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95381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讨论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它的作用,为以后的贫血鉴别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方法采用某一医院一定时期内不同体制的贫血病患以及健康体测者各20例,把选取的全部的贫血病患和健康体测的人开展血液检测,并且将血液检测的结果比较。结果把血液检测结果同健康体测者对比发现,溶血性、缺铁性、巨幼细胞性、慢性感染性贫血患者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讨论通过实验表明血液检测对贫血诊断鉴别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值得医院推广与学习的。
  【关键词】 血液检验 贫血 鉴别诊断 作用
  贫血是医学上最为普通的一种病理现象,但是它不是疾病。它是因为某一种原因导致了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含量的丢失到需要值下的病理症状。临床上按照不同的病理机制把贫血分为溶血性、巨幼细胞性、慢性感染性、铁粒幼细胞性、再生障碍性、急性失血性等贫血类型。针对不同的贫血类型,医院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或者护理方法,这些是贫血类型对治疗有着重要的知道意见。现在,血液检验是在临床上最具有根据和使用最广泛的贫血诊断标准。本研究是以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为目的的,详细报道情况如下所示: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在一段时间里收治的缺铁性(女10例、男10例,年龄15岁 64岁,平均年龄36+-9.5岁)、巨幼细胞性(男11例、女9例,年龄14岁 65岁,平均年龄35+-8.5岁)、溶血性(男12例、女8例,年龄 16岁 66岁平均年龄37+-9.2岁)铁粒幼细胞性(男13例、女78例,年龄16岁 63岁平均年龄37+-6.9岁)、慢性感染性(男9例、女11例,年龄15岁 65岁,平均年龄37+7.7岁)、再生障碍性(男7例,女13例,年龄12岁 66岁,平均年龄38+-9.6岁)急性失血性(男14例,女6例,年龄15岁 64岁,平均年龄38+-7.8)贫血患者各20例,再另外采取同期医院体积的健康体检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5岁 64岁,平均年龄34+-9.4岁)。各组贫血病者与健康体检者在性别、年龄、数量等没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取全部健康体检者的肘静脉血2ml搁放在乙二胺四乙酸二甲(EDTA-K2)的抗凝管里面,然后摇晃拌匀,在逐个把每组的血液标本搁放在血液细胞计数仪上面开始对血细胞开展分别计数,检测试剂都是Sysmex的配套试剂。仔细记录血液标本的检测成效。
  1.3 观察结果
  观察对比贫血病患与健康体检者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细胞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的结果,把最后的结果记录下来。总结讨论细胞学参数以及血液之间所拥有的联系和关联
  1.4 统计比较
  计数资料采取t检验,p,0.05那具有一定的统计意义。
  2 结果
  注:t、p、t1、p1、t2、p2、t3、p3、t4、p4、t5、p5、t6、p6、t7、p7分别为健康体检者、缺铁性、巨幼细胞性、溶血性、慢性感染性、铁粒幼细胞性、再生障碍性、急性失血性比较检验值。
  从实验表明血液检测与贫血有着密切关系,是可以作为贫血的诊断依据的。
  3 探讨
  研究显示,MCV MCH RDW MCHC等细胞学参数的变化和不同的因素致使的贫血引起的红细胞形态变化是一样的,所以通过上面四项指标能够很好的鉴别出贫血的变化类型,并在这基础上利用特异性的检查项目来达到分析贫血原因的目的,为医学上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综上所述,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对正确的诊断以及鉴别患者的贫血原因有重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李启亮、徐握、巍床、文琪等.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前后肾性贫血患儿网织红细胞参数变化情况及临床意義[J].检验医学,2009 ,24( 6):403- 405.
  [2]赵应斌,黎华连,丁燕玲,等.肾性贫血的网织红细胞6项参数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 26( 20) 3806- 3808.
  [3]武华李敏.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J]心理医生杂志2012 ,12( 23) 314- 316.
  [4]张洁.321例贫血患者的血液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2) :108- 109.
  [5]卢焕兴.血液细胞学参数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口[J].现代预防医学2010 32( 6) 598.
其他文献
【摘 要】 超声对胆囊疾病的检查是医学诊断的重要方法,对胆囊病变超声漏诊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将大大提高超声检查对胆囊病变的检出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分析超声漏诊的原因主要有机器分辨率因素、医生因素、胆囊变异、患者检查前准备等等。  【关键词】 胆囊 病变 超声 漏诊  超声对胆囊疾病的检查是医学诊断的重要方法,B超诊断胆囊疾病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诊断率为95%,可以说它基本上达到了取
【摘 要】 目的:探讨上颌窦占位性病变CT诊断价值和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19例上颌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上颌窦占位性病变,对肿瘤良性恶性的评估及颅内及面部软组织的损伤程度。CT扫描对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非常重要,多数病变可以做出初步的定性诊断都是通过鼻窦CT检查出来的。因此产生上颌窦占位病变的病理因素及发展
【摘 要】 目的:根据本文选择的资料,对于临床检验过程中对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的因素进行探究,并结合实际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以本市的XX医院检验科在2013年1月到12月收集的的118株细菌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正确的方法对这些菌株中的一部分菌株进行药敏检测,临床检验标本的整个过程的资料、以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及综合性的分析。结论:全部菌株中鉴定失误有11株,鉴定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对结果影响,评价应用价值。方法:经纳入、排除、剔除,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各纳入对象218例,分别采集静脉血、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严格质控,对比诊断效用、结果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疾病终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健康者Hb、HCT低于末梢血组健康者,WBC高于末梢血组,
【摘 要】 目的 探讨MRI和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和CT诊断。结果 13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MRI和CT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包膜、囊变、坏死、出血、转移灶等。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
【摘 要】 目的:探讨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肾功能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娄底市中心医院2013年5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72例肾功能损伤患者为研究组,并取同期在娄底市中心医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经过检测,研究组患者的尿液RBP为(1.86±0.25)mg/L、微量白蛋白(mAl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