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教师“有偿家教”必须“下猛药”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i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下发了一份《关于治理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有偿家教是指在职教师在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时间以外的,以学生为对象,以学科教学、辅导培训为内容(含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以获取或变相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意见》具体列举了各种形式的有偿家教行为,为相关部门认定或视同为有偿家教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依据,也为提示、警醒广大在职中小学教师远离有偿家教,清晰、醒目地画出了不能触碰的红线和不容挑战的底线。
  《意见》出台后,引发了众多网友热议。绝大多数网友看法比较一致,表示理解、赞成和支持。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将其中的一些情形列入有偿家教范畴,有些不近人情,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如“帮助亲戚朋友子女开展无偿补习辅导,但未向学校和区教育局报备无偿补课对象和人数的”,或“报备人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或“组织学生开展线上补习辅导,并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或获取利益的”,或“依托网上课程培训从事经营活动获取利益的”,均“视同有偿家教行为处置”。
  乍一听,少数网友的意见似乎合乎情理。然而,只要对部分家长进行调查了解,或者到一些居民小区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就不难发现:虽然国家、省、市、县(区)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不少“意见”或“规定”,让一些曾经进行有偿家教的教师猛然醒悟、就此“收手”,使得有偿家教之风得到了明显遏制;但是毋庸讳言,以“帮助亲戚朋友子女开展无偿补习辅导”等各种借口、理由为幌子,继续心存侥幸、我行我素地搞有偿家教的现象,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极少数教师笃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采取了比较隐蔽的有偿家教方式方法。
  事实证明,这些极少数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的行为,已经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疾”或“牛皮癣”。极个别搞有偿家教的教师,因为消息不够“灵通”,或者因为其他什么原因,在有关部门查处有偿家教“行动”期间,偏巧“撞在枪口上”,只能自认倒霉,甘愿受罚。而有些搞有偿家教的教师比较“神气”,能够觉察出有关部门什么时候会有查处有偿家教的“行动”,便有所收敛,“关门停业”几天,待“风声”过后,继续“重操旧业”。这些教师“常在河边走,总是不湿鞋”,久而久之,胆子越来越大,心越来越野。
  对这些搞有偿家教的教师,少数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护犊子”心理,或者考虑到一旦查处,部门的“面子工程”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就不愿意雷厉风行、动真碰硬地“拿实招”“出重拳”“下猛药”。事实证明,在查处教师搞有偿家教的问题上,如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总是碍于情面、患得患失、束手束脚,“前怕狼后怕虎”,或者“雷声大雨点小”,有偿家教现象就容易出现反弹的趋势,这股歪风也极有可能“卷土重来”,甚至是变本加厉,愈发难以收拾。
  众所周知,治疗疾病需要对症下药,治愈沉疴顽疾必须下猛药。即使下猛药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也不能有所犹豫、有所顾忌;不然,顽疾将愈发严重,对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等,无不构成巨大的威胁。事情不同,事理相通。要从根本上治理“有偿家教”这一顽疾,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非得狠下决心、下足功夫、拿出实招,甚至不惜非“下猛药”“动刀子”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在职教师都自觉地不愿、不能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从而心无旁骛、聚精凝神地投身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有人认为,对教师“有偿家教”问题“下猛药”“出重拳”,可能会“误伤群众”“殃及无辜”。实质上,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也是不必要的。以解决“帮助亲戚朋友子女开展无偿补习辅导”問题为例,如果不能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严肃认真地坚决查处,无异于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就等于让某些一心想搞有偿家教的教师有了可乘之机,认为自己所进行的家教行为合情、合理、合规,甚至可以明目张胆、有恃无恐。
  在查处有偿家教时,有两大难处。
  一是难以认定参加家教的对象。一旦默许了可以“帮助亲戚朋友子女开展无偿补习辅导”,就可能出现“亲戚朋友子女”组队、组团“敞门入场”的现象,因为有些“神通广大”的教师“亲戚朋友”多,所以“亲戚朋友子女”也就多。至于哪些人是亲戚朋友,哪些学生是亲戚朋友子女,只有从事有偿家教的教师心知肚明。至于他人,尤其是有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员,也就只能是“两眼一抹黑”了。既然难以认定,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何必没事找事、自讨没趣、自寻烦恼而又得罪搞有偿家教的教师呢?这样一来,认定参加家教的对象,自然成了随风飘散的云雾,能够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
  二是难以认定从事家教的性质。进行有偿家教的教师,在相关“意见”或“规定”等频频下发、偶尔有极个别教师“撞在枪口上”的情况下,谁也不会主动说出自己的家教行为是有偿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有哪个教师甘愿冒着有偿家教的风险无偿补课。问题是,从事有偿家教的教师明明收取了家长的钱财物或有价证券,却偏偏说没有收取,你能拿他怎么办?有的教师还可能会 “棋高一招”,确实没有收受家长任何的钱财或有价证券;但是,他们心中明镜似的,“拎得清”哪些家长可以为其输送更大的利益,如给予教师本人或其家属、子女职务提拔、职称晋升的机会,或让其获得一定级别的荣誉称号,而这等实惠与利益是一般教师再怎么努力工作也不容易获取的。显然,这样的家教就是板上钉钉的有偿家教!可是,谁敢、谁愿、谁能认定这就是有偿家教呢?
  治理教师从事有偿家教顽疾,事关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身心发展、学校品牌打造、教育生态形成、社会风气净化等,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含糊,不得马虎,不该犹豫。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谁都无法独善其身、不能掉以轻心的当下,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基层学校管理者,一定要一以贯之地加强对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监管与督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毫不留情,绝不手软。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充分、深刻地认识到有偿家教的危害性与严重性,自觉地消除内心的侥幸和杂念,态度坚决地向有偿家教说“不”,行为果敢地将有偿家教“拒之门外”。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插图:廖 溪)
其他文献
“内卷”一词近几年颇为流行,它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概念。随着流行文化的演绎,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内卷”一般指过度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但实际上并没有为社会增加什么,却导致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比如现在的教育,因为升学的存在,导致内部的激烈竞争就是一种“内卷”。录取名额有限,家长又都希望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于是各个学校想方设法精研试题,减少休息,加班加点,反复训练,形成恶性
期刊
1985年9月,我刚参加工作就赶上了第一个教师节,但那时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在远离集镇的乡村初中,月色之下,我经学校后门到水渠去提水,听到对面窑厂工人的收音机里传来的“两伊(伊朗与伊拉克)战争”新闻,思考着一个宏大而遥远的问题——战争与和平。36年后,我没能圆自己的作家梦,却孜孜矻矻地走在教育之路上。  读书  像我这样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背景和精神发育大致是这样的:上学时没有课本,
期刊
前几天,我带着师训处到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调研,在与校长和老师谈话时,他们认为学校当前的教育现状,仍旧是以教学质量(分数)来评价教师、学生,而党和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根本目标,短期内还很难达成。  而我认为不能将教学质量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割裂开来,教学质量是育人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并不是非你即我的矛盾关系。从某种角度上说,没有教
期刊
一、一场“意外”的师生缘  2019年初,休完产假归来的我再次接手原任教班级,此时学生已经进入八年级下学期的学习了。第一天上课,在学生的一片欢呼声中,我走进了教室,人群里,我一眼便发现了坐在讲台边VIP专座上的他。对于我的到来,他置若罔闻,埋着头继续干着什么。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个孩子的与众不同,却一直想不起他是谁。询问学生,他们告诉我他叫李小可,是上一届留级下来的插班生。听到这个名字,我立马想起了一
期刊
感谢《教师博览》给我一次说说心里话的机会。  40年前的1981年,我受到陶行知的影响,立志从事教育,并在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激励下,写下一首自勉的打油诗:八一秋风撩醒思,志立教育造新世。抛却身边半根草,人类优教度此时。  转眼间,我在教育路上已经走了40年,中途遇到过很多诱惑:从政、发财、拿奖、出名……庆幸的是,自己经历那么多,却基本没有被各种诱惑耽误,还是按照当初确定的“以教
期刊
离开学校已经三十年,现在回想那些教过我的老师——身材或高或矮,依稀记得;面容或冷或暖,感觉全写在心里。  最早的时候是幼儿园。说是幼儿园,不算准确,其实就是村大队为了照顾一位从上海来的女知青,召集了几个村平时没爷爷奶奶照顾的“野孩子”。幼儿园在卢家村辟了一间房,每逢父母出工,“野孩子们”便搬着短凳子坐在一起。“看管”我们的上海女知青便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  现在想来,记不得她教过我什么。
期刊
我有一个习惯,总爱收藏一些信札,甚至便条、火车票、旅行中的一张门票,以及早年上课用过的笔记本。一些信件,连同信封都不曾遗弃。一日,清理图书和书信,发现几十年前的一封旧信,它竟没有因为这些年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迁徙而丢失,替我保存着过去的时间和人事,似乎停驻在那发黄的边角残损的信纸和模糊的字迹之间。  那个写信人的字迹蜷曲,使用的是后湖农场油脂公司的信纸。我在那些字迹间想了好久,才想起写信的是过去的
期刊
说到小Q,我有一肚子的话。  我真切地记得他刚来到我们班时的样子:小小的个子、漠然的表情,对班里其他孩子热情洋溢的欢迎无动于衷,对我和小薛老师的关切问候视而不见;课堂上随意地大叫、任意地奔跑;曾经碰倒所有小朋友的杯子,撕烂了教室里绿萝的叶子,自己的课桌也被他折腾得“伤痕累累”。孩子们对小Q的意见极大,常常跑到我面前告他的状。我使出浑身解数,软硬兼施地劝说小Q,却似乎不起一丝一毫的作用。有一次,我好
期刊
我们爱童话有多深?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大多数人是读着童话书、听着童话故事长大的。童话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住进了我们的心房。我们的人生之书里,早就登记了“童话”两个字。然而,童话究竟对我们影响有多深?很难说。可以肯定的是,儿童最为骄傲的,就是童话般的思维、童话般的表达。  童话故事很高级吗?如果胆敢和今天的“作文”相比,它当然显得逊色许多。童话故事中,总有着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例如:故事中
期刊
近年来,各学校对校园环境的投入不断加大。“人靠衣装马靠鞍”,经过精心打扮的学校,总是让人感到温馨舒适、心旷神怡。并且,学校将办学理念等相关内容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不但美化校园,也使得学校理念深入人心。但是,笔者发现,不少学校的环境建设虽然看上去很完美,但也存在一定偏差。  一是成人视角占得太多。走进校园,楼道走廊、亭台楼阁,环境优雅、格调清新,仿佛置身一座公园。但冷静思考,在一些涉及文字图片等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