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jnqejbr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教学方法的体系就是运用“激趣、启思、导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好奇和求学的状态下,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在探索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下面我就个人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做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我想,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归纳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喜欢上你,进而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
  第二、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第四、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的认识实践来完成。教师应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同叶圣陶所说的,把它比作一扇门,让学生自己走进去,动脑、动手、动口,寻求真知。教师起提示或引导的作用。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会,这样就好比是一潭死水活起来,师生就会充满活力和智慧。学生愿意学,并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灵活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有必要抽出时间来让学生回归大自然,让他们通过感官系统,发挥想象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再把从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表述出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体会,发现一些现象、一些变化。这样学生可联系实际掌握课本内和课本以外的知识。
  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把在电视上听到的、看到的记下来,然后讲给老师同学听。鼓励他们多看一些好的与课文有关的课外书,多积累词汇、好句子、好的写作方法。读一些报纸、广告,从这些方面获得知识。
  四、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差异。
  一堂语文课下来,要检测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是要看教师这节课所传授的知识是不是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好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有梯度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地提示、点拨、启发、引导。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激发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探讨,使他们始终对课堂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于一小部分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发现他们一旦有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一堂课,就是要让优、中、差生相结合起来,使优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差生学有收获,学有进步。做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进步,这才是一堂有效的课堂。
  五、语文课堂要精简、实在,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是多方面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语文课堂里的生成性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实在,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如我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在备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周恩来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呢?我预设了关键词“中华不振”这个答案,我上课时就希望学生能赶快回答出我所预设的这个答案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但有几个学生却出乎意料地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这一句话来回答。我当时听了心头一愣,我备课时怎么就没注意到这句话呢?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由此问题展开讨论并引申到“中华不振”这个关键词上来。因此,我的课堂中出现了生成的精彩,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我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是啊,这可是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生成点呢!我却错过了。是啊,“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是尊重学生情感体验,尊重学生求知欲望的体现,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实效性的最佳策略。
  六、 课堂小结有反馈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会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或评讲,或纠错,教师更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组织下一课的教学。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办法也有很多,它表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完善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学有收获。教法贵在创新,只要你在一节课中教学效果可佳,教法就得法;只要在教学中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就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其他文献
当前,“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也已经好几个年头,但是实施的效果又是如何呢?从各地反馈出来的信息似乎各地的语文教学还是或多或少地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与中考无关的内容,就根本不去涉及,甚至新课标中规定的诸如淡化汉语知识的教学等内容,在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看来,也已经成了语文课本中的一种摆设,哪还有时间去同学生一同讲析这些问题。基于这样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也就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体会,运用教学实例,突出了在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人格 真爱 创新班级管理  一个有着良好班风的集体,对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也会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一片叶子染绿另一片叶子,一朵花美丽另一朵花。可以说一个集体对于它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多年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在我的语文课堂
摘要:思维运动的路径就是思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简单的概括不外乎两种思路--教师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路不可能是一开始就清晰、顺畅、无障碍的,就像大海里的波浪此起彼伏,有时甚至是前后对立、相互抵触、相互矛盾的。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笔者拙见--课堂实践中应“随波逐浪”。  关键词:教材;教学思路;课堂教学  引言: 从教学现状看,阅读教学课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深思虑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令很多从教者费尽心机。现在的课堂教学,特别要重视的就是课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下面就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些做法,提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商讨,以利于把工作做得更出色。  一、要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摘要]为了解汉中地区目前中学阶段音乐教育的现状,通过实际走访、部分教师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汉中地区中学阶段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实际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供其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中学生 学习态度  现阶段中学的音乐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和学校的重视。但是,在中学阶段学生所受到的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怎么样呢?为了得到具体的数据,笔者对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三者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形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本文我将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注意加强情感控制四个方面阐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 优化过程 简约课堂 教学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
[摘要]作文创作是小学语文学习中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技能的运用。如何能让学生创作出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就需要在语文学习当中不断的更新教学手法,因材施教,创设新、奇、趣的语文情景,吸引学生去想象、表达、创作。  [关键词]创作 情景 作文  作文创作是学生运用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新的表达过程。学生对所表现的内容感受程度的深浅,是作文创作成败的关键,学生的感受越深就越能
摘要: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过程,为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创新人才打好基础。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人才 创新思维能力  坚持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全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在于教育,即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改革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认为语文教学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的呼声尤为高涨。语文教学呼唤朗读。金木克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将课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能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重要作品,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这首诗写于一个触草木为之含悲的年代,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们要从重视生命质量、重视学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生参加学习实践及从中获得学习的重要性,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得到独特的体验。  一、优化体验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