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uwang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类题材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追求民族解放的悲壮历史,内容取材真实广泛,人文精神丰富突出,洋溢着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主义。同其他优秀民族文化的课文一样,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母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革命类题材课文的时空跨度大,学生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理解背景知识,加上教师的苍白讲解,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革命类题材课文教学应如何引领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上融洽汇集,在接受思想熏陶、受到心灵震撼的同时,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习得语言的表达方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立体阅读,补充背景资料
  革命类题材课文所述故事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是一种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足量的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维度的立体性感知,提高阅读革命类课文的质量。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更多的与文本相关的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在课堂上深入学习文本。《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要想真正了解这首诗的内涵无疑是有难度的。鉴于此,课前我请孩子们搜集了“长征”相关资料,观看了电视剧《长征》,初步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缩短了“长征”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
  2.创设情境,介入媒体资源
  建构主义教学原理认为:学习是情境的。作为远离学生活动经验的革命类题材课文的教学,更需要我们提供这种情境。当文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或超乎学生想象时,我们应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地引入视频、音乐、图片等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教学《七律·长征》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我用课件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让学生了解了红军长征的整个行军的线路、方向以及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同样,在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为学生出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电影视频。轰隆的炮火声,浴血奋战的红军,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再来品读体会“暖”和“寒”用词的精妙,学生立刻便有了顿悟。
  3.拓展资料,传承英雄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范本”,但不是唯一的“例子”,作为精心挑选的文体材料,其本身具有典型性,是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基本载体。阅读革命英雄题材的文章,革命斗争的残酷性,是现在的学生无法真正体会的;革命英雄的舍生取义,也是学生们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缩小其中的距离,对一些历史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唯有了解历史,知晓过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英雄的行为,才能感同身受,在内心深处产生向善的力量,促进其价值观的重组和建立。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向学生推荐了《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等红军过草地的系列文章,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加深了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4.细读文本,挖掘内心体验
  在教学革命类题材课文时,教师必须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品味咀嚼语言的丰富内涵,挖掘真实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学习革命英雄题材文章,不能仅仅把它们当作故事来读,必须引领学生深入语言文字的深处,细细咀嚼品味语文背后的丰富内涵。教师只有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咀嚼课文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面对着死去的大黑骡子,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彭德怀,你会对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学生紧接着省略号,为彭德怀写一段真情告白。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相信学生会对彭德怀的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有更深刻的体会。
  5.提取经验,激发认知冲突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讲述的内容和儿童的生活体验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常常使学生难以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作为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前经验,与英雄们生活的时代特征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我先跟学生一起温习回顾了《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接着让学生们说一说对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中国领土的日本侵略者的印象。“阴险狡诈”“无恶不作”“蛮横无理”等词语自然而然地就被学生说了出来。是啊,面对着这样的日本侵略者,我们的红军为什么还要去救、去照顾日本人的子女呢?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本课中将要学习到的内容就形成了激烈的认知冲突。此时,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聂荣臻将军拯救、照顾日本孤女的原因,学习效果倍增。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与学生沟通前必须做好学情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沟通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找学生谈话,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毫无准备。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谈话前要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对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是谈话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否则,连学生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只能是事倍功半。等到什么时候学生出现问题主动找你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令人头疼的学生,成绩怎么也上不去。除了智力原因和机能缺陷(如阅读障碍)以外,不少和家庭背景、学生的性格有关——家长工作太忙无法关注孩子;孩子由于溺爱造成自由任性的性格等。日积月累,这些孩子就成为了“学困生”。  由于这些学生只是处于小学阶段,如果能从家校两方面结合教育,双管齐下,改正其不良习惯,他们是能够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的。  一、教师与家长要及时沟通、及时跟进,优化
“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些错误是前车之鉴,有些错误是信息反馈的载体,有些错误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金钥匙。然而,由于一线教师害怕“错误”,对“错误”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与“新课改倡导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相违背的态度与做法。    一、梳理错误现象,分析问题根源  1.漠视错误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专注于教案预设,按部就班。教师在上面讲着,学生只能被动地
福州市纪检、教育等部门倡议老师、学生及家长拒绝“谢师宴”,倡导“谢师雁”,以书信、手机短信等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来源:新华网)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活的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教师要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知识,追求本色语文,展现课堂精彩。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深入挖掘语文内涵,让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陶冶学生的语文性情,扬起心灵的风帆;促进小组学习
摘 要:学校文化对学校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学校的发展之源、奋飞之翼、活力之泉。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是需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寻求自身特点、符合教育规律、适应国家需要、长期打造方可实现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学校文化;学校;发展  学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综合了人、财、物等诸多因素的集聚,需要实现优化组合才能真正产生效应。其中,学校文化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将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绘本辅助小学品德教学,就是利用并开发绘本里蕴藏的“教育元素”,通过画面阅读、故事讲述、情景表演、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在品德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把绘本“形”“色”“声”“线”等“图画语言”有机地结合到品德教学相应的课文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有效运用。  1.绘本
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理想,讴歌理想——  罗曼·罗兰说:“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屠格涅夫说:“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巴金说:“理想并不能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是的,理想是美好的,它圣洁而崇高,能唤起人的遐想,引领人的行为,感召人的斗志,照亮人的前程。因为理想,生命才色彩斑斓,生机勃勃,没有理想的人生是灰色的、暗淡的、迷茫的。  理想源自于淡泊的心境。
摘 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那么在美术课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美术的学习,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表演的舞台。  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课堂  一、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兴趣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所以
摘 要:山因水的流动而更具灵秀之美,同样,课堂教学也因灵动而更具魅力。教学方式如果一成不变,势必会将教育带到凝滞的状态中,不能获得新的发展。小学美术教学同样如此,更新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更具魅力。  美术原本是充满活力,让学生无限向往的学科,然而当前的小学美术教育因为教学方式陈旧等多种问题,使本应充满活力的美术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学生对其兴味索然。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对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已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