,却有无数的雪山和美景:石头和木头栅栏堆砌起来的优雅房子,气势磅礴的高山耸立,仿佛从天而降……我不禁感叹:为何如此美丽的山川、河流,却每每被人类作为天然的国界,用以阻隔彼此的国民?
几个小时过后,车辆抵达了目的地,戴着俄式皮帽的亚美尼亚士兵检查完我的护照,顺手指了指那座教堂城堡般的入境大厅,上面有亚美尼亚半狮半鹰的国徽,屋顶飘扬着红、蓝、黄三色国旗。
卡潘没有人会讲英文,我打了一辆车,用刚学会的蹩脚俄语说了声“宾馆”,司机带着我在小城里绕路,我们用不同的两种语言争吵起来。最后他把我丢在一家宾馆的前台,我向前台询价,房间贵得离奇,但服务员信誓旦旦地保证这里是卡潘最便宜的住宿——因为卡潘只有两家宾馆。
勉强安顿下来,感到了饥饿,就在宾馆的商店买了几块巧克力,售货员只会用计算器算钱,这似乎与精明得与犹太人并称的亚美尼亚人的形象不符。当然,卡潘人有可能来自别的民族,在族群高度混杂的高加索地区,谁也很难说自己是纯正的某族人。吃完巧克力,我还在街上溜达了几圈,但没有找到一家开门的商店或餐厅,遂放弃了对这里的探索,卡潘的雪夜里,弥漫着压抑和不安。
次日,雪大得无法出门,风咆哮着,将树枝上滞留的积雪清扫干净,泛蓝的灰色是这里唯一的色彩,寒冷的季节使得人类活动停滞。皑皑的白雪覆盖了近处的教堂和远山上的十字架雕塑,营造出一个冰雪世界,这让耽于逸乐的我找到充足的理由放慢脚步。尚未从伊朗的遭遇中平静,好奇心却依然不减——卡潘住着怎样的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只是我很快就失望了,四处是提着伏特加酒瓶的流浪汉,人们的表情冷漠得就像刀割般的冷風。在这片凌乱的土地上,唯一能够滋长的,是日夜笙歌的赌场和酒馆,与冷清的城池并行不悖。
在惶恐不安中度过两日,我决定启程。但过了一段时间,我便明白现在搭车是多么的愚蠢——我不仅高估了亚美尼亚人民的热情,还高估了亚美尼亚的人口,在凛冽的寒风和飘扬的雪花中站了几个钟头,最后,幸运地搭了一辆笨重的奔驰轿车,上面坐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亚美尼亚军官和一位优雅的中年妇女,我夹在其间像是被挟持一般。军官将我载到了下一个总人口只有两万人的小城,晦暗的建筑成排地摆放着,暴风雪令这里毫无生气。
我没有在此停留,为了尽快到达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我只能一边徒步,一边搭车前行。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我显得无比渺小。在路上,只能看到一种颜色时,是无比悲哀的。这里没有沙漠的荒凉,也没有大海的宽广,只是像一片白色的反光板,机械地做着反射运动,这样的旅途毫无乐趣可言。
快到埃里温时,晚霞照耀着亚拉腊山,显得十分妩媚,霞光普照的平原上开始充满生气,积雪退却,世界好似重生一般。
埃里温→出入境关口→第比利斯
另一个士兵检查完我的护照后,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起来,他带着护照转身离开,将检查岗的门砰地一声锁上,示意让我等一等。我感到情况有些不妙……
当你站在埃里温的中央,这座要乐观估计才能被称得上是百万人口的城市,仿佛让你穿越到二十几年前的前苏联。虽然加盟共和国的称号让这个国家的历史看上去并不光彩,但苏维埃的灵魂已经渗透进亚美尼亚的躯体,俄语至今仍是主要交流语言之一,在城市边缘,偶尔还能发现几栋标着“CCCP”(苏联的俄文缩写)的建筑,一座座被推倒的列宁塑像残破不堪,只是有些地方被新的雕塑替代。
我在埃里温休整了一个月,其间听闻女同胞Vivian,在格鲁吉亚入境处,由于向签证官多要了两日签期,就被对方以行李太多、怀疑是非法移民为由,而拒绝入境。虽然周旋一番后,Vivian成功入境,但我还是陷入了担忧——如果无法从陆路进入格鲁吉亚,那么我必须途经第三国甚至第四国转机,再到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获得落地签,这不仅很昂贵,还将毁掉整个环亚旅行计划。 经过反复思量,我决定铤而走险。我乘坐从埃里温驶往第比利斯的跨国小巴,因为时间紧迫,这也是我唯一能选择的入境交通工具。车里没有供暖,寒风凛冽,吹得我头疼,而旁边一个伊朗商人还在我耳边不住地“吹冷风”:一会儿不停咒骂自己的国家,一会儿又说他预测中国30年后会超过美国……
我重获曙光,即使车程已半,我还是决定冒险一试。不料司机却趁火打劫,说必须包他的车到第比利斯,否则哪里也不去了。天色已晚,我骑虎难下,只好答应。但司机得寸进尺,又示意我刚才打的是国际长途,这笔钱也要跟我算,我气愤地将身上所有的钞票扔在挡风玻璃前面,说我就这么多了,他见好就收,怕我反悔。
我们回到了关口,不料这一次却是亚美尼亚边境不许我出境了。我反复和亚方沟通,军官却迟迟不肯回复,想是怕惹麻烦上身,此后竟再也不露面了。士兵左右为难,只好将我的护照和签证在检验机上仔细端详,借机拖延时间,好让我知难而退。但我跟他们僵持了两个小时,参赞打来电话说快下班了,要是亚美尼亚边境不放我,那他也无能为力。我向一位懂英语的士兵申明:“我是外国公民,你没有理由拒绝我出境,况且我的签证已到期。如果我入境有任何事情发生,我会及时联系大使馆,这个你不用管。”闻言,亚方终于妥协,说:“人可以放,但责任自负。”
盖好出境章,我拿着被一群士兵反复蹂躏的护照,前往边检,但尚未抵达,车辆就被格鲁吉亚警方控制了,我仿佛成了“恐怖分子”,氣势汹汹的防暴警察似乎随时可能冲上来,揍我一顿,然后把我关起来。情况紧急,事到如今,只好再次通过大使馆官方交涉,不到15分钟,警察便用扩音器叫我过去。进了格鲁吉亚入境大厅,公务员很快办理了我的过境签证,最后成功进入格鲁吉亚。
可是,这一天的厄运并没有结束,抵达第比利斯郊外时,司机突然示意我车没油了,然后丢给我1里拉的硬币,就让我下车。我揣着这一枚硬币,茫然无措。远处无垠的草地,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无限美丽,此刻我却已无力欣赏。在自己生日当天所遭遇的不公,让我想到了甘地(Gandhi)先生——如果他没有在南非被扔下火车的经历,恐怕就不会有他后来为争取平等权利所推行的运动了。
作者在搭车前往高加索的途中,一路上频频历险:行李被盗、被人误解;陷入冰天雪地、无车可搭;在格鲁吉亚关口,遭受粗暴对待……不过,那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高加索各国残留的前苏联印记,都给他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告别时,这几个凶神恶煞的大汉突然露出了一丝笑容。几个渔夫在路边搭起帐篷卖鱼,路边拴着一条金灰毛发的猎狗。人们冲我笑笑,或许是看到了我的灰头土脸。在这里,四周都是漂亮的雪山,而我已没有心情用辞藻去形容它们。在广袤大地上,西沉的太阳洒下浓郁的色彩,强烈、美好,此后的搭车之旅我会格外小心,每次搭车都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步入不归路。
幸运的是,焦勒法终于到了。
焦勒法→诺杜兹→梅格里→卡潘
周围突兀、挺拔的山峰尽收眼底,云雾盘山路陡峭险峻,不时有180度大转弯,笨拙的车头重重地滑向路边,又拖着半个轮胎弹回原路,险中求生……
焦勒法位于俗称“火药库”的高加索边界,这里有无数的堡垒和检查站,伊斯兰建筑与基督教堂对峙着,传统的石头城堡和苏维埃死灰色的砖楼相连,就像是一座世界景观乐园。在焦勒法残破的网吧,还能窥见些许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小镇的模样。
与焦勒法一河之隔,便是阿塞拜疆共和国,焦勒法的居民也是阿扎里族人——伊朗的阿塞拜疆人。几年前,伊朗将焦勒法列为免税口岸商品区,但这并不能缓解国界间的紧张局势——过去同属前苏联阵营的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如今却是死对头。
我没有在焦勒法久留,而是直接搭车前往伊朗—亚美尼亚的诺杜兹口岸,司机是一位会英语的筑路工程师,一路上他不断向我控诉亚美尼亚人有多恶劣,杀死了多少阿扎里族妇女和儿童,又说伊朗的阿扎里族想独立,并入美丽的阿塞拜疆……种种饱含负面情绪的话语,听得我战战兢兢。
不过,在前往诺杜兹口岸的路上,却有无数的雪山和美景:石头和木头栅栏堆砌起来的优雅房子,气势磅礴的高山耸立,仿佛从天而降……我不禁感叹:为何如此美丽的山川、河流,却每每被人类作为天然的国界,用以阻隔彼此的国民?
几个小时过后,车辆抵达了目的地,戴着俄式皮帽的亚美尼亚士兵检查完我的护照,顺手指了指那座教堂城堡般的入境大厅,上面有亚美尼亚半狮半鹰的国徽,屋顶飘扬着红、蓝、黄三色国旗。

卡潘没有人会讲英文,我打了一辆车,用刚学会的蹩脚俄语说了声“宾馆”,司机带着我在小城里绕路,我们用不同的两种语言争吵起来。最后他把我丢在一家宾馆的前台,我向前台询价,房间贵得离奇,但服务员信誓旦旦地保证这里是卡潘最便宜的住宿——因为卡潘只有两家宾馆。
勉强安顿下来,感到了饥饿,就在宾馆的商店买了几块巧克力,售货员只会用计算器算钱,这似乎与精明得与犹太人并称的亚美尼亚人的形象不符。当然,卡潘人有可能来自别的民族,在族群高度混杂的高加索地区,谁也很难说自己是纯正的某族人。吃完巧克力,我还在街上溜达了几圈,但没有找到一家开门的商店或餐厅,遂放弃了对这里的探索,卡潘的雪夜里,弥漫着压抑和不安。
次日,雪大得无法出门,风咆哮着,将树枝上滞留的积雪清扫干净,泛蓝的灰色是这里唯一的色彩,寒冷的季节使得人类活动停滞。皑皑的白雪覆盖了近处的教堂和远山上的十字架雕塑,营造出一个冰雪世界,这让耽于逸乐的我找到充足的理由放慢脚步。尚未从伊朗的遭遇中平静,好奇心却依然不减——卡潘住着怎样的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只是我很快就失望了,四处是提着伏特加酒瓶的流浪汉,人们的表情冷漠得就像刀割般的冷風。在这片凌乱的土地上,唯一能够滋长的,是日夜笙歌的赌场和酒馆,与冷清的城池并行不悖。

在惶恐不安中度过两日,我决定启程。但过了一段时间,我便明白现在搭车是多么的愚蠢——我不仅高估了亚美尼亚人民的热情,还高估了亚美尼亚的人口,在凛冽的寒风和飘扬的雪花中站了几个钟头,最后,幸运地搭了一辆笨重的奔驰轿车,上面坐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亚美尼亚军官和一位优雅的中年妇女,我夹在其间像是被挟持一般。军官将我载到了下一个总人口只有两万人的小城,晦暗的建筑成排地摆放着,暴风雪令这里毫无生气。
我没有在此停留,为了尽快到达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我只能一边徒步,一边搭车前行。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我显得无比渺小。在路上,只能看到一种颜色时,是无比悲哀的。这里没有沙漠的荒凉,也没有大海的宽广,只是像一片白色的反光板,机械地做着反射运动,这样的旅途毫无乐趣可言。
快到埃里温时,晚霞照耀着亚拉腊山,显得十分妩媚,霞光普照的平原上开始充满生气,积雪退却,世界好似重生一般。
埃里温→出入境关口→第比利斯
另一个士兵检查完我的护照后,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起来,他带着护照转身离开,将检查岗的门砰地一声锁上,示意让我等一等。我感到情况有些不妙……
当你站在埃里温的中央,这座要乐观估计才能被称得上是百万人口的城市,仿佛让你穿越到二十几年前的前苏联。虽然加盟共和国的称号让这个国家的历史看上去并不光彩,但苏维埃的灵魂已经渗透进亚美尼亚的躯体,俄语至今仍是主要交流语言之一,在城市边缘,偶尔还能发现几栋标着“CCCP”(苏联的俄文缩写)的建筑,一座座被推倒的列宁塑像残破不堪,只是有些地方被新的雕塑替代。
我在埃里温休整了一个月,其间听闻女同胞Vivian,在格鲁吉亚入境处,由于向签证官多要了两日签期,就被对方以行李太多、怀疑是非法移民为由,而拒绝入境。虽然周旋一番后,Vivian成功入境,但我还是陷入了担忧——如果无法从陆路进入格鲁吉亚,那么我必须途经第三国甚至第四国转机,再到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获得落地签,这不仅很昂贵,还将毁掉整个环亚旅行计划。 经过反复思量,我决定铤而走险。我乘坐从埃里温驶往第比利斯的跨国小巴,因为时间紧迫,这也是我唯一能选择的入境交通工具。车里没有供暖,寒风凛冽,吹得我头疼,而旁边一个伊朗商人还在我耳边不住地“吹冷风”:一会儿不停咒骂自己的国家,一会儿又说他预测中国30年后会超过美国……

我重获曙光,即使车程已半,我还是决定冒险一试。不料司机却趁火打劫,说必须包他的车到第比利斯,否则哪里也不去了。天色已晚,我骑虎难下,只好答应。但司机得寸进尺,又示意我刚才打的是国际长途,这笔钱也要跟我算,我气愤地将身上所有的钞票扔在挡风玻璃前面,说我就这么多了,他见好就收,怕我反悔。
我们回到了关口,不料这一次却是亚美尼亚边境不许我出境了。我反复和亚方沟通,军官却迟迟不肯回复,想是怕惹麻烦上身,此后竟再也不露面了。士兵左右为难,只好将我的护照和签证在检验机上仔细端详,借机拖延时间,好让我知难而退。但我跟他们僵持了两个小时,参赞打来电话说快下班了,要是亚美尼亚边境不放我,那他也无能为力。我向一位懂英语的士兵申明:“我是外国公民,你没有理由拒绝我出境,况且我的签证已到期。如果我入境有任何事情发生,我会及时联系大使馆,这个你不用管。”闻言,亚方终于妥协,说:“人可以放,但责任自负。”
盖好出境章,我拿着被一群士兵反复蹂躏的护照,前往边检,但尚未抵达,车辆就被格鲁吉亚警方控制了,我仿佛成了“恐怖分子”,氣势汹汹的防暴警察似乎随时可能冲上来,揍我一顿,然后把我关起来。情况紧急,事到如今,只好再次通过大使馆官方交涉,不到15分钟,警察便用扩音器叫我过去。进了格鲁吉亚入境大厅,公务员很快办理了我的过境签证,最后成功进入格鲁吉亚。

可是,这一天的厄运并没有结束,抵达第比利斯郊外时,司机突然示意我车没油了,然后丢给我1里拉的硬币,就让我下车。我揣着这一枚硬币,茫然无措。远处无垠的草地,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无限美丽,此刻我却已无力欣赏。在自己生日当天所遭遇的不公,让我想到了甘地(Gandhi)先生——如果他没有在南非被扔下火车的经历,恐怕就不会有他后来为争取平等权利所推行的运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