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效复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解决问题、实践操作来体现的。学生要以自觉地发挥数学能力为指导思想,去指导解决问题、推进解法,才能使解决问题快速、简捷、优美、创新。
  一、突出重点,注重联系
  1.立足基础,活学活用
  复习课的知识都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因此,一是要避开繁难计算和重视基础性的、思维逆向性的学习和练习;二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三是突出猜想、判断能力和知识内容的复习、练习,旨在检查学生的发现能力,以培养学生学习更高一层知识所必需的创新素质。所以,复习时要关注学段基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做到“五活”,即运用求灵活、形式求活泼、方法呈活势、探索有活力、综合有活意。
  2.知识、方法、能力交叉渗透
  每一堂课都要体现出它的效益,每节课、每份练习都要体现出它的功能,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知识网络的交叉与融合。复习时要注意使学生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决不能把零星的散装的知识再教一遍。因为只有学生掌握了系统的有规律的知识,才能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在实际应用时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2)思想方法的交叉与融合。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思维,教师在复习中要善于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渗透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假设与推理、对应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突出题型的本质属性,加深对基本题的理解。
  二、坚持创新,注重能力
  数学创新思维是超越数学中定式的,传统的数学思维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怎样体现“新”?教师在复习中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1.要力求反映最新观点和信息,选择新鲜的例题和试题,总结独到的规律方法,体现敏锐性和创造性并举的原则
  如:“一个饮料生产商生产一种饮料,采用圆柱形易拉罐包装,从外面量,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易拉罐侧面标有‘净含量340毫升’字样。请问这家生产商是否欺瞒了消费者?”这是一道生活题,学生通过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放眼整体,点评全程优化,做到用好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理念,把握本质,力求总结出最有价值和最直接的方法
  如应用题复习教学,采用题组比较。异质题组:①一根铁丝长8米,截去1/2米,还剩几米?②一根铁丝长8米,截去1/2,还剩几米?观察、分析找到它们的本质差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质题组:①一件工作要加工490个零件,由甲单独做要6小时完成,由乙独做要7小时完成。现在两人合作要几小时完成?②一件工作由甲单独做要6小时完成,由乙独做要7小时完成。现在两人合作要几小时完成?通过比较、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可逆题组:①车间有男工48人,女工14人,女工占全车间人数的几分之几?②车间有工人36,女工占全车间人数的1/3,女工有几人?③车间有女工24人,女工占全车间人数的3/8,全车间有几人?让学生比较分析,增加对知识本质结构的理解,提高思维序列的转换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3.注意问题的灵活性、层次性、延伸性
  在数学思维中,常常表现出能进行逆向思维、侧面思考、等价变换等灵活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要重视洞察能力的培养。思维要有比较广阔的空间,以学生为主体,提供想象的余地,尽可能一题多变、变旧题为新题,使问题得以延伸,从而达到激活思维、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的目的。
  4.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学生在解题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单靠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上升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认识。所以,在复习时题目点评中,要展示知识的发展运用过程,加强问题的变式训练,注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三、适度综合,注重实践
  知识的整体性是切实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标志。考查学生总是从学科整体意义的高度去考虑问题,检验学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并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有效地、灵活地解决问题。所以,在复习中,对综合题的选编,着眼于章节间的融合,不要搞题海战术,要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即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理念,必须以此引领教学的全过程。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学习得法而事半功倍,才能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才能逐渐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自学能力。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
我在平时听课中,发现当前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技能上,与新课改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有必要对具体的数学课堂提问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寻求改进的对策,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集中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选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差生,其意图是好学生能够积极、正确地回答,使教学显得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既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机制的有效组成方式。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将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疑问,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编
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巧妙地进行融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就成为数学教师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校课程改革再一次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每学期数学教师有五节在计算机房上数学课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边实践边探索,有了如下的一些收获。    一、网上读一读——拓展视野    新课程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新课程倡导“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学习评价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善于提问,使学生心中充满探究欲望,并且能够有依可循,有桥梁和阶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设计问题,问在思维处,让学生学在精彩中。  一、设计有条理,问出思维广度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重难点都有明确规定,教师要抓住重点内容设问,使学生思维保持条理性和连续性,为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在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点上,教
一、问题的提出  课前预习是常规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新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预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前有了认识,能更好地学习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对于数学课前预习,很多学生总是敷衍了事,随便看一下,或甚至不看。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书面测验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试图针对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前预习效果和作用提出自己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我们不妨让学生“做”中学数学,不断地进行“再创造”,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五官之“眼”——提供观察的机会    眼睛是思维的窗户,观察是引导我们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积极主动的信息收集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给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数学研讨活动中,有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认识分数”一课,两位教师的创意设计、机智调控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撷取两位教师教学中的精彩片断,与大家共赏。  教学片断一:在“动”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助猴妈妈解决了问题,现在你们能将信封中的学具(4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与1个圆)和同桌平均分一分吗?(学生兴高采烈地分学具)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