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做法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hu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巧选课堂导入形式,引人入胜,重视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考能力,浓缩化简是地理课堂总结的“点睛之笔”。
  关键词:课堂导入 地图教学 课堂总结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做法,来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巧选课堂导入形式,引人入胜
  地理课的导入形式很多,选择把学生带入“我要学”的境地,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课堂教学中我一般采用直观式导入和音乐式导入两种形式,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一是直观式导入,由于地理对象的广大性,地理要素联系的复杂性,以及地理过程的漫长性,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我们是无法目睹的。因此,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地理图片,地理模型等直观教具,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降低教材的难度。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旅游业时,先向学生展示我国的著名风景区的风光照片,能创造出一种令人向往的教学意境。在学习矿产时,先给学生看一些常见的矿物标本,在学习世界人口时,先给学生看苦难的母亲,地球的呻吟等漫画,能起到制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二是音乐式导入,音乐的旋律,不仅给人美的享受,更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加上生动的语言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更能启迪人的思维。教学中,如果能恰如其分的应用到新科的导入,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黄河时,先播放一首“黄河颂”,学生对黄河母亲的敬仰悠然而生。讲述内蒙古牧场时,先放一首“天堂”,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美丽的大草原,然后引入新科的学习,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二、重视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考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利用地图是进行地理教学的关键一环。地理教学经常以地图作为教具让学生观察、思考、回答解决相关问题,这有助于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但观察利用地图要有目的,盲目的观察、利用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在观察、利用地图的前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有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问题,有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为的是便于总结、归纳、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形象的知识框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知道如何带着问题“去学”,又要明白如何根据问题“学会”,长此以往,学生即可摸到利用地图设置疑问,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规律,从而培养其主动去领会、理解、应用新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提问,剖析思维过程,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有密切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迅速回答,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引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概念。如提到海洋,问学生马上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天空、陆地、航船、海浪、游泳、捕鱼、晒盐、海港等。教师心目中要相信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思考可以解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爱问问题,也很难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浓缩化简是地理课堂总结的“点睛之笔”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梳理,主要是“承前”,巩固所学。课后作业设置应着重引导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因此作业要“活”要“趣”,而结合身边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开放性作业,则是很好的选择。《旅游活动》一章在讲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后,我对学生说:“咱们潍坊是个小地方,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的旅游资源,请同学们对潍坊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评价,然后设计潍坊一日游线路。”任务布置下去,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游客不同的旅游目的和心理,设计了三种方案:潍坊休闲购物游、潍坊文化游、潍坊自然风光游。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通过思考、创新,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对潍坊人文地理有所了解,可谓“一举两得,百闻不如一见”。 观察——思考——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有很大的收获。
  四、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地理作为一个综合的人文自然学科,有很多问题都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题目。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上面的活动课都有很多个,全部进行探究性学习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要对问题进行选择,从而确定合适的问题进行探究。选择问题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一般会把有探究性的题目提前给学生布置下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教师指导也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里的科学性有两层含义,首先是选择的问题要有利于充分利用学科课程中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所提问题;其次是指所选择的问题本身要有科学性,要有一定的可研究价值。二是本土化原则。探究性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选择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我们本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现实生产生活。往往这样的“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他们乐于研究,而且能发现问题,特别是一些环境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的环境,促进对家乡的了解和加强情感。总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选择问题应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去发现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探究研究活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探究和研究. http://www.zxxk.com/articleInfo.aspx?Page=1&InfoID=82590
  [2]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21世纪教育网
  (责编 张宇)
其他文献
苏教版教材必修40第69页的“思考: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与前面所学的向量共线定理.在内容和表述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引起了我的关注。
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有效载体,是引导学生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写作的一种训练。目前,它已跻身于我们阅读教学之中,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亮点”。那么,如何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可喜的三大变化,即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层次的变化,教学目标的变化。然而,这三大变化仍然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改革的终极目标尚有
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跃动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就是师、生、本情感流动的一个过程。思想情感的感知、体验、激活、领悟应当贯穿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那么,在教学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形成什么样的读书习惯,可以说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我们如果能把人类文化的精品,把最优秀的文章精心选择之后推荐给中学生,引导他们阅读,就意味着学生能与最精粹的文本对话,与最杰出的人物、最高尚的灵魂对话。一个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定会是一个人文底蕴宽厚、基础牢固、素养全面的人。让中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诗品》有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文学作品的"空白",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参与完形想象的思维活动,并营造出模糊、朦胧的意境。然而,一个人想象水平的高低与其生活阅历的
大师之笔,赋予人物的一言一语,一笑一啼,皆内涵深刻。本文列举了鲁迅《祝福》中众人阻止祥林嫂摆桌子的场面和曹雪《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众人探望的场景,体现了蕴藏于平淡细
数学是一门语言精细、知识抽象、逻辑严密的科学,要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白一个抽象的道理,就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做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把数学的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现行的数学教材就充分体现了生活和数学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