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诸事,且随它去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h8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什么人,只要过小人物的生活,就会超脱。
  小人物的标准是什么呢?不仅要蛰伏得低,还要在乎得少。
  其中,情绪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比如愤怒。大人物是不能愤怒的,一愤怒就没法超脱了。小人物也有愤怒,但愤怒完了觉得没用,也就不愤怒了。
  你看,最好的超脱,其实就是让自己安静得更快。
  这样,便少纠缠,少撕扯,少挣扎。否则,它就会损耗气质、破坏格局、影响情怀,最终让自己变成一个丑陋的人。
  真正的超脱,不是超凡脱俗、幻入仙境,那样太遥远;也不是清丽出尘、格格不入,那样太高蹈。它很具体也很细微,有时候,就是尽可能地比别人少丑陋那么一点点。
  大人物很难超脱,因为他们需要放下的太多。但一旦想着超脱,他们比小人物更彻底,因为经历得更深刻,所以更决绝。
  特别羡慕那些逍遥的人,只是因为,自己活得太过焦虑。
  某天是高考志愿填报截止日。中午,有个家长领着孩子来找我,问志愿怎么填。我惊得瞠目结舌,问他们前几天干什么去了。家长说,查出分之后,孩子考得不错,就带着他去亲戚家玩了两天。
  我既哭笑不得,又暗暗佩服。我说你就不怕仅剩下的半天停电断网报不成志愿吗?家长说,没事没事,运气不会这么坏。
  瞧,就是这么潇洒。
  从事理上讲,每一件事,都该精心筹划、未雨绸缪;但从情感上,又多希望不活得如此焦头烂额,如此惶惶不可终日。
  焦虑与不焦虑的人的区别就在这里。你千头万绪还在这里“嘈嘈切切错杂弹”呢,人家早已简衣轻裳“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你说,你过的是什么日子?
  无知者无畏。无知虽不可取,但有知者有畏,其实更害人——这个世界,被事情整垮的人不多,被自己吓死的人不少。
  人的焦虑有两种:担心要有事发生,担心的事要发生。如果后者是没事找事型,那么前者纯粹就是没事找抽型。是的,如果你总是怕天塌下来,那上帝也救不了你。
  人有一点忧虑是对的,证明你的生命中天然有一份责任感。但该去想的不该去想的一股脑儿去想,就不对了。该来的让它来,因为你挡不住;不该来的不必去纠缠,因为预支痛苦,只会让生命变得沉重。
  对自己好一点,就是心中的事少一点,然后少焦虑一点。人间诸事,且随它去。
  不要说已经看清了谁,因为,有时候我们连自己都没有认识完整。
  这么说的科学性在于,它承认人的复杂性。恰恰是人的复杂性,让所有的科学性变得苍白。
  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只会呈现在他人的视线和记忆里,真实并不意味着完整。当然了,零碎的真实拼凑起来,也许会导致另一种偏颇,而情绪化的偏颇,就是认知的偏激。
  因此,于愤怒或厌恶中评价一个人是不合适的。这个世界,不能超越利益、纠葛和欲望的判断,大多不靠谱。
  生命有时候也会把过于浓烈的一面拿出来,然后激情消退,再回归平淡。比如爱情。爱情中的人绝对是另外一个人,真挚,温暖,无穷无尽地热烈,敢死敢生。爱情过后,你发现他变了,变得让你不敢相信了。其实,是对方回到了生活的原本面目。也因此,不要把爱情中的那个人等同于婚姻中的那个人,因为根本等同不了。如果此前你被仙女般呵护着,此后,你必须降落地面,做好过织女生活的准备。
  迷恋于浓烈的人,必然伤于浓烈。
  庄周梦蝶,不知何者为周,何者为蝶。西毒欧阳锋走火入魔之后,不断地问“我是谁,我是谁”。的确,“我是谁”是哲学的终极追问。无论相处多长时间的彼此,有时還看不透对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作者单位:河北省蠡县中学)
其他文献
感谢《教师博览》给我一次说说心里话的机会。  40年前的1981年,我受到陶行知的影响,立志从事教育,并在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激励下,写下一首自勉的打油诗:八一秋风撩醒思,志立教育造新世。抛却身边半根草,人类优教度此时。  转眼间,我在教育路上已经走了40年,中途遇到过很多诱惑:从政、发财、拿奖、出名……庆幸的是,自己经历那么多,却基本没有被各种诱惑耽误,还是按照当初确定的“以教
期刊
离开学校已经三十年,现在回想那些教过我的老师——身材或高或矮,依稀记得;面容或冷或暖,感觉全写在心里。  最早的时候是幼儿园。说是幼儿园,不算准确,其实就是村大队为了照顾一位从上海来的女知青,召集了几个村平时没爷爷奶奶照顾的“野孩子”。幼儿园在卢家村辟了一间房,每逢父母出工,“野孩子们”便搬着短凳子坐在一起。“看管”我们的上海女知青便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  现在想来,记不得她教过我什么。
期刊
我有一个习惯,总爱收藏一些信札,甚至便条、火车票、旅行中的一张门票,以及早年上课用过的笔记本。一些信件,连同信封都不曾遗弃。一日,清理图书和书信,发现几十年前的一封旧信,它竟没有因为这些年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迁徙而丢失,替我保存着过去的时间和人事,似乎停驻在那发黄的边角残损的信纸和模糊的字迹之间。  那个写信人的字迹蜷曲,使用的是后湖农场油脂公司的信纸。我在那些字迹间想了好久,才想起写信的是过去的
期刊
说到小Q,我有一肚子的话。  我真切地记得他刚来到我们班时的样子:小小的个子、漠然的表情,对班里其他孩子热情洋溢的欢迎无动于衷,对我和小薛老师的关切问候视而不见;课堂上随意地大叫、任意地奔跑;曾经碰倒所有小朋友的杯子,撕烂了教室里绿萝的叶子,自己的课桌也被他折腾得“伤痕累累”。孩子们对小Q的意见极大,常常跑到我面前告他的状。我使出浑身解数,软硬兼施地劝说小Q,却似乎不起一丝一毫的作用。有一次,我好
期刊
我们爱童话有多深?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大多数人是读着童话书、听着童话故事长大的。童话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住进了我们的心房。我们的人生之书里,早就登记了“童话”两个字。然而,童话究竟对我们影响有多深?很难说。可以肯定的是,儿童最为骄傲的,就是童话般的思维、童话般的表达。  童话故事很高级吗?如果胆敢和今天的“作文”相比,它当然显得逊色许多。童话故事中,总有着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例如:故事中
期刊
近年来,各学校对校园环境的投入不断加大。“人靠衣装马靠鞍”,经过精心打扮的学校,总是让人感到温馨舒适、心旷神怡。并且,学校将办学理念等相关内容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不但美化校园,也使得学校理念深入人心。但是,笔者发现,不少学校的环境建设虽然看上去很完美,但也存在一定偏差。  一是成人视角占得太多。走进校园,楼道走廊、亭台楼阁,环境优雅、格调清新,仿佛置身一座公园。但冷静思考,在一些涉及文字图片等内容
期刊
日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下发了一份《关于治理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有偿家教是指在职教师在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时间以外的,以学生为对象,以学科教学、辅导培训为内容(含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以获取或变相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意见》具体列举了各种形式的有偿家教行为,为相关部门认定或视同为有偿家教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依据,也为提示、警醒广大在职中小学
期刊
每一次做新教师培训,看着一张张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的笑脸,想着有这么一批生力军加入教师队伍,教育的未来有了新的延续和希望,我心中就会充满喜悦,同时也真心期待和祝愿他们未来的教育生活顺利、美好、幸福。培训结束,不时会有新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诉说自己工作中的困惑,这里就近几年知道的问题与大家做一些交流。  对于还不知如何适应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新教师,最好的老师不是我这样隔着天远地远的所谓“专家”,最好的老师
期刊
最近,我应邀去一所中学做评委,听了一场以“畅想2035,我为祖国做什么”为主题的学生演讲。现在的孩子能说会道,演讲激情澎湃,情真意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五彩缤纷:有想做公职人员勤政为民的,有想做辛勤园丁为国育才的,有想做作家妙笔生花写尽人间万象的……更多的是想做白衣天使治病救人,这大概是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吧。  孩子们依次演讲完,我猛然发现,除一个愿意像袁隆平爷爷那样种粮食争高
期刊
在校园中,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组成的一级网络是整个心理健康监护网络的根基,也是化解学生心理危机的主阵地。在这道“基础防线”中,学科教师不仅要关注“教书”,更要关注“育人”“育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在这场校园心理健康保卫战中,许多学科教师对校园心理危机的紧迫性认识不够,处理学生心理危机方法不足,甚至认为学生心理问题只是班主任或者德育处的事,这导致了校园心理健康監护网络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