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体系。现如今,为全面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备受关注,旨在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均衡性,缓解以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欠缺的情况。为了能为社会输入足够的人才资源,民族地区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认同教育,为民族团结提供重要条件。针对此项问题,在本次研究中,以阿坝地区为主,就民族地区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展开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四个认同;教育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度贯彻党在民族与宗教方面的相关政策,重视对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宣传与强化,全面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及时弘扬的先进文化,注重民族团结,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民族团结活动,强化对伟大祖国、中国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而提出“四个认同”。“四个认同”的提出,标志着民族团结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对民族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新时期民族院校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其对维护民族团结、维持和谐的民族关系等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加强民族院校“四个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在阿坝地区,阿坝师范学院是一所重要的高等学府,是当地学生最为向往的学习场所,通过30多年的建设,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为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应从长远角度出发,全面渗透与宣传“四个认同”教育,及时将“四个认同”融入到大学生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思想品德,以实现阿坝民族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1.“四个认同”是高校办学的责任
就民族建设来看,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就提出,要加强对民族团队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以政治教育为主,全面贯彻与执行国家在民族方面的政策、观点,及时将民族任务落实到位,都是当前阿坝地区相关高校需要注意的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为当地与少数民族等提供一定的发展服务,进而为国家建设与少数民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资源,进而培养接班人。高校应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专业素质为主,全面贯彻社会主义事业的相关理念,渗透足够的民族观、世界观、宗教观、国家观等,让大学生成为实现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骨干力量,其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责任。
2.“四个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为打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营造和谐的国家环境,必须重视民族团结工作,这就需要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全面渗透与践行“四个认同”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需要处理的一项关键问题。就目前民族问题来看,诸多领导人都很是重视民族发展,强调民族团结,出台了诸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性文件,及时处理好了民族矛盾与民族纠纷问题,倡导民族平等与团结,进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促进多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与发展,可大大提升社会的稳定性。
3.“四个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为打造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必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开展,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打造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还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通过“四个认同”教育的不断渗透,能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进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以求最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二、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重要对策
1.领悟“四個认同”的基本作用
就目前阿坝地区高校的建设情况来看,高校建设需要全面贯彻与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渗透“四个认同”思想,意识到该政策的主要作用与优势,以求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角度出发,民族院校应及时渗透历史观、国家馆、民族观、文化观与宗教观教育,及时将民族政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进行全面的结合,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民族团结类活动,借助实践活动来教育大学生,将“四个认同”教育全面而系统的渗透到大学生教育之中,深度结合高校办学实况与办学属性,立足于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角度,全面开展以“四个认同”为主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样主题、内容等更为明确,教育效果也更佳。对此,教师应对“四个认同”教育的概念、内容等进行全面而系统性的分析,了解该教育实施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充分认知其优势所在,实现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等,其中,任何一项认同发生动摇或变化,会对国家建设构成威胁。为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加强民族院校建设,及时对相关教育进行科学的调整与整合,全面渗透“四个认同”原则,将其渗透到思政教育体系中,以求最大程度上提高高校建设效果。
2.构建完善的内容体系
民族地区高校的建设,为最大程度上提高“四个认同”教育水平,应构建相对完善的内容体系,进而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而今,就目前阿坝地区高校建设实况,分散式教育问题突出,且教育的主题、目标等不够明确,表现为“各自为政”的状态,且教学内容设定过于随意,未产生一定的教育合力。实施“四个认同”教育,其所产生的责任十分重大,且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只有打造更为完善的内容体系,才能为教学提供基础与条件。“四个认同”教育的实施,其在内容上比较丰富、多样,其涉及到一些历史性问题,还与现实问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知识点的支持,充分贯彻国家在民族方面所提出的政策,保证内容的全面性。构建教育内容系统时,还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度、心智健康、文化知识点等,整个教育过程要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对相关政策进行宣传与讲授,将马克思注意民族理论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科学安排“四个认同”教育的基本内容,打造规范性的教学内容系统,对教材进行统一而规范的选编,以提升内容的科学性,以求为“四个认同”教育的实施提供条件。 3.打造专业化的师资团队
为积极响应“四个认同”教育,必须要配备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能熟练掌握“四个认同”教育的基本知识点,增强教育意识,必须要确定好活动主题,继而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具备足够的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与宗教观,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快速掌握党与国家的相关民族政策,能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民族问题诠释与深度分析民族政策等,具有足够的能力与素养。教师必须要具备足够的民族意识,掌握民族学方面的知识点,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点,深度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的将“四个认同”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纵观阿坝地区民族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大学生教育工作还有待完善。为顺应时代与国家政策的需求,应重视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开展,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计划,全面重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制定完善的“四个认同”教育体系,科学设定教育内容,成立专业化的教育团队,增强对“四个认同”教育重要价值的认知,及时将“四个认同”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而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传洁,李雪静.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7):53-54.
[2]陈燕.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浅探——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23-125.
[3]王春风.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3):133-136.
[4]郑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探析[J].黔南民族師范学院学报,2013,(05):63-66.
[5]龙庆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四个认同”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6):56-57.
作者简介:
杨前蓉(1981—),女,汉族,四川省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阿坝州汶川县,623002。
四川省教育厅课题研究成果:SZQ2016001“四个认同”融入阿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四个认同;教育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度贯彻党在民族与宗教方面的相关政策,重视对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宣传与强化,全面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及时弘扬的先进文化,注重民族团结,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民族团结活动,强化对伟大祖国、中国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而提出“四个认同”。“四个认同”的提出,标志着民族团结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对民族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新时期民族院校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其对维护民族团结、维持和谐的民族关系等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加强民族院校“四个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在阿坝地区,阿坝师范学院是一所重要的高等学府,是当地学生最为向往的学习场所,通过30多年的建设,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为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应从长远角度出发,全面渗透与宣传“四个认同”教育,及时将“四个认同”融入到大学生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思想品德,以实现阿坝民族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1.“四个认同”是高校办学的责任
就民族建设来看,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就提出,要加强对民族团队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以政治教育为主,全面贯彻与执行国家在民族方面的政策、观点,及时将民族任务落实到位,都是当前阿坝地区相关高校需要注意的问题。民族地区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为当地与少数民族等提供一定的发展服务,进而为国家建设与少数民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资源,进而培养接班人。高校应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专业素质为主,全面贯彻社会主义事业的相关理念,渗透足够的民族观、世界观、宗教观、国家观等,让大学生成为实现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骨干力量,其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责任。
2.“四个认同”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为打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营造和谐的国家环境,必须重视民族团结工作,这就需要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全面渗透与践行“四个认同”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需要处理的一项关键问题。就目前民族问题来看,诸多领导人都很是重视民族发展,强调民族团结,出台了诸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性文件,及时处理好了民族矛盾与民族纠纷问题,倡导民族平等与团结,进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促进多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与发展,可大大提升社会的稳定性。
3.“四个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为打造专业化的人才团队,必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开展,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打造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还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通过“四个认同”教育的不断渗透,能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进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以求最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二、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重要对策
1.领悟“四個认同”的基本作用
就目前阿坝地区高校的建设情况来看,高校建设需要全面贯彻与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渗透“四个认同”思想,意识到该政策的主要作用与优势,以求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从长远角度出发,民族院校应及时渗透历史观、国家馆、民族观、文化观与宗教观教育,及时将民族政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进行全面的结合,积极开展一系列的民族团结类活动,借助实践活动来教育大学生,将“四个认同”教育全面而系统的渗透到大学生教育之中,深度结合高校办学实况与办学属性,立足于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角度,全面开展以“四个认同”为主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样主题、内容等更为明确,教育效果也更佳。对此,教师应对“四个认同”教育的概念、内容等进行全面而系统性的分析,了解该教育实施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充分认知其优势所在,实现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等,其中,任何一项认同发生动摇或变化,会对国家建设构成威胁。为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必须加强民族院校建设,及时对相关教育进行科学的调整与整合,全面渗透“四个认同”原则,将其渗透到思政教育体系中,以求最大程度上提高高校建设效果。
2.构建完善的内容体系
民族地区高校的建设,为最大程度上提高“四个认同”教育水平,应构建相对完善的内容体系,进而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而今,就目前阿坝地区高校建设实况,分散式教育问题突出,且教育的主题、目标等不够明确,表现为“各自为政”的状态,且教学内容设定过于随意,未产生一定的教育合力。实施“四个认同”教育,其所产生的责任十分重大,且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只有打造更为完善的内容体系,才能为教学提供基础与条件。“四个认同”教育的实施,其在内容上比较丰富、多样,其涉及到一些历史性问题,还与现实问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知识点的支持,充分贯彻国家在民族方面所提出的政策,保证内容的全面性。构建教育内容系统时,还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度、心智健康、文化知识点等,整个教育过程要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对相关政策进行宣传与讲授,将马克思注意民族理论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科学安排“四个认同”教育的基本内容,打造规范性的教学内容系统,对教材进行统一而规范的选编,以提升内容的科学性,以求为“四个认同”教育的实施提供条件。 3.打造专业化的师资团队
为积极响应“四个认同”教育,必须要配备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能熟练掌握“四个认同”教育的基本知识点,增强教育意识,必须要确定好活动主题,继而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具备足够的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与宗教观,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快速掌握党与国家的相关民族政策,能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民族问题诠释与深度分析民族政策等,具有足够的能力与素养。教师必须要具备足够的民族意识,掌握民族学方面的知识点,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点,深度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的将“四个认同”教育渗透到日常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纵观阿坝地区民族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大学生教育工作还有待完善。为顺应时代与国家政策的需求,应重视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开展,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计划,全面重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制定完善的“四个认同”教育体系,科学设定教育内容,成立专业化的教育团队,增强对“四个认同”教育重要价值的认知,及时将“四个认同”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进而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翁传洁,李雪静.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7):53-54.
[2]陈燕.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浅探——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23-125.
[3]王春风.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3):133-136.
[4]郑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探析[J].黔南民族師范学院学报,2013,(05):63-66.
[5]龙庆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四个认同”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06):56-57.
作者简介:
杨前蓉(1981—),女,汉族,四川省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阿坝州汶川县,623002。
四川省教育厅课题研究成果:SZQ2016001“四个认同”融入阿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