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学设教 以读促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Wang_Gu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改要求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一步凸出。在此情境之下,“以学定教、以学设教”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根据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做好品读指导的教学工作呢?
  一、初读课文,在粗读中释疑解惑
  小学生因为其识字不多,对课文中出现的很多生字词都还需要借助有效手段进行学习。例如,进行《梦圆飞天》这一篇课文的学习,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挑选出来,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辨读。
  师:这个字“刹”读音是什么?“一刹那”是什么意思?
  生:“刹”读“cha”,四声。
  师:“一刹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快的意思,一会儿的意思。
  这样,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弄明白,学生再进行课文的理解就更加的轻松,也才能够更好地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把握和感知。接着,教师让学生将课文通读一遍,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讲这一篇课文大概讲了些什么内容。例如:
  生1:课文讲述了神舟五号升空的故事。
  生2:课文讲的是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大家的开心高兴。
  生3:神舟五号上面的宇航员会怎样生活呢?太空上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师:整个太空是一个失重的环境。宇航员们在失重的情况下,身体变轻。即使很轻巧的东西,一不小心就会“飞”出去。所以。宇航员们即使吃东西,也要“小心谨慎”。(生听后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更浓烈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全文的内容。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迅速融入文本,对后面精研文本把握结构很有裨益。
  二、精读课文,在研读中充分对话
  学生初读课文是对课文有关知识的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感知,但是对课文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就课文的有关章节进行分析、总结还需要进一步的对课文进行精读和熟读。所以阅读教学的第二步就是对课文进行精读。在充分互动中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例如:
  师: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关神舟五号的一些知识吗?
  生1:神舟五号是一种可以载人的飞船,可以把人带到宇宙去。
  生2:神舟五号是很多科学家一起研发出来的,是科技领先的一种代表。
  ……
  师:大家对神舟五号的认识都是非常全面而准确的,那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呢?
  生3:课文是通过四个部分:送行、发射、问候、圆梦来介绍飞船的升空过程的。
  师:那么有谁可以告诉老师为什么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会让人民感到自豪而兴奋?这个神舟五号是如何从地上飞到宇宙去的呢?这有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生(齐):不知道。
  师:那大家再回到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对课文仔细进行阅读,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课文,接着交流)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并且给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的学习成效明显,教学的效果也非常明显。
  三、品读课文,在回读中获取智慧
  做好阅读教学,前两步是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品鉴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再次回到课文,进行品读。
  还是以《梦圆飞天》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课文精读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课文是通过四个部分来介绍飞船的升空过程。这时教师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师:为什么这些语言就能够这么准确地表达出飞船升空的过程呢?
  生:课文中的很多词语都是经过作家的锤炼而得来的,都可以很好地表现出飞船升空时的动态和形态以及时间点。好比“一刹那”“遐想”“遨游”“飞天”等等词语很准确也非常到位。
  通过回读课文,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课文的行文结构,并且能够更好地发现一些之前没有关注到的问题,例如:
  师:为什么是用“一刹那”而不是用“一瞬间”或者是“一会儿”等这些词语进行表述呢?
  生:“一刹那”能够将那种迅速感、急迫感、准备感恰当地表达出来,“一会儿”就是表示一个时间点,并不能很好地与飞船升空的那种状态表达出来。而且“一瞬间”又比“一会儿”这个词语运用得更好,因为“一瞬间”更能够体现出那种短时间内的迅速……
  通过这样的发问和思考,学生对课文的把握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语言把握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品读能力、思维智慧也同样获得了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阅读状况和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出合理的、有吸引力的阅读教学计划,从而加强对学生有效阅读指导,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语文涵养,完善对小学生的语文品读指导教学工作。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常言道:“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评议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古诗教学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古诗难教难学。对低年级小学生古诗的启蒙教学,更要注意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如何,这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学生思维的构建及课堂教学的深度和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片,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教学中,融入“便教利学,面向学生,注重实践”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教师教学中的创造性发挥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并准确把握教材的走向。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日渐重视,教学评价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恰当的评价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精彩的评价点缀着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无限的魅力。  一、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有导向性  导向性就是引导事物向着某个方向或某个方面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具有这样的功能。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多提出鉴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教师的评价,不只停留于表层的简单肯定,而是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将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如设备、音像、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实践证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使语言文字形象化,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市“小学教师信息能手语文优课展示”活动,聆听了几位老师分别执教《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领略了同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历史故事类课文。对于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我们需要在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突出文体特征,通过在有步骤、有引领的品读中,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感受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探求其中的细节和底蕴,促进学生对此类文体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一以贯通——读出线索  在初读历史故事类课文时,要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脉络,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等,让学生在初次品读中边读边思考,迅速
《艾滋病小斗士》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从文体上看,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及小恩科西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本课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起始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点。那么,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阅读教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经纬论”,其基本理念是:教一课书,要以指导学生读书为“经”,以字词句的学习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使字词句的教学寓于读书训练之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发展得到了张扬,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和谐的合作关系。然而,笔者在平常的小组合作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合作流于形式,只讲求表面上的热闹;学生各自为营,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等。在此,笔者就如何以倾听来提高合作效率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小组合作中的倾听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我
“举一反三”、“由此知彼”、“温故知新”这些古代经典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先导。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知识的习得是不断累加的结果。学习总是由一点开始,逐渐延伸,形成一条线,进而扩展到一个面。可见,学习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知识的迁移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在不同学科间、在旧识的淬厉中,在新知的探究中,学生不断吸吮知识的养分,以丰富大脑的信息。  一、掘井汲泉——生活经历迁移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语
精彩的导入意味着一节课成功了一半。但是,导入并不仅仅是呈现几张图片、播放几段音乐那么简单,而应当紧扣语文的本真,在导入环节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感,让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导入充盈着浓郁的“语文味”。  一、 “诗味”——诗句导入弥漫古韵  以古诗导入新课,既可以发挥古诗朗朗上口,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诵读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底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