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新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81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我们不妨让学生“做”中学数学,不断地进行“再创造”,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五官之“眼”——提供观察的机会
  
  眼睛是思维的窗户,观察是引导我们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积极主动的信息收集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然后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同时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后,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在观察的同时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
  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
  
  二、五官之“耳”——培养倾听的习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未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学生都异口同声的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使人深思。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五官之“口”——留给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窗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动口”的内容既包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回答问题,也包括主动提出问题,并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使他们有话敢说。同时运用“留白”艺术,巧妙地设疑激思,让学生有话想说,并不断激励,引导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多角度地说一说、议一议,甚至辩一辩,使他们有话会说、有话乐说。课堂上,由于教学时间所限,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站起来说一说,尽管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很高,但能得到教师提名的机会还是很少。为弥补这一不足,可以充分开展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得到动口的机会骤增。小组讨论时,学生情绪放松、心理开放,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减轻后进生的思想压力。
  
  四、五官之“鼻”——嗅出生活的味道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在备课时,可以有意识地把知识与相关连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介绍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如教学黄金分割比时,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气温下的人感受最舒适?怎样的身材最优美均称?舞台上的报幕员、名画的主题的最佳位置分别在哪儿?”又如在介绍平均数时,问学生:“在歌咏比赛中,所有评委亮分后,计参赛选手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这样就能利用学生急于想揭开生活之谜的渴望,带着学生走进数学知识的海洋。长期进行这方面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五、五官之“脑”——开展探究性活动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提倡人人做数学,并不是走过场,图表面的热闹,而应让学生在“做”中悟出方法,在实践中发现规律,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开展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激烈的思维冲突,来获得知识和方法。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充分利用学生的五官,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能力的创新。
其他文献
如果把一堂数学优课比做一本好书,那么导入部分便是书的引言,它拟定基调,凸显重点,勾勒框架,渲染情愫。好的课堂导入能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搭建学生旧知与新知之间联系的平台。它不一定要花哨,但一定要行之有效;它可以形式多样,让学生或疑惑、或猜想、或怡情,但都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旨归。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着眼于教学实践,以下从两个方面谈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的看法。  一、不同的片头,同样的精彩  教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小学数学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它不仅能启迪学生思维、深化知识理解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手段。然而就目前的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而言,教师经常为完成任务而就题解题,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忽视对知识的整理、建构和内化,忽视习题中蕴涵着的创新成分和开放因素,缺少知识的梳理提炼、方法的提升,缺乏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的意识,因而显得思维内涵的不足。为此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它们
我在平时听课中,发现当前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论在理念上还是在技能上,与新课改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有必要对具体的数学课堂提问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寻求改进的对策,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的集中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选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差生,其意图是好学生能够积极、正确地回答,使教学显得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既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机制的有效组成方式。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将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疑问,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编
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巧妙地进行融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就成为数学教师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校课程改革再一次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每学期数学教师有五节在计算机房上数学课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边实践边探索,有了如下的一些收获。    一、网上读一读——拓展视野    新课程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新课程倡导“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学习评价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善于提问,使学生心中充满探究欲望,并且能够有依可循,有桥梁和阶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设计问题,问在思维处,让学生学在精彩中。  一、设计有条理,问出思维广度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重难点都有明确规定,教师要抓住重点内容设问,使学生思维保持条理性和连续性,为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在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点上,教
一、问题的提出  课前预习是常规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新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预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前有了认识,能更好地学习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对于数学课前预习,很多学生总是敷衍了事,随便看一下,或甚至不看。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书面测验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试图针对中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前预习效果和作用提出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