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帮千年沉浮江南最出神入化的匠人故事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遗憾的是,中国“匠不入史”的局面让香山匠人很难得到重视。正如近代建筑学家童离在《江南园林志》中所说:“自来造园之役,实际操作者,则为山匠梓人,不着一字.其技未传。”直到明代,香山帮鼻祖蒯祥的出现,才慢慢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蒯祥,苏州吴县人,生于明惠帝建文元年,祖上世代都是香山匠人,父亲蒯富,曾被明王朝选人京师,承担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永乐十五年,不到20岁的蒯祥,带领香山匠人入京修建北京皇宫,亲手设计了“承天门”,即后世所称的天安门。这之后,蒯祥官至工部侍郎,永乐大帝尊呼他为“蒯鲁班”.而他所领导的香山匠人也成为皇家宫殿、园林,甚至陵寝的专用设计与建造师,“香山帮”的名号开始声振江湖和庙堂。
  明、清两代是香山帮发展的鼎盛时期,数百年间,在香山帮匠人手下,诞生了无数妙园豪阁:故宫三大殿、苏州狮子林、拙政园……后来,人们干脆以“苏派建筑”来代指依香山帮模式建造的建筑。
  时间进入清朝末年。受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西学东渐的影响,以香山帮为代表的中式传统建筑流派逐渐式微,依靠师徒、祖辈手手相傳的技艺传承方式受到严重威胁,好在“一代宗匠”姚承祖出现了,他创新香山帮古老的技艺传承方式,开设匠人学堂,免费招收建筑工匠子弟入学,重在培养他们的技艺与文化素养,同时编纂了集千年香山帮建筑技艺精华的巨著《营造法原》。直到现在,这本书都是每位香山帮匠人入行时的“至尊宝典”,书里所记载的营造技法与口诀足以让每位匠人受用一生。正是由于姚承祖的开拓进取,香山帮艰难地挺过了那段黑暗的年代,在新中国成立之际迎来新生。
  如今的香山帮,依然行走于五湖四海,肩负起中式传统建筑营建、修复与传播的重任,其中的新锐力量更是走出国门,将香山技艺带给了世界。

香山帮恪守的精神


  作为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工匠团体,香山帮内部的传统与规矩代代相传,被历代匠人严格遵守。
  重中之重是“把作师傅”。香山帮是由诸多工匠联合形成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包括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遵从的原则是:有工则聚,竣工即散。“把作师傅”作为将大家临时聚集到一起的领袖,必须由技艺精湛、德高望重的老师傅出任。而他的核心作用,不仅体现在负责指挥施工、承担技术和经济责任,更要对一些“关键项目”落实把关甚至亲自出手,比如香山帮处理亭子翘角的技术,就是“把作师傅”的专利。
  除了德高望重,“把作师傅”的技艺与见识必须十分了得。在凭本事说话的匠人群体里,只有技压群雄者才能执牛耳。比如香山帮祖师蒯祥,能够双手握笔,左右开弓同时画龙,修建房屋更是“能目量意营,准确无误”;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把作师傅徐文达,只凭经验,就在修复宋代古塔工作中得出“唐宋年间建塔不可能用东北松,而很可能是楠木”的结论,即使遭到专家质疑,后来的结果也证明所言非虚。由此可见,“把作师傅”的精湛技艺是香山帮工程质量的绝对保证。
  在修建民居、私人园林等建筑时,香山帮大多会根据当地习俗,将建筑朝向避开正北、正南方向,这是由古礼所定:非皇家、佛寺等不得向正北、正南朝向,否则就会折福减寿;房屋的开间数目,一般为奇数,取谐音“吉”之意;房间布局上,讲究“前堂后寝、亮灶暗房”的结构;建筑色彩方面,以灰色为主调,辅以精美的木雕镂图案,注重建筑的古朴严肃,自然灵动;雕刻艺术方面,以神话传说和人文轶事为主要题材,如留园《西厢记》雕刻、春在楼《三国演义》雕刻等,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独特亲和力。

香山帮获得世界性肯定


  1979年,51岁的薛福鑫老人带领香山帮工匠,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修建了一座中国明式古典庭院——明轩,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也为香山帮的再次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基础。
  明轩以苏州网师园内的“殿春簃”为蓝本,“簃”的意思,是指楼阁旁边的小建筑。整座明轩全长30米,宽13 5米,书房、假山、花坛、清泉、半亭等设施一应俱全,精巧和细致让人叹为观止。明轩的建成,轰动了世界,欧美建筑名家从这不足一亩的小簃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美绝伦。
  2011年,香山帮的故乡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200多位香山帮工匠呕心沥血用传统技艺营造、建筑出了一座“承香堂”,意在为香山帮传统建筑技法提供样板实例,同时也用于今后的教学和研究使用。
  整个“承香堂”的修建,由香山帮在世名匠亲手制作、示范,全都严格按照传统技法,用的是原汁原味的纯手工方式,无钢筋水泥、无现代型材料、无电动工具……修建过程涉及到香山帮的多种工艺,包括“大木”“小木”“瓦工”“砖细”“石雕”“铺地”等。此外,整个营造过程还对每一个工种、工艺进行了全程录像,以便让后人理解和研究..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承香堂自2011年建成起,每隔20年便会拆除,让下一代香山帮年轻匠人们重建,并再次进行全程跟踪拍摄,使香山帮传统技艺在“承香堂”上不断延续。
其他文献
▲被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天下行书第二”的《祭侄文稿》,体势开张、笔法圆转、章法自然,墨法可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它亦是厚重的,以其沉痛的历史内蕴振铄千古。  近日,颜真卿墨宝《祭侄文稿》由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出借日本一事引发热议。两岸人民可谓是怒火中烧。有网友认为这不过是“正常的文化交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群情激愤的场面呢?  究其缘由,一是因其珍贵性。《祭侄文稿》是唐代名臣、书法家
2016年10月一个异常温暖的夜晚,北极附近挪威的一个小岛上,一名维修工人最先发现了那些水——湍急的水流竞相涌入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的入口隧道,这个存储设施位于一座山侧面下挖大约400英尺处(约合120米),内有超过5000种重要粮食作物的种子,包括数十万个变种的小麦和水稻。它本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存在,是为植物打造的当代“诺亚方舟”,是抵御气候变
拾庭画驿是由徽州老宅改造而来的民宿,除了仔细修复的老屋,布置精美的园林是其一大特色。左页图为拾庭画驿的中央园林,亭台楼阁与马头墙皆倒映于池塘之中。  在古徽州六县之一的安徽黟县,聚族而居的村落里,高低起伏的马头墙,是当地人记忆里不可磨灭的故乡情结。离开家乡创业经商十余年后,安徽黟县人黄智勇衣錦荣归,看着徽派老宅因失修破损,久不住人的建筑日渐颓圮,常感茫然若失。  带着对徽州古建筑的怜惜,黄智勇在石
江河湖泊从来都是孕育文明的地方,鄱阳湖同样如此。  浩瀚的鄱阳湖流域有着广阔的平原,所以,这里成为人类早期的聚居之所。人们围绕鄱阳湖劳作,农耕、织布、渔猎……生活在这片流域持续上演,早期的人类文明也在湖畔冉冉升起。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我们无法从史料中去了解鄱阳湖先民的真实生活。但幸运的是,那一个个留存在湖畔的古遗址,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去触摸历史痕迹,许多重大发现耀然于世,
厦门本岛,海浪翻卷,岛上,一座背倚巨石的“集装箱”安静地躺在树林中。那其实是一片相思树与松树混合的山林,而树林中的那座“集装箱”,就是很多人想要寻觅的隐居地,厦门民宿——那厢。  那厢的主人尊重、热爱自然。民宿的一切设计,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自然元素。之所以采用集装箱形态,是为了不破坏山体;外墙粉刷成魔力黑色,是为了凸显自然环境的色彩;民宿提供的预约式私人订餐,是为了保证原生态食材的新鲜……这里,是一
上甘棠村有1200多年历史,村名村址从未改变。这里是世界罕见的“双胞胎村”,村内及附近地带平均100人中就有一对双胞胎。  鬼崽岭上散布和隐藏着上万尊表情诡异、造型奇特的石俑。古人认为:这些石俑是来自地府的“阴兵”,当地人至今对这些石俑心怀敬畏。  南方五岭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都庞岭,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的江永、道县、零陵区和广西省的灌阳、恭城等县交界处。  除了地势险要,都庞岭最吸引人的,是那一个个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句俗语反映了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的说法。媒人为男女婚姻穿针引线,倍受尊重,全国各地也因此衍生了关于媒人的不同习俗。  提到陕西,人们大多会联想到渭河平原的八百里“秦川”和恣意狂放的“秦腔”,这当然是因为陕西在战国时代处于秦国的疆域之内。不过,今天延安以北的陕北地区,在方言划分上,偏偏属于“晋方言”。顾名思义,这里的方言比起關中一带,倒是更接近山西了。  晋方言
32秒的坠落,让33年的辉煌成为永久尘封的记忆。  作为我国著名的冒险家,衣瑞龙的飞行在充满了浪漫与传奇的同时,也潜藏着令人无比担忧的危机。最后的飞行,留下的不是翱翔天际的欢腾,而是无限的感慨和反思……  2013年2月24日,是农历蛇年的元宵节。这一天,70岁的衣瑞龙没有选择在家里共聚天伦,而是扛着重重的三角翼,驻足在四川省汉源县的太皇山上,准备挑战360度后空翻这一高难度动作。  衣瑞龙没有想
“喀纳斯是带给人无限灵感的地方。”一位摄影师如是说道。的确,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境内的喀纳斯是无数摄影师创作的天堂,它名声在外,“神的花园”“人间最后一片净土”等众多头衔广为人知。有人说,秋季的喀纳斯最为迷人。然而,正如歌曲《神奇喀纳斯》中所唱:“千百年的雨雪,汇聚这地方”——冰雪赋予喀纳斯另一番独特的景致,这个冰雪世界与秋日的秀气唯美截然不同,它美妙而圣洁,沉静而震撼。为此,摄影师们每年多次往返新疆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的这首《侠客行》,与其说描述的是古代侠客的日常,不如说是职业杀手的真实写照。  出于时局的需要,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有名的杀手。他们有的侠名在外,千古风流人物;有的臭名昭著,被称为爪牙或走狗,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但更多的杀手,实际上都与其组织一起,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从始至终,籍籍无名。司马迁《刺客列传》与墨侠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