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对结果影响,评价应用价值。方法:经纳入、排除、剔除,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各纳入对象218例,分别采集静脉血、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严格质控,对比诊断效用、结果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疾病终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健康者Hb、HCT低于末梢血组健康者,WBC高于末梢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血常规检验诊断效用更理想。
  【关键词】 血常规 采血方法 临床应用
  血常规是一种最基本、最一般的血液检测,基于检测血液三种不同功能细胞数量变化与形态分布,以筛查、诊断、鉴别疾病,评估疗效,是临床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在各级医疗机构、各科室均有开展[1]。本次研究试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并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利弊。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2月~2014年10月,新疆哈密地区中心医院检验科开展的血常规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门诊收治,非急诊、危重症,体检者;②患者依从性较好,具有较好的配合能力,有特殊需要者,均按要求择期进行采样;③未合并严重血液病、血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无创伤性疾病等其它可直观诊断的疾病;④知情同意,若为小儿无严重的抗拒行为;⑤符合采血指征,均符合末梢血、动脉血、静脉血采集条件。剔除标准:①终诊存在严重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疾病,如凝血功能障碍、血栓性疾病,有常见病病史,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②采血过程中发生其他可影响采血质量不良事件,如二次穿刺、采血回血等;③检查与报告形成出现差错,如弄错标签等。共纳入对象440例,男236例、女204例,年龄16~81岁、平均(45.8±10.5)岁。据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血组、末梢血组220例,后经终诊,剔除1例恶性肿瘤、3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各纳入患者2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采集
  休息15min。静脉血组:真空采血管,EDTA-K2管采集肘静脉血5ml,颠倒混匀7-8次,送检。末梢血组:针刺采血左手无名指约2-3mm,滴于0.5ml稀释液中,混匀。采用血常规分析仪以WD、P模式进行分析,复查采用镜检分析。
  1.2.2 质量控制
  采用双盲法,事前采血与测试工作人员不知晓分组,被采血者被告知此次试验意义,并随机分组。病例纳入、剔除工作,由独立的2名研究人员完成,在接待处对患者进行调查,篩查符合纳入标准对象,并进行跟踪,收集终诊报告,剔除符合剔除标准对象,本次研究两组各剔除2例对象。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转入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若不服从正太分布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诊断结果
  两组患者疾病终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终诊结果,与血常规结果相对照,末梢血组真阳性26例、真阴性108例、假阳性74例、假阴性10例,静脉血组真阳性35例、真阴性145例、假阳性37例、假阴性1例。末梢血组假阳性、假阴性合计84例,其中Hb假下降54例、HCT假性下降30例、WBC假性上升28例(有重叠例)。静脉血组假阳性、假阴性合计38例,其中WBC假性上升11例、PLT假性下降12例、HCT假性下降10例、RBC假性下降9例(有重叠例)。
  2.2 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体检正常者血常规水平对比
  末梢血组164例患者,男性90例、女74例,年龄(39.0±7.4)岁,静脉血组则为93例、76例、(39.3±8.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05)。静脉血组Hb、HCT低于末梢血组,WBC高于末梢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研究显示,静脉血血常规用于疾病诊断效用更高,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符合率均高于末梢血血常规,且两者假阳性、假阴性具体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末梢血组假阳性、假阴性主要为Hb假性下降、HCT假性下降、WBC假性上升,静脉血血常规假阳性、假阴性则主要表现为WBC假性上升、PLT假性下降、HCT假性下降、RBC假性下降,与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健康测试者Hb、PLT、HCT、RBC、WBC水平差异相互印证,提示不同采血方法造成的样本差异达到量变程度后,可直接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2]。综上所述:应尽量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特别是对于无特点检测目标对象,应劝导受测者采集静脉血,做好采集前的沟通。
  参考文献
  [1]余丽华,任卫全.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089,38(2):50-51.
  [2]孙立明,魏国萍,阎晓芳,等.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7):455-456.
  作者简介:胡珊珊(生于1984年10月9日)女,汉,安徽省六安市,2007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检验,现供职于六安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初级检验师,学士学位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4年3月份—2015年12月份收治的100例老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应用二维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下肢静脉进行检查,对患者血管内径、血栓范围以及血栓回声、血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骨折患者管腔增宽,管腔内出现低回声或无回声图像,超声检查可见部分血栓飘动。另老
期刊
【摘 要】 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分型进行探讨。方法:选取36527例孕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产前检查,观察胎儿是否存在心脏畸形的情况。结果:在这些孕妇中,一共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436例心脏畸形胎儿,其中单一结构畸形192例、联合结构畸形232例以及非机构性畸形的例数12例。结论:在孕妇的产前检查中运用彩色多普率诊断技术能够有效检查出大部分的胎儿心脏畸形,
【摘 要】 超声对胆囊疾病的检查是医学诊断的重要方法,对胆囊病变超声漏诊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将大大提高超声检查对胆囊病变的检出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分析超声漏诊的原因主要有机器分辨率因素、医生因素、胆囊变异、患者检查前准备等等。  【关键词】 胆囊 病变 超声 漏诊  超声对胆囊疾病的检查是医学诊断的重要方法,B超诊断胆囊疾病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诊断率为95%,可以说它基本上达到了取
【摘 要】 目的:探讨上颌窦占位性病变CT诊断价值和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19例上颌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上颌窦占位性病变,对肿瘤良性恶性的评估及颅内及面部软组织的损伤程度。CT扫描对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非常重要,多数病变可以做出初步的定性诊断都是通过鼻窦CT检查出来的。因此产生上颌窦占位病变的病理因素及发展
【摘 要】 目的:根据本文选择的资料,对于临床检验过程中对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的因素进行探究,并结合实际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以本市的XX医院检验科在2013年1月到12月收集的的118株细菌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正确的方法对这些菌株中的一部分菌株进行药敏检测,临床检验标本的整个过程的资料、以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及综合性的分析。结论:全部菌株中鉴定失误有11株,鉴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