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已经明确,但在具体教学模式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公共英语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还未形成一致普遍的理念、适应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与落后、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薄弱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等等。诸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目前还未对应用本科院校发展模式给予相应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
一、教学大纲方面对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还不明确
就教学要求来讲,目前的教学大纲规定,我国大学生的公共英语培养目标是以阅读理解为主的。教学大纲规定了要求掌握的4200个单词和进一步要求掌握的单词。为了检验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英语单词、语法等掌握的程度,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还设计和举办了4、6级考试。这为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另一方面,4、6级考试对学生英语实用能力检测不够,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其结果就像有的学生说的那样,学了那么多单词和语法,但是不会用,听不懂,说不出。我们没有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没有真正领会那些比较简单的英文单词组合成语言后的真正含义,就像我们用汉字一样,我们知道的字可能成千上万,但是我们日常用的可能就是1000多到2000个字。只要我们能够很熟练地应用这2000个字,中文水平就可以了。我们学习英文,背熟和掌握大量的单词很有必要,但我们更应强调熟练应用1000~2000个使用频度高的词。我们知道了很多零部件,还需要熟练掌握如何组装这些零部件,我们有些学生还缺少组装和使用这些零部件的技能和方法。
二、实践教学模式在观念上和制度上还不够强化
(一)强化实践教学还未形成一致普遍的理念。
部分师生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对强化实践教学重要型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质的认识。在经济学等社科类学科专业中,许多课程的老师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工科或部分有模拟实践软件可用的应用性课程,实践就是上机操作、就是社会实习等。即使在观念上已有认识,但常圄于条件、环境、基础等因素所限,观望、等待、敷衍等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 教学计划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当前,在教学计划中,尽管实践环节的教学课时已有较大提高,但除去一定量的停留在计划中的“名义实习”课时后,实际可用于学生实践、或动手的学时仍显不足。大量的公共课、理论课仍占居了较大的学时比重。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不足和教学手段、方法一定程度上滞后
(一)师生比例过大,师资不足。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师中能够适应满足实践实训的总体上比重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主要是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另外,当前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加后,公共英语授课教师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2002年底的在校大学生是1700万,在近2年内要达到2000万,这是一个初步估计的数字。如此大量的在校生,用传统的教授方法需要多少师资才能完成这样庞大的教学任务?用什么样的手段来保证英语教学的质量?这些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这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都想接受好的高等教育,这几年高等教育的规模仍在按每年8%左右的速度继续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这种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外语师资不足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全国公共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目前英语教师和学生之比已达到1:130 。目前,一些大学,包括部分重点大学,有的公共英语课让研究生讲授,老师每个礼拜都承担几十学时的授课任务,工作量很大。
(二)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目前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部分。由于学生数量多,有的学校甚至200~300人一个班上大课,这样的大班,我想只能是老师讲讲语法、翻译,再讲讲课文和笔头练习。教授口语是很难的。这种教学模式如果再不改变,随着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老师的缺少越来越严重,只能是每个班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引起的后果,第一是教学效果不好。其次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现阶段的实习基地普遍存在着浮于形式的现象,一方面归因于当前我国企业改制后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可归因于在该领域经费的投入、人力的投入以致感情的投入所限。许多校外实习活动(临时)常常依赖老师们个人在社会建立起来具有较紧密关系的亲朋好友关系,勉强维持、勉强接受,通常也被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层面、或时间。校企间的合作相对缺乏,不管在研发领域还是教学领域,是我国当前高校与发达国家同类高校的差距所在,也已成为当前国内众多高校致力于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五、教学评价机制缺位
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不能起到强化鼓励实践教学环节和鼓励在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相反存在着制约倾向。特别是在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判、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折算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志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J]. 滁州学院学报,2011(8).
[2] 王根顺,范秀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和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3] 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03(12).
吉林工商学院院级教研课题“新建应用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马春燕,(1980-),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
一、教学大纲方面对应用型人才的标准还不明确
就教学要求来讲,目前的教学大纲规定,我国大学生的公共英语培养目标是以阅读理解为主的。教学大纲规定了要求掌握的4200个单词和进一步要求掌握的单词。为了检验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英语单词、语法等掌握的程度,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还设计和举办了4、6级考试。这为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另一方面,4、6级考试对学生英语实用能力检测不够,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其结果就像有的学生说的那样,学了那么多单词和语法,但是不会用,听不懂,说不出。我们没有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没有真正领会那些比较简单的英文单词组合成语言后的真正含义,就像我们用汉字一样,我们知道的字可能成千上万,但是我们日常用的可能就是1000多到2000个字。只要我们能够很熟练地应用这2000个字,中文水平就可以了。我们学习英文,背熟和掌握大量的单词很有必要,但我们更应强调熟练应用1000~2000个使用频度高的词。我们知道了很多零部件,还需要熟练掌握如何组装这些零部件,我们有些学生还缺少组装和使用这些零部件的技能和方法。
二、实践教学模式在观念上和制度上还不够强化
(一)强化实践教学还未形成一致普遍的理念。
部分师生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对强化实践教学重要型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质的认识。在经济学等社科类学科专业中,许多课程的老师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工科或部分有模拟实践软件可用的应用性课程,实践就是上机操作、就是社会实习等。即使在观念上已有认识,但常圄于条件、环境、基础等因素所限,观望、等待、敷衍等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 教学计划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当前,在教学计划中,尽管实践环节的教学课时已有较大提高,但除去一定量的停留在计划中的“名义实习”课时后,实际可用于学生实践、或动手的学时仍显不足。大量的公共课、理论课仍占居了较大的学时比重。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不足和教学手段、方法一定程度上滞后
(一)师生比例过大,师资不足。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师中能够适应满足实践实训的总体上比重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主要是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另外,当前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加后,公共英语授课教师不足的矛盾日显突出。2002年底的在校大学生是1700万,在近2年内要达到2000万,这是一个初步估计的数字。如此大量的在校生,用传统的教授方法需要多少师资才能完成这样庞大的教学任务?用什么样的手段来保证英语教学的质量?这些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这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都想接受好的高等教育,这几年高等教育的规模仍在按每年8%左右的速度继续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这种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外语师资不足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全国公共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目前英语教师和学生之比已达到1:130 。目前,一些大学,包括部分重点大学,有的公共英语课让研究生讲授,老师每个礼拜都承担几十学时的授课任务,工作量很大。
(二)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目前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部分。由于学生数量多,有的学校甚至200~300人一个班上大课,这样的大班,我想只能是老师讲讲语法、翻译,再讲讲课文和笔头练习。教授口语是很难的。这种教学模式如果再不改变,随着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老师的缺少越来越严重,只能是每个班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引起的后果,第一是教学效果不好。其次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现阶段的实习基地普遍存在着浮于形式的现象,一方面归因于当前我国企业改制后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可归因于在该领域经费的投入、人力的投入以致感情的投入所限。许多校外实习活动(临时)常常依赖老师们个人在社会建立起来具有较紧密关系的亲朋好友关系,勉强维持、勉强接受,通常也被限定在一定的区域、层面、或时间。校企间的合作相对缺乏,不管在研发领域还是教学领域,是我国当前高校与发达国家同类高校的差距所在,也已成为当前国内众多高校致力于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五、教学评价机制缺位
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不能起到强化鼓励实践教学环节和鼓励在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相反存在着制约倾向。特别是在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判、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折算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志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J]. 滁州学院学报,2011(8).
[2] 王根顺,范秀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和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3] 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03(12).
吉林工商学院院级教研课题“新建应用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马春燕,(1980-),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