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MR/CT影像新技术的初步研究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_sxw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MRI和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和CT诊断。结果 13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MRI和CT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包膜、囊变、坏死、出血、转移灶等。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二者结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MR/CT影像 诊断
  引言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1]。随着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这类肿瘤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对2013~2015年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GIST的MRI及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以提高影像学检查对该肿瘤的诊断作用和加深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5例,年龄27~72岁,平均53岁。本组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均有完整的MRI和CT检查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胀痛10例,消化道出血8例,黑便5例,贫血伴晕厥2例,腹部肿块2例,纳差、消瘦2例;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均为单发;其中8例行胃镜检查,5例拟诊为外压性肿物,2例胃内占位并局部胃黏膜浅溃疡。临床表现主要以腹部隐痛、腹部肿块、黑便为主,5例有呕血、发热。GIST发生于胃6例,小肠2例。其中6例行胃镜检查,诊为外压性肿物,2例局部胃黏膜可见浅溃疡。
  1.2 MRI和CT检查
  13例患者均行MRI、CT平扫检查和增强检查。由2名主治以上医师分析病变的影像表现,对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形状、增强、转移等进行评价。检查前禁食6h以上,CT扫描前10~15min肌内注射6542 20mg,减轻胃蠕动伪影、降低张力,上扫描台上前服温开水500~1000ml使胃腔充盈;常规仰卧位。MRI检查采用1.5TMR扫描仪。主要扫描序列包括T1WI和T2WI及T1WI、T2WI加脂肪抑制。常规平扫后经肘静脉团注GdDTPA后25s及65s分别进行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总量0.1mmol。扫描层厚6mm,层距2mm。CT扫描采用6排或16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前患者禁食8h,扫描前口服水800~1000ml。增强扫描采用自动注射器以3ml/s速率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等对比剂)100 ml,延迟25s及60s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扫描层厚5~10mm,层距5~10mm。
  1.3 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内镜检查
  有10例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光镜检查根据细胞的异形性、核分裂像等判定肿瘤的良恶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项目包括CD34、CD117等。部分患者行內镜检查。
  2 结果
  2.1 病灶的部位及病灶的大小形态
  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病灶在CT、MRI图像所示的最大截面上最大径自2.0~16cm不等,其中大于5 cm者7例。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形,12例患者中有11例病灶边界较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2.2 MRI和CT表现
  平扫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肿块内坏死、囊变区呈更长T1更长T2信号。2例肿块中可见不规则小点片状长T1短T2信号区,在对应的CT平扫层面上显示为高密度钙化灶。2例可清楚显示肿瘤周边细线样的低信号包膜影。增强后病灶实质部分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坏死、囊变灶强化不明显。2例平扫可见的肿瘤包膜均呈不均匀强,有坏死、囊变、出血。影像学表现为长径2.0~16cm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7例边界清晰,2例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腔外生长者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密度较均匀或欠均匀,内见散在低密度灶1例,不规则大片低密度区1例,1例CT增强者肿块实质部分显著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二者结合诊断为组良性7例,拟恶性2例,未定4例。
  2.3 病理及内镜检查
  本组病例良性6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2例。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6例,CD117阳性10例。内窥镜仍是本病常规的检查方法,检查阴性者应考虑胃肠间质瘤等消化道间叶院肿瘤。对于有消化道症状者应选择内窥镜检查,腔内生长者胃肠道间质瘤内窥镜可以发现占位,但是内窥镜检查难以了解肿瘤全貌,不能正确估计肿瘤的大小和形态,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更发现不了向腔外生长的胃肠间质瘤。
  3 讨论
  GIST在MRI上典型表现为边缘锐利的不均质肿块,可有囊变或坏死区。由于肿瘤内部气体、出血、坏死和液化在MR表现多样,在T1WI上肿块实质性部分多与肌肉相似呈低信号强度,在T2WI上多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强度。肿瘤坏死腔内所含气体及肿瘤钙化呈无信号区。肿瘤内出血可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信号变化多样。MRI组织对比度好,多方位成像和化学位移正、反相位成像对判断肿瘤的起源、与邻近器官、大血管关系有帮助,尤其对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MR较CT更为优越,能为手术提供准确的影像资料。不仅能显示肿瘤的部位、内部结构、增强扫描特征、是否转移等,而且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及MRI的多方位成像可以全面地显示肿瘤的生长方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确定肿瘤的起源部位,多层螺旋CT的容积重建技术及MR血管技术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肿瘤血管的形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总之,GIST的CT和MRI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二者结合特别MRI是GIST检查的有效的手段,在GIS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雪梅.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9):1029.
  [2]何伯圣.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3):250. [3]余留森.余CT和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9例分析.中国误诊杂志,2009,9(31):7760.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分型进行探讨。方法:选取36527例孕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产前检查,观察胎儿是否存在心脏畸形的情况。结果:在这些孕妇中,一共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436例心脏畸形胎儿,其中单一结构畸形192例、联合结构畸形232例以及非机构性畸形的例数12例。结论:在孕妇的产前检查中运用彩色多普率诊断技术能够有效检查出大部分的胎儿心脏畸形,
【摘 要】 超声对胆囊疾病的检查是医学诊断的重要方法,对胆囊病变超声漏诊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将大大提高超声检查对胆囊病变的检出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分析超声漏诊的原因主要有机器分辨率因素、医生因素、胆囊变异、患者检查前准备等等。  【关键词】 胆囊 病变 超声 漏诊  超声对胆囊疾病的检查是医学诊断的重要方法,B超诊断胆囊疾病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诊断率为95%,可以说它基本上达到了取
【摘 要】 目的:探讨上颌窦占位性病变CT诊断价值和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19例上颌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上颌窦占位性病变,对肿瘤良性恶性的评估及颅内及面部软组织的损伤程度。CT扫描对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非常重要,多数病变可以做出初步的定性诊断都是通过鼻窦CT检查出来的。因此产生上颌窦占位病变的病理因素及发展
【摘 要】 目的:根据本文选择的资料,对于临床检验过程中对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的因素进行探究,并结合实际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以本市的XX医院检验科在2013年1月到12月收集的的118株细菌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正确的方法对这些菌株中的一部分菌株进行药敏检测,临床检验标本的整个过程的资料、以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及综合性的分析。结论:全部菌株中鉴定失误有11株,鉴定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对结果影响,评价应用价值。方法:经纳入、排除、剔除,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各纳入对象218例,分别采集静脉血、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严格质控,对比诊断效用、结果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疾病终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健康者Hb、HCT低于末梢血组健康者,WBC高于末梢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