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和应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高校教务管理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务管理体制阻碍,教务管理信息化观念淡薄,教务信息化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教务信息化管理软件适用性较差等。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教务管理
1.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不甚合理。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应与本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力求方便,服务学生和老师。但目前许多高校自己没有研发能力,一般都委托校外某个软件公司来设计研发,教务部门自己又不积极参与进去,这就使得研发的系统实用性大打折扣。导致了有些功能模块的开发不够完善,虽然在系统里有显示却只能搁置不用;有些需要的功能在系统中根本没有,还需要用传统的处理方式去完成。教务管理信息化还应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随着学校的发展,课程体制的改革,教务管理系统也应不断改进。但目前很多学校是一次性投入,日后几乎没有维护和升级,使得教务管理系统存在滞后性,很难适应高校教务管理的内在需要。
1.2教务管理的硬件配套措施陈旧。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需要其他硬件,如网络服务器等设备的支持,才能确保学校整个教务管理的有序性和协调性,特别是在多校区办学的学校,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高校都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对教务硬件方面的投入很少。当学校组织学生选课的时候,由于服务器带宽不足或负载过大,往往会使整个教务系统处于瘫痪状态。这种落后的硬件配套设施必然影响到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3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功能欠缺。目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仅局限于应用层面,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务管理人员日常管理工作事务的需求,简化了管理人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但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务管理将从以往的管理型向服务型不断转变,学生、教师对教务管理服务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教务管理系统尚未满足学生、老师的需求。
1.4教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训练有素的管理者是教务工作信息化取得真正成效的主导力量。但目前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岗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具有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务管理人员比例较小,阻碍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教程。不少高校的管理只能部门认为教务管理只是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技术含量低,这就使教务人员整体素质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难以适应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以及信息化社会对教务管理发展的需要。
2.教务管理信息化原因分析
2.1高校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自计划经济体制向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来,经过了改革开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碍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长期作用和影响,一些高校的管理还未能盲目推崇经验型、权威型应用教务管理人员培养的盲目局面,实践型和创新型教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很难得到高度重视。即,以往的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的教务管理人员更多倾向于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主动学习能不不强。同时,与现代高效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目标背道而驰,更与“以生为本”的 教育理念相差甚远。
2.2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观念淡薄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意识和行动,决定着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目前,教育管理中更多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改革,而忽视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智能化,对学校管理的计算机化、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管理观念陈旧。人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信息建设、管理和交换。停留与经验性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这是导致计算机在教学管理上滞后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少高校的管理只能部门认为教务管理只是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技术含量低,这就使教务人员整体素质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难以适应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以及信息化社会对教务管理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导致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更新不够。
2.3教务信息化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我国学校普遍存在着重教育、轻管理的现象。由于对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认为教学管理是事务性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做,因而忽略了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专业知识、计算机技能,只是凭传统的经验进行管理,就是论事的解决问题,整天陷入事务管理和处理繁琐具体事务中,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于师资队伍建设。也正因为教务管理队伍的素质不足,基础信息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系统设计有它内在的规则和要求,其数据库的关联性要求较紧密,因此在提供基础信息时必须准确。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的变动较快,各院系对基础信息的把握以及如何归类不甚了解,给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带来很大难度。
2.4高校自身缺乏校本教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
正因为目前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软件多源于校外的软件公司开发,而开发过程中,缺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的有效参与,因此教务管理信息化软件的适用性较差。各种类型的教学管理软件虽不少,但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学校的软件。如网上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教学内容的发布、作业、答疑、考试、讨论、做笔记等,而现有的软件工具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教师需要进行复杂的操作,才能了解软件的性能,教学管理软件实用性不强使许多教师兴致不高。
总之,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大大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但由于传统管理体制、观念等原因造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等诸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原因与问题,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不断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莹等.浅谈如何推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王灿.地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及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7)
作者简介:郭志峰(1979-),男,吉林工商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务管理与计算机科学研究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关键词】 高校;信息化;教务管理
1.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务管理系统设计不甚合理。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应与本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力求方便,服务学生和老师。但目前许多高校自己没有研发能力,一般都委托校外某个软件公司来设计研发,教务部门自己又不积极参与进去,这就使得研发的系统实用性大打折扣。导致了有些功能模块的开发不够完善,虽然在系统里有显示却只能搁置不用;有些需要的功能在系统中根本没有,还需要用传统的处理方式去完成。教务管理信息化还应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随着学校的发展,课程体制的改革,教务管理系统也应不断改进。但目前很多学校是一次性投入,日后几乎没有维护和升级,使得教务管理系统存在滞后性,很难适应高校教务管理的内在需要。
1.2教务管理的硬件配套措施陈旧。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需要其他硬件,如网络服务器等设备的支持,才能确保学校整个教务管理的有序性和协调性,特别是在多校区办学的学校,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高校都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对教务硬件方面的投入很少。当学校组织学生选课的时候,由于服务器带宽不足或负载过大,往往会使整个教务系统处于瘫痪状态。这种落后的硬件配套设施必然影响到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3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功能欠缺。目前,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仅局限于应用层面,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务管理人员日常管理工作事务的需求,简化了管理人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但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务管理将从以往的管理型向服务型不断转变,学生、教师对教务管理服务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加,教务管理系统尚未满足学生、老师的需求。
1.4教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训练有素的管理者是教务工作信息化取得真正成效的主导力量。但目前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来自不同的岗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具有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务管理人员比例较小,阻碍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教程。不少高校的管理只能部门认为教务管理只是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技术含量低,这就使教务人员整体素质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难以适应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以及信息化社会对教务管理发展的需要。
2.教务管理信息化原因分析
2.1高校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自计划经济体制向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来,经过了改革开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碍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长期作用和影响,一些高校的管理还未能盲目推崇经验型、权威型应用教务管理人员培养的盲目局面,实践型和创新型教务管理人员的培养很难得到高度重视。即,以往的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的教务管理人员更多倾向于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主动学习能不不强。同时,与现代高效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目标背道而驰,更与“以生为本”的 教育理念相差甚远。
2.2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观念淡薄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意识和行动,决定着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目前,教育管理中更多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改革,而忽视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智能化,对学校管理的计算机化、信息化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管理观念陈旧。人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信息建设、管理和交换。停留与经验性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这是导致计算机在教学管理上滞后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少高校的管理只能部门认为教务管理只是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技术含量低,这就使教务人员整体素质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难以适应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以及信息化社会对教务管理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导致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更新不够。
2.3教务信息化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我国学校普遍存在着重教育、轻管理的现象。由于对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认为教学管理是事务性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做,因而忽略了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管理专业知识、计算机技能,只是凭传统的经验进行管理,就是论事的解决问题,整天陷入事务管理和处理繁琐具体事务中,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于师资队伍建设。也正因为教务管理队伍的素质不足,基础信息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系统设计有它内在的规则和要求,其数据库的关联性要求较紧密,因此在提供基础信息时必须准确。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的变动较快,各院系对基础信息的把握以及如何归类不甚了解,给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带来很大难度。
2.4高校自身缺乏校本教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
正因为目前高校教务信息化管理软件多源于校外的软件公司开发,而开发过程中,缺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的有效参与,因此教务管理信息化软件的适用性较差。各种类型的教学管理软件虽不少,但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学校的软件。如网上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教学内容的发布、作业、答疑、考试、讨论、做笔记等,而现有的软件工具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教师需要进行复杂的操作,才能了解软件的性能,教学管理软件实用性不强使许多教师兴致不高。
总之,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大大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但由于传统管理体制、观念等原因造成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等诸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原因与问题,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不断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莹等.浅谈如何推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王灿.地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及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7)
作者简介:郭志峰(1979-),男,吉林工商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务管理与计算机科学研究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