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规范构造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个人信息权益可作为民事权益受到侵权责任的保护,无论其被理解为民事权利抑或民事利益,对其侵权责任构成并不产生影响.由于个人信息中的部分内容同时也属于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等具体人格权的保护对象,个人信息权益和具体人格权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重叠保护.其中对于私密信息的保护应优先适用《民法典》的规定,但为最大程度化解立法上的冲突,应降低信息主体对过错要件的证明标准,而对于肖像、姓名等个人信息的保护,则产生请求权竞合,信息主体可择一主张.个人信息侵害具备筛选受保护法益的功能,与损害有区分的必要.无论个人信息是否被非法利用,都可能产生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的既有人身或财产权益的损害与个人信息权益自身被侵害而产生的损害应当各自获得单独赔偿.
其他文献
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自"君民共主"转变为"君主立宪",其所持的"孔子制宪说"可为此转变提供解释.康有为的"孔子制宪说"源于其突破传统公羊学后形成的新的"孔子改制说",强调了孔子立制的根本性法规范地位.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在于其为实现"君民共主"主张,于1895年提出的"议郎制"改革设想受挫.面对挫折,康有为继续坚持其"议郎制"的立论基础——"孔子改制"思想,又复受近代宪法理念激发,最终融铸传统"宪法"思想和"孔子改制"思想形成"孔子制宪说",以强化孔子的政治权威地位,突出孔子立法对君主的规范作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后,如何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中国迈向共同富裕面临的又一项挑战.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检验了专业技术培训对中国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专业技术培训能够显著降低家庭相对贫困的概率,其作用机制在于,专业技术培训能够提高家庭成员参与就业的概率,提高家庭收入,从而帮助家庭脱贫.异质性分析表明,专业技术培训的减贫效应在规模较小、男性占比较高的家庭,以及村居规模较大,距离县城较近的样本中影响更大.
东塾学派是广东学者陈澧与其弟子所形成的一个学术流派,具有全国影响力.本文讨论其全国学术影响力产生的一个侧面.清史《儒林传》对陈澧的记载是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例证,情况较为复杂,学界了解不多.本文利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档案,揭示清史《儒林传》中《陈澧传》的最初面貌的形成以及后续改写情形,展示陈澧在官方正史中学术形象的建立过程.
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是一种政治哲学叙事,影响着现代政治理论和实践的走向,但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并未在政治哲学的维度上得到充分研究,人们总是过多地关注共同体概念的社会学的论断.共同体的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和历史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但是,“真正共同体”在马克思的思想当中是“此岸的”还是“彼岸的”,却没有明确的论述,因此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概念,就成为正确地诠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共同体概念意涵着货币共同体、资本共同体、虚幻共同体、异化共同体.无论是资
合作化虽是新中国渔业工作的既定方向,但具体政策却是在地方性试点中逐步调试形成的.在1953年中央大力推动合作化前,以广东潮汕地区为代表,若干沿海地区伴随渔区调研、渔业民主改革率先开展合作化工作.在援引土改经验遭遇困难后,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了从分益与供销入手改革的新思路.在"先活后改"方针下,互助合作逐渐从供销向生产领域拓展.在增产方针与合作化体制的共同作用下,深海渔业成为优先发展的作业方式,技术、信息交流与统一组织生产带来了渔业大丰收.合作化政策形成过程及推动生产发展的机理,构成了共和国初期海洋治理的宝贵经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精神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对一种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种对平等世界的价值诉求和渴望,其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被表述为"大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关联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篇章,推动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当璀璨的烟花点亮万里夜空,2021年的足音渐次走远,2022年已经以轻快的步伐来到身边.rn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回首这一年,意义非凡.”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些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乎着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
期刊
1907年的"丙午日知会谋反案"是1911年武昌首义之前发生在武汉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据美国驻华使馆所藏相关档案及其他中文档案和文献资料可知,清政府在此案中虽然采取了刑讯的手段,但指控的日知会谋反案均系实情,并非美方圣公会和美国政府所称缺乏证据.并且,日知会印刷的其中一本宣传反满革命的小册子书名并非既往中文文献或后来研究者所说的《德占辽东》或《俄占辽东》,而是《系占辽东》或《估占辽东》,内容应为讲述明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出兵进占辽东的历史.对于中美基督教人士同情和支持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固然应予肯定,但对美国
《乐全诗集》提供了打开瞿佑晚年思想的一扇窗口.结合特定文献可知,瞿佑既身为英国公张辅"幕僚之长者",则参与了张辅重大事件的谋划.特别在平定汉王之乱中,瞿佑当有所建树,宣德三年"太师仍以家舰送至南京"便是对瞿佑留居英国公张辅"西府"三年工作的认可与回报;通过分析《乐全诗集》对卫武公的推崇,可知瞿佑自谪放到留居英国公"西府"期间的思想活动:在谪居保安期间,瞿佑积极参与边塞事务,以诗文羽翼政教;留居英国公"西府"后,"有志于武公之学"便成为张辅与瞿佑的日常人生功课,即以卫武公为道德楷模,将个人融入家国,知所进退
齐美尔的思想实际上直接联系到他对“社会学”的根本观念界定.一方面,对人和社会的理解必须经由经验认识来实现;另一方面,这种经验认识并不意味着对人的最终目的 的放弃.因此,他的理论从具体的社会学分析上升到一种关于生命历程的哲学,并返回来设置了社会学内容:个体生命与抽象生命之间的关系就如社会行动与社会形式之间的关系一样.但对这个复杂路径的分析只有通过齐美尔关于艺术对象的哲学化的社会学分析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