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应以探究为核心。”然而当前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中照本宣科,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以至于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自主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呢?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就必须对过去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创新。笔者通过实践认为:
一、教师教学要有新观念
教师唯有在教学观念上创新,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应立足于一个“导”字,即教师要充分理解、尊重、鼓励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自身的教学机智去捕捉每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智慧的机会。而对于学生则要体现一个“动”字,即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体性,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开放拓展,方法上灵活多样,而且手段上要体现新技术的优势。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新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能使探究学习变得顺理成章。
二、教师教学要有新策略
1、教师的示范策略。这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一个前提,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创新,自己首先要是一个创新者。因此,科学课教师必须具备一种怀疑精神,善于去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从创新的角度去思考,就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教师的一点变革,会引起课堂上更大范围的变革,就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能不能创新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为他们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2、减少约束的策略。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统一约束和整齐划一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应把学生解放出来。不要对学生约束太多,特别是不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和限制。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对学生进行启发,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牢牢控制。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快就会以诱导性、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已经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框子中。引导学生向标准化的答案迈进。这确实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空间就很小,创新、探究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把学生真正解放出来。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可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鼓励质疑的策略。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学生有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或不得要领的,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是创新思维的萌芽。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来,教师应有正确应对发问的策略和方法。因为不同的应对水平与不同的回答方式,对学生的帮助和影响是不一样的。(1)面对问题,承认自己无知。这种回答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确实不知道的情况下,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回答虽然没有直接的中介价值,但它可以给学生一种自信心,从另一方面讲,也起到了鼓励的作用。但这种情况,教师要尽量避免发生,如果学生每次提出的问题教师都不知道,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2)面对提出的问题,鼓励发问者寻找资料。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了解得不够确切时,可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培养了探究的能力。(3)面对提出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十分明确时,可以给出几种答案供他们选择。(4)面对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教师提供几种可能的答案,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性的探讨,对问题答案进行评估。
另外,在特定的情况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那些与教科书、教师设定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评价。在不明确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延迟判断,对学生加以鼓励,而不是马上给予否定,否则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师不经意间就可能受到伤害。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回归生活的策略。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科学有关。因此,科学课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素材。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科学课要以探究学习为核心,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而且方法要加以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科学才会轻松。
一、教师教学要有新观念
教师唯有在教学观念上创新,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应立足于一个“导”字,即教师要充分理解、尊重、鼓励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自身的教学机智去捕捉每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智慧的机会。而对于学生则要体现一个“动”字,即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体性,围绕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开放拓展,方法上灵活多样,而且手段上要体现新技术的优势。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新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能使探究学习变得顺理成章。
二、教师教学要有新策略
1、教师的示范策略。这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一个前提,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创新,自己首先要是一个创新者。因此,科学课教师必须具备一种怀疑精神,善于去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从创新的角度去思考,就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教师的一点变革,会引起课堂上更大范围的变革,就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能不能创新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为他们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2、减少约束的策略。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统一约束和整齐划一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应把学生解放出来。不要对学生约束太多,特别是不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和限制。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对学生进行启发,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牢牢控制。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快就会以诱导性、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已经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框子中。引导学生向标准化的答案迈进。这确实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空间就很小,创新、探究学习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把学生真正解放出来。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可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鼓励质疑的策略。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学生有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或不得要领的,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是创新思维的萌芽。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来,教师应有正确应对发问的策略和方法。因为不同的应对水平与不同的回答方式,对学生的帮助和影响是不一样的。(1)面对问题,承认自己无知。这种回答就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确实不知道的情况下,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回答虽然没有直接的中介价值,但它可以给学生一种自信心,从另一方面讲,也起到了鼓励的作用。但这种情况,教师要尽量避免发生,如果学生每次提出的问题教师都不知道,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2)面对提出的问题,鼓励发问者寻找资料。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了解得不够确切时,可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培养了探究的能力。(3)面对提出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十分明确时,可以给出几种答案供他们选择。(4)面对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教师提供几种可能的答案,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性的探讨,对问题答案进行评估。
另外,在特定的情况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那些与教科书、教师设定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评价。在不明确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延迟判断,对学生加以鼓励,而不是马上给予否定,否则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师不经意间就可能受到伤害。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回归生活的策略。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科学有关。因此,科学课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素材。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科学课要以探究学习为核心,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而且方法要加以创新,这样学生学习科学才会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