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变形记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小Q,我有一肚子的话。
  我真切地记得他刚来到我们班时的样子:小小的个子、漠然的表情,对班里其他孩子热情洋溢的欢迎无动于衷,对我和小薛老师的关切问候视而不见;课堂上随意地大叫、任意地奔跑;曾经碰倒所有小朋友的杯子,撕烂了教室里绿萝的叶子,自己的课桌也被他折腾得“伤痕累累”。孩子们对小Q的意见极大,常常跑到我面前告他的状。我使出浑身解数,软硬兼施地劝说小Q,却似乎不起一丝一毫的作用。有一次,我好心地和他聊聊天,他竟然对着我的脸吹气,然后看着我一脸的不高兴,幸灾乐祸地笑。这个小Q,真是让我一度非常焦虑,甚至对他有些排斥,不想再理他。可是,他高兴的时候,会贴上来找我问这问那。看着他一脸的天真和好奇,我的怨气和委屈又会消失得无踪无影。这个小子,真是让我又爱又恨,无可奈何。
  真不知道他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是因为那次的数学挑战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一天中午,小Q在地毯上打滚,嘴里发出怪叫声,吵得小朋友们睡不着觉。我索性把他领到身边,和他躺在沙发上聊天。早就听闻他是个“数学奇才”,我想:不妨和他做个数学题游戏。我问:“83加69等于多少?”只见他转转脑袋,反复思量。他说一个答案,不对;再说一个,又不对;还说一个,仍然不对。他干脆一骨碌爬起来,跑到桌子旁,在本子上划拉。过了好一会儿,他跑回来,给我看一个蹩脚的竖式——他竟然算出了152!我在他的本子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星星,悄悄地对他说:“你真棒!以后你要是不调皮,我还有好多题目等着你呢。”他开心地笑了。
  是因为那次万圣节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为了多了解小Q,我午餐时把他安排到自己身边。一个周五的午餐时间,我不经意间听到小Q说:“周末我要去过万圣节。”看他那兴奋劲儿,我眼前一亮:不妨让他来做个课程。于是我说:“小Q,回家和妈妈一起准备下,周一回来我给你们安排一节课,让你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万圣节,好不好?”他开心极了。周一那天,小Q和他妈妈如约而至,带来了万圣节的糖果、衣服和一个大南瓜。很遗憾我有任务在外开会,小薛老师参与了全程。小Q穿着万圣节的衣服,为同学们送糖果,他和妈妈还现场雕刻了南瓜灯。全班小朋友非常开心。
  是因为那次的绘本课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因为小Q的特殊,我和他的妈妈交流过很多次。随着“全课程”教育实验的全面推进,我对绘本教育意义的认识也日渐深入。每每班级中的小朋友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总是摒弃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开始用一个个饱含深意的绘本故事去唤醒孩子的心灵。比如,有的孩子爱欺负别人,我给孩子们讲《我是霸王龙》的故事;当孩子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总是相互指责时,我给他们讲《快乐的森林舞会》的故事;当孩子们吃饭总是挑食时,我给他们讲《肚子里有个火车站》的故事;当孩子们学习缺乏耐心,我带来了《没耐心的小蓝鹭》……
  在一次谈话中,我了解到小Q妈妈也很重视孩子的阅读,并认识绘本馆的朋友,那位朋友对绘本读物相当有研究。我为此动了一番脑筋:可否借助家长的力量,吸纳优质的资源,共同打造班级文化呢?在和小Q妈妈交流后,我们敲定下周四的二、三节课上一堂绘本大课。当天,她带来了绘本馆的两位朋友——小李老师和小魏老师,他们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我们要去捉狗熊》。小李老师对孩子的理解让我很欣赏,他放手让孩子们自由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长带领本组的10名同学把绘本的故事画下来,并且表演出来。这是我们班第一次组织这样的团队合作活动。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从开始的混乱无序到互相协商,再到最终完美展示,表现竟然超出我们的想象。有的孩子已经展现出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不急不躁,安排有序。他们自发地改进、协同,一个组比一个组表现得好。最后一个组的展示,故事情节完整、圆满,令人惊艳。这也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放手给孩子机会,信任孩子,他们一定能行。小Q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不错,他所创作的画面的内容异常丰富,而且他是班里唯一一个能画出暴风雪场景的孩子,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越來越好!
  是因为那些趣味数学课程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全课程”教育实验,让我从学科本位开始走向学科育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让课堂环环相扣。然而,我们的“全课程”教育不只是培养精深的专家型人才,更注重给孩子完整而丰富的精神和情感体验,给予他们充分感知素材的机会,让孩子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从而帮助孩子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所以,我开始在数学课程内容上进行探索,独辟蹊径。
  我设计了“扑克牌”课程,让孩子回家后和家长用扑克牌玩“10的分合”游戏。家长和孩子出的牌,牌面数字相加要等于10。如家长出1,孩子要在3秒钟内出9。让孩子在兴趣中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我设计了“火柴棒”课程,通过摆一摆、玩一玩、试一试等多种活动,开发孩子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把实践活动带回家。玩法是孩子通过移动或去除火柴棒的根数,使得算式成立。家长们纷纷把孩子创作出的算式照片传到微信群里,一个个小创想家应运而生。我还设计了“数学写绘”课程。把绘本引入课堂,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如何寻找规律,并让孩子在周末创编蕴含规律的童话故事,画下来,由家长负责记录。一天早晨,小Q一进教室就埋首在桌子上画着什么,一会儿他跑过来对我说:“孙老师,你会做吗?”原来,他编了一道火柴棒的题目考我,一连就是三道。我真开心,并用相机记录下这美丽的一刻。
  是因为那两张证书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为了鼓励孩子,我努力给他们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闪光。临近期末,我和小薛老师为每个孩子颁奖,有思维之星、最美声音之星、创想之星、热爱教室之星……当孩子领到证书的那一刻,信心从他们心底升腾——不为别的,就为自己成为教室的主人、为给大家做出贡献而骄傲。而这一次,有个特别的孩子小Q,他是唯一得到了两张证书的孩子:一张是给他的,因为他的创意和进步;一张是给他妈妈的,因为她的绘本课程给课堂带来了丰盈。
  是因为那次表扬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有天下午放学,这个小Q,又迟迟不走。唉,他总是这样拖拖拉拉。我走到教室门口正要去喊他时,忽然惊住了:这个曾经对班里孩子们热情洋溢的欢迎无动于衷、对我和小薛老师的关切问候视而不见的小Q,竟然正在把一张张孩子们没来得及整理好的凳子反扣在桌子上——这是我们班为了方便家政阿姨打扫卫生的习惯。我真想去抱抱他——这个我曾经又爱又恨的孩子。第二天早上,我动情地说起这件事,教室里响起孩子们自发的掌声。我欣慰,我们小星星班,真的开始星光灿烂了。到学期末,小Q生日那天,孩子们纷纷给他送上生日祝福。而他,默默地拿起扫帚,打扫教室的卫生。这个画面,我一直深深记得。
  是什么让小Q有了这么大的转变?我一直在找寻答案。我想,应该是“全课程”教育实验,让我在无缝隙的陪伴中获得了可以全方位地观察孩子、引导孩子的机会。我们听懂了孩子的一百种语言,所以,孩子终于打开了自己,走向了美好。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插图:罗家平)
其他文献
曾有统计显示,以色列年人均读书64本,中国年人均读书不到5本。且不论该数据是否准确,单说以色列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多的国家,却绝非虚言。  2019年5月,我有幸踏上以色列国际访学之旅。在地中海邊的雅法古镇,我们路过一个山地公园时,看见一位年轻小伙子坐在路旁专注地读书。一小时后返回,他仍坐在那儿安静地阅读,已完全沉浸在书中,连来来往往的路人也不抬头看一眼。此后十余天里,在以色列的街头、车站、商场、酒
期刊
你是从海边来的老师吗?大海离这里有多远?”  “大海很大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  2018年10月,我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支教。那稚气的声声追问,那围在身畔仰视我时闪烁的眼睛,常常一次次唤起我沉睡的记忆。我想,只有文字才能留住那份清脆澄亮,也唯有文字才能重新描摹记忆深处的那一段心动时光。  一段缘起   “姐姐,其实原本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些厌倦了,但是去青海支教一年后,
期刊
周末,端坐于书房,随手又翻起了肖川老师的《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随着书页的折返,我读到了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读到了积小成以成大成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读到了现代教育的功利性和公益性……我深深佩服于肖老师的专业、专注和专长,也深深折服于肖老师的独特感受、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  读之,思之,悟之,我越来越感觉到,想要有“诗意”的教师生活,首先要有“诗意”的教学生涯。那么如何来进行“
期刊
“内卷”一词近几年颇为流行,它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概念。随着流行文化的演绎,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内卷”一般指过度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但实际上并没有为社会增加什么,却导致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比如现在的教育,因为升学的存在,导致内部的激烈竞争就是一种“内卷”。录取名额有限,家长又都希望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于是各个学校想方设法精研试题,减少休息,加班加点,反复训练,形成恶性
期刊
1985年9月,我刚参加工作就赶上了第一个教师节,但那时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在远离集镇的乡村初中,月色之下,我经学校后门到水渠去提水,听到对面窑厂工人的收音机里传来的“两伊(伊朗与伊拉克)战争”新闻,思考着一个宏大而遥远的问题——战争与和平。36年后,我没能圆自己的作家梦,却孜孜矻矻地走在教育之路上。  读书  像我这样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背景和精神发育大致是这样的:上学时没有课本,
期刊
前几天,我带着师训处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调研,在与校长和老师谈话时,他们认为学校当前的教育现状,仍旧是以教学质量(分数)来评价教师、学生,而党和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根本目标,短期内还很难达成。  而我认为不能将教学质量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割裂开来,教学质量是育人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并不是非你即我的矛盾关系。从某种角度上说,没有教
期刊
一、一场“意外”的师生缘  2019年初,休完产假归来的我再次接手原任教班级,此时学生已经进入八年级下学期的学习了。第一天上课,在学生的一片欢呼声中,我走进了教室,人群里,我一眼便发现了坐在讲台边VIP专座上的他。对于我的到来,他置若罔闻,埋着头继续干着什么。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个孩子的与众不同,却一直想不起他是谁。询问学生,他们告诉我他叫李小可,是上一届留级下来的插班生。听到这个名字,我立马想起了一
期刊
感谢《教师博览》给我一次说说心里话的机会。  40年前的1981年,我受到陶行知的影响,立志从事教育,并在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激励下,写下一首自勉的打油诗:八一秋风撩醒思,志立教育造新世。抛却身边半根草,人类优教度此时。  转眼间,我在教育路上已经走了40年,中途遇到过很多诱惑:从政、发财、拿奖、出名……庆幸的是,自己经历那么多,却基本没有被各种诱惑耽误,还是按照当初确定的“以教
期刊
离开学校已经三十年,现在回想那些教过我的老师——身材或高或矮,依稀记得;面容或冷或暖,感觉全写在心里。  最早的时候是幼儿园。说是幼儿园,不算准确,其实就是村大队为了照顾一位从上海来的女知青,召集了几个村平时没爷爷奶奶照顾的“野孩子”。幼儿园在卢家村辟了一间房,每逢父母出工,“野孩子们”便搬着短凳子坐在一起。“看管”我们的上海女知青便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  现在想来,记不得她教过我什么。
期刊
我有一个习惯,总爱收藏一些信札,甚至便条、火车票、旅行中的一张门票,以及早年上课用过的笔记本。一些信件,连同信封都不曾遗弃。一日,清理图书和书信,发现几十年前的一封旧信,它竟没有因为这些年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迁徙而丢失,替我保存着过去的时间和人事,似乎停驻在那发黄的边角残损的信纸和模糊的字迹之间。  那个写信人的字迹蜷曲,使用的是后湖农场油脂公司的信纸。我在那些字迹间想了好久,才想起写信的是过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