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比较高的一门课程。老师应该充分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用问题来引领课堂,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锻炼思维能力,老师在这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师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教学相长。我想,这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吧。但是,问题设置的合适与否,老师的点拨适当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成败。所以,下面通过我从教中遇到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一、问题设置必须是由浅入深而且是有效的
课堂想引发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兴趣,光靠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从头讲到尾是绝对不行的,老师必须精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上来。我上课时就很喜欢边讲课边提相应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提高了我的反应能力,因为学生的答案总是五花八门,但不一定准确,我必须加以引导点拨。事实证明,提问,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容易引发课堂的高潮。但是,问题的设置必须讲究艺术,否则起不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刚毕业教书那会,别的老师来听我的课,听完后,让老师评评优缺点。大家往往会提到,一点,就是个别提问过于简单了,譬如说问学生“是与不是”之类的问题,学生只需要点头或摇头就可以,不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没有多大的作用。后来自己想想也是,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了,就起不到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了,后来自己就尽可能避免出现这种低级提问。
但是,问题要提到什么程度才适合呢?当时心里也是没数的。后来,去听了一次校内公开课后,我又得到了一些启发。
那次公开课上,看得出来,那位老师对教学作了精心的设计,环节也得当,但是到了最后知识拓展那个模块时,课堂一下子就沉闷下来了,学生面面相觑,不敢吭声。我抬头一看课件上设置的问题,就明白了。原来他设计的问题太难了,超出了这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超过了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他们哪里能回答呢?老师也未必能回答得完整呢。所以,过难的问题,即使再有深度,在课堂上也会失去它的意义。
在吸取了自己和别人的教训的基础上,我开始明白,问题的设置必须由浅入深,而且必须是有效性的提问。这在我后来的公开课上得到了验证。
二、老师的引导点拨也必须得当,才能相得益彰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只要是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回答的,他们都会很踊跃回答,因为初中的学生表现欲望还是比较强烈。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他们的答案往往五花八门,出乎老师的预定答案之外,不见得都正确。所以,这时候,老师的引导点拨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课改刚开始时,当时过分鼓励学生的自由发言,好像一节课的问题全由学生来回答就好。甚至当时很多老师上公开课,都交给学生来主持,学生来提问题,学生来回答。老师完全置身事外。仿佛这就体现了课改精神。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导啊。但,老师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没有了老师的课堂,表面上看来,还勉强能维持基本的秩序。但是,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走入误区,偏离了方向时,谁来担当指航明灯?往往一些错误的见解没得到及时的纠正,学生一旦接受了,影响更大。所以,这种忽视教师作用的课堂,即使再热闹,也不是成功的课堂。
但是,教师要做到引导点拨得当也是很不容易的,面对课堂上,学生突发性的答案,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没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往往会显得非常狼狈。我曾经上过一次公开课,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我选来上公开课的班级是八年四班,班上很多男生的课外阅读面都很广,特别是历史方面。选择这样的班级来上课,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不出我意料,当我讲到如何面对日本侵华历史这一段时,我出示了一些图片资料,就是今天的日本右翼分子如何掩饰侵华历史,为了跟日本政府的做法形成对比,我又出示了德国总理在犹太人墓碑前下跪的图片,目的是希望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更凸显日本政府的不当做法。结果,一个叫唐琰的学生站起来就反驳我,说,德国总理这样做是有其他原因的,不只是单纯的忏悔,譬如说,因为犹太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大。犹太人最初被迫害时大多数是德国公民,没有自己独立的国家,与旨在进行种族灭绝的纳粹实力对比过于悬殊,德国有胜之不武的忏悔,等等。这个学生回答问题时论据充分,让人耳目一新,其他学生也听得很认真。这个学生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也为此受益不浅,我点评他的回答时,只能说,这位同学的回答,给了我们另外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很难去点评他的回答。后来,我还出示了几个拓展性的问题,如,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怎样看待之前出现的抵制日货等现象,结果学生纷纷起来发言,甚至学生之间有过几次比较精彩的交锋。我只能稍微点拨引导,并没有打断他们略显冗长的发言。上完公开课后,同行们点评时说,这节课,因为学生的回答而精彩。而我给他们创设了比较宽松的课堂氛围,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并加以是适当的点拨,所以课堂高潮迭起。我实话实说,这些学生太厉害了,动辄引经据典的,他们再发言下去,我就招架不住了。
总之,历史与社会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老师都从中获益匪浅。但是,对老师的要求也高了。老师必须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备课之余,还要针对课堂内容设置有一定效度的问题,而且对问题的答案和相关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应答,作出相应的点拨引导,通过课堂互动,师生都有所提高。 (接上页) 融入欣赏山水画,在欣赏山水画的时候以读诗的心情去理解和感怀.以现代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文字似乎容易让人的心境跨越时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古人高古的情节,体会山水画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 顾恺之《论画》
[2]宗炳 《画山水序》
[3]王微 《叙画》
一、问题设置必须是由浅入深而且是有效的
课堂想引发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兴趣,光靠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从头讲到尾是绝对不行的,老师必须精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上来。我上课时就很喜欢边讲课边提相应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也提高了我的反应能力,因为学生的答案总是五花八门,但不一定准确,我必须加以引导点拨。事实证明,提问,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容易引发课堂的高潮。但是,问题的设置必须讲究艺术,否则起不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刚毕业教书那会,别的老师来听我的课,听完后,让老师评评优缺点。大家往往会提到,一点,就是个别提问过于简单了,譬如说问学生“是与不是”之类的问题,学生只需要点头或摇头就可以,不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没有多大的作用。后来自己想想也是,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了,就起不到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了,后来自己就尽可能避免出现这种低级提问。
但是,问题要提到什么程度才适合呢?当时心里也是没数的。后来,去听了一次校内公开课后,我又得到了一些启发。
那次公开课上,看得出来,那位老师对教学作了精心的设计,环节也得当,但是到了最后知识拓展那个模块时,课堂一下子就沉闷下来了,学生面面相觑,不敢吭声。我抬头一看课件上设置的问题,就明白了。原来他设计的问题太难了,超出了这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超过了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他们哪里能回答呢?老师也未必能回答得完整呢。所以,过难的问题,即使再有深度,在课堂上也会失去它的意义。
在吸取了自己和别人的教训的基础上,我开始明白,问题的设置必须由浅入深,而且必须是有效性的提问。这在我后来的公开课上得到了验证。
二、老师的引导点拨也必须得当,才能相得益彰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只要是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回答的,他们都会很踊跃回答,因为初中的学生表现欲望还是比较强烈。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他们的答案往往五花八门,出乎老师的预定答案之外,不见得都正确。所以,这时候,老师的引导点拨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课改刚开始时,当时过分鼓励学生的自由发言,好像一节课的问题全由学生来回答就好。甚至当时很多老师上公开课,都交给学生来主持,学生来提问题,学生来回答。老师完全置身事外。仿佛这就体现了课改精神。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导啊。但,老师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没有了老师的课堂,表面上看来,还勉强能维持基本的秩序。但是,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走入误区,偏离了方向时,谁来担当指航明灯?往往一些错误的见解没得到及时的纠正,学生一旦接受了,影响更大。所以,这种忽视教师作用的课堂,即使再热闹,也不是成功的课堂。
但是,教师要做到引导点拨得当也是很不容易的,面对课堂上,学生突发性的答案,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没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往往会显得非常狼狈。我曾经上过一次公开课,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我选来上公开课的班级是八年四班,班上很多男生的课外阅读面都很广,特别是历史方面。选择这样的班级来上课,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不出我意料,当我讲到如何面对日本侵华历史这一段时,我出示了一些图片资料,就是今天的日本右翼分子如何掩饰侵华历史,为了跟日本政府的做法形成对比,我又出示了德国总理在犹太人墓碑前下跪的图片,目的是希望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更凸显日本政府的不当做法。结果,一个叫唐琰的学生站起来就反驳我,说,德国总理这样做是有其他原因的,不只是单纯的忏悔,譬如说,因为犹太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大。犹太人最初被迫害时大多数是德国公民,没有自己独立的国家,与旨在进行种族灭绝的纳粹实力对比过于悬殊,德国有胜之不武的忏悔,等等。这个学生回答问题时论据充分,让人耳目一新,其他学生也听得很认真。这个学生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也为此受益不浅,我点评他的回答时,只能说,这位同学的回答,给了我们另外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很难去点评他的回答。后来,我还出示了几个拓展性的问题,如,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怎样看待之前出现的抵制日货等现象,结果学生纷纷起来发言,甚至学生之间有过几次比较精彩的交锋。我只能稍微点拨引导,并没有打断他们略显冗长的发言。上完公开课后,同行们点评时说,这节课,因为学生的回答而精彩。而我给他们创设了比较宽松的课堂氛围,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并加以是适当的点拨,所以课堂高潮迭起。我实话实说,这些学生太厉害了,动辄引经据典的,他们再发言下去,我就招架不住了。
总之,历史与社会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老师都从中获益匪浅。但是,对老师的要求也高了。老师必须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备课之余,还要针对课堂内容设置有一定效度的问题,而且对问题的答案和相关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应答,作出相应的点拨引导,通过课堂互动,师生都有所提高。 (接上页) 融入欣赏山水画,在欣赏山水画的时候以读诗的心情去理解和感怀.以现代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审美情趣,文字似乎容易让人的心境跨越时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体会古人高古的情节,体会山水画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 顾恺之《论画》
[2]宗炳 《画山水序》
[3]王微 《叙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