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uh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拔节之时,只有饱饮美的琼浆,才能开出真正灿烂的花朵,而语文课恰恰集中地表现美,我在教学中便以美育为中介,使德、智、体、劳等教育也融中一堂堂课中,一篇篇文章中,一次次的课外活动中。
  第一,优雅的仪容风度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注重外部体态行为和内在气质意蕴相结合:以扎实的基本功使教学活动本身成为美一大方合体的装束。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流畅而标准的课堂用语(普通话),精心安排的课堂结构,有张有弛的课堂教学,精炼点睛的板节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等,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
  第二,通过课堂教学,多途径实现美育。
  (1)用各种方式再现某些篇目自然美。例如《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再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大自然的语言》、《桂林山水》、《听潮》这类课文之前,或组织春游,或是经启发后让学生回忆、体验、或是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查找有关内容,让学生认识这个缤纷斑斓的在自然,同时也知道了月升月落宁静美,“水光潋艳”的西湖美,“银河落九天”的壮观美,“如情似梦的江美”……在美中畅游时,产生想踏遍祖国山山水水的愿望,也更想拥有健强的体魄,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意境、语言特点等美学因素,使学生品尝美。如《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一个是因“最后一课”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少年,一个是因为祖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而悲愤巨星常的爱国教师,以他们的爱国之情闪烁着耀人的美,再让学生联想抗日的中国,与不同时代同龄人比,就知道了应该珍惜今天这更美好的生活。
  再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通过反复听录音和学生的感情朗读,大家从柯岩那一咏三叹,回环往复的深情呼唤中,体会诗歌语言凝炼美、节奏美、音韵美,在通过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甚至全世界的寻寻觅觅,总理形象的丰碑巍然矗立,他的斗志昂扬、平易近人、鞠躬尽瘁,强烈地震撼着—代代人的心灵,这就是人格美的力量!
  第三,丰富的课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第二课堂及课外时间让学生们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并通过片断朗读,分析与角色表演等方式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逐步形成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七年级学期结束后,我让学生暑假假传阅普及本《三国演义》,八年级上期又学了《杨修之死》,课文中补叙的六事中,前三事属生活小节,操虽“恶”,也只是“厌恶”,操作为治世能臣,不会为此小事杀修的:后三事才是真正令曹操疑惧的,因为杨修直接介入了曹氏家庭内部争宠夺位的斗争,这是操不能容忍的,所以杨修是死于曹家内部废立之争,即使操不杀修,别人(如曹丕)也不会放过他的。我认为:曹操杀杨修的实质是维护曹氏根本利益,曹操为防止袁绍“废长立幼”招致的兄弟俱亡的惨痛教训I再次发生,当然要巩固太子曹丕的地位,而必须剪除植党势力,植党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杨修,因而杀修是必然的。另一种观点:曹操因“忌贤妒能”而杀杨修,认为作者本意是“鞭曹”,曹操杀修即是为了表现操的好恶本质,并引罗贯中在嘉靖本卷十五“曹孟德忌杀杨修”中的话来证明:“操平生为人,虽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如已。”“杨修之死的原因在于曹操的极端利已,阴险、残忍”的性格。“杨修之死其实是封建主奴关系演绎的恶果”。“是人们的个性活力在封建专制意识形态下的悲剧”,“杨修‘恃才放旷’不过是表面,关键在于他冲撞了固有的封建等级秩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杨修的悲剧就在于自己的奴才命运缺。在主子君临上界,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现实社会里,奴才所表现出的‘自主’精神和‘平等’要求,不论是何种形式,在原有的框式之内,“所以都只能以悲剧告终。”便组织讨论“我心中的三国人物”,他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有几位还自己排练了《草船借箭》,元旦晚会上大放光彩,他们不仅鉴赏了美,又创造了美。
  第四,课堂上的“点睛”与课下的专题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教给学生一定审美知识,提高美学修养,发展审美修养,发展审美能力,在生活中表现美并创造美。
  《第二次考试》教学中,我让学生们勾出描写陈伊玲外貌的句子。“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西裤”、“朝气蓬勃的脸”、“明快单纯的眼睛”,并问“她没有华丽的首饰,没有化妆,但她是美的,为什么?”后来,从“怎样才算美”组织讨论,教给大家审美知识,直接的结果是女同学的红指甲不见了,涂脂抹粉的明显减少了,男同学的衣衫整洁了,大方了,他们已经懂得,朝气是最重要的,青春是无可替代的美。
  “如果春天没有花,如果人生没有爱”的讨论会结束后,“五爱”、“五心”活动也顺理成章,如火如茶。学生们动手美化教室、校园,也“美化”自己,从外到里。
  实施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广阔天地。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德育、智美于语文教学,而忽略了美育教育,愿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抓住语文学科美育蕴涵量大这一特点,在抓德育、智育教育的同时,重抓美育教育,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审美观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以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他文献
“交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中就精辟论断了交流在学习中的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数学课堂离不开交流,有效交流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呢?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一、激发交流的欲望  许多教师误以为,在课堂中
众所周知,只要有班级存在就会有优等生和后进生之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班主任就是这样的班级中的核心人物。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每个班级的学生差不多有大部分的人都是属于后进生的一类,他们不爱学习,上课爱睡觉、讲小话、玩手机;行为习惯也不好,乱扔垃圾、说脏话、集体荣誉感不强等等。班主任工作每天甚至每时每分都在开展,其核心内容就是德育工作,而对于职高的班主任来说,德育工作的开展费时费力而又可能收
时政,即时事政治,从学科知识体系划分,它属于政治学科范畴。时政与历史,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可以说,历史是昨日的“时政”,时政是明日的“历史”,两者只存在相对意义,不可绝对分割。几年来,特别是课题立项以为,笔者在历史课堂渗透时政的教学探索中,积累了一些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初浅经验。  一、 以时政导入新课,促使学生注意迅速而有效地转移课堂,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  教师在教学中
摘要:目前,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新课程标准极不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学活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独特性和持续性;忽视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过程质量。因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以促进具体的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有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员工,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职业道德状况对国家未来的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是中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中职学校正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多数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是好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职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1.厌学情绪强烈。不少学生对学习文化知识缺乏动力,没有学习热
我们的家长望子成才,这是无可非议的,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呢?但是,望是望不成才的,家长要把力量花在教育上,只有正确的科学教育,才能教子成才。幼儿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人的品质,提高人的质量。实施儿童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注意三点。  首先家庭要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  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有人把人的培育过程比喻成特殊产品的生产过程。把幼儿的培养过程看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和要求。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全教会的部署和任务要求,充分认识改革创新在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把改革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回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浅谈了作者的看法与做法。即: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结合本地实际与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正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学习方式。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信息时代的要
摘要 :“现实表明,人们在知识/信息时代所必需的基本生存与发展技能,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甚至是更为基本的3R(读、写、算——reading、writing、arithmetic)技能。“信息化教室”学习环境在哪些教学点和学习点上能够和《思想品德》课进行结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字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定义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
新课改对高中政治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和精确阐述,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四个方面的特点,为政治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但是,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和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本文以高一政治新课改实施过程为例,深入分析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