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肾功能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肾功能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娄底市中心医院2013年5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72例肾功能损伤患者为研究组,并取同期在娄底市中心医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经过检测,研究组患者的尿液RBP为(1.86±0.25)mg/L、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为(53.47±5.76)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21±0.02、7.06±1.57)mg/L,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的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进行检测,能够准确的诊断肾功能损伤,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尿液RBP 微量白蛋白(mAlb) 肾功能损伤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均发生这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不规律的生活习惯,这导致了很多疾病的出现,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肾功能损伤等疾病[1]。随着病症逐渐发展,人们的肾脏功能会逐渐减弱,从而导致严重的肾功能损伤,因此,对肾功能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临床上,肾功能损伤的早期诊断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尿液RBP和微量白蛋白(mAlb)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数据来确诊肾功能损伤,这对肾功能损伤患者的尽早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娄底市中心医院在2013年5月-2014年12月对收治的72例肾功能损伤患者的尿液日RBP、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进行检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娄底市中心医院2013年5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72例肾功能损伤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4.4±4.6)岁,排除严重糖尿病、心功能衰竭以及肾脏和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并取同期在娄底市中心医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6.5±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采用宁波美康生物科技有效公司生产的试剂盒。在检测过程中,取患者清晨尿液10ml,通过离心机离心10min,取上清液5ml,按照操作要求加入试剂,采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检测患者的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同时检测患者的Ig含量和NAG蛋白水平,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检测过程中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以及Ig含量和NAG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应用(x±s)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研究中,经过检测,研究组患者的尿液RBP为(1.86±0.25)mg/L、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为(53.47±5.76)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21±0.02、7.06±1.57)mg/L,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Ig以及
  NAG蛋白水平对比(x±s)
  3 讨论
  肾功能损伤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患者的尿蛋白量与患者的病症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在糖尿病患病初期,随着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逐渐增高,从而患者的病症逐渐发展为微量尿蛋白,伴随着尿蛋白量逐渐增多,将引起肾功能不断衰退,最终转变为终末期肾衰竭,最终导致严重的肾功能损伤[3]。目前,在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中,主要采用内源性检测和外源性检测,所谓外源性性检测就是采用放射性核物质对患者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手段在临床操作中一般步骤比较繁琐,在检验过程中,检测所得的结果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临床诊断准确性不高,因此这种检测方法逐渐被淘汰。内源性检测主要是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检测,通过观察患的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以此来判断患者肾功能损伤情况。这是由于患者的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会随着肾损伤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两者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从而患者的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已经成为判断患者肾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尿液RBP作为人体尿液、脑脊液以及血清中的亲脂载体蛋白,其含量非常的稳定,在肾损伤发生时,尿液RBP含量会明显升高,它和患者的肾损伤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对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的形成了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据资料统计。糖尿病以及肾功能损伤都是由于饮食结构发生改变,饮食不规律所造成的,因此,人们的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导致了很多疾病的出现,在病症逐渐发展,人们的肾脏功能会逐渐减弱,从而导致严重的肾功能损伤,在肾损伤的治疗过程中,调节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肾功能损伤疾病的重要措施[4]。
  在研究中,经过检测,研究组患者的尿液RBP为(1.86±0.25)mg/L、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为(53.47±5.76)mg/L,对照组患者的尿液RBP为(0.21±0.02)mg/L、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为(7.06±1.57)mg/L,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的Ig水平和NAG蛋白水平相对比,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患者的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进行检测,能够准確的诊断肾功能损伤,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慧君.尿液RBP、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肾功能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6(17):637-638.
  [2]袁育林,覃桂芳,农生洲,杜武杰等.随机尿、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肌酐比值与24h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及可替代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7(05):452-453.
  [3]姚美娟,丁庆莉,沈红石,蒋天如,任传路.血、尿5项指标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24(12):410-411.
  [4]成海恩,金亚平.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在肾功能早期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2010,08(30):1247-1248.
  作者简介:陈健,男,汉族,1973.5,娄底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本科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和分型进行探讨。方法:选取36527例孕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产前检查,观察胎儿是否存在心脏畸形的情况。结果:在这些孕妇中,一共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436例心脏畸形胎儿,其中单一结构畸形192例、联合结构畸形232例以及非机构性畸形的例数12例。结论:在孕妇的产前检查中运用彩色多普率诊断技术能够有效检查出大部分的胎儿心脏畸形,
【摘 要】 超声对胆囊疾病的检查是医学诊断的重要方法,对胆囊病变超声漏诊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将大大提高超声检查对胆囊病变的检出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分析超声漏诊的原因主要有机器分辨率因素、医生因素、胆囊变异、患者检查前准备等等。  【关键词】 胆囊 病变 超声 漏诊  超声对胆囊疾病的检查是医学诊断的重要方法,B超诊断胆囊疾病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诊断率为95%,可以说它基本上达到了取
【摘 要】 目的:探讨上颌窦占位性病变CT诊断价值和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对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19例上颌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上颌窦占位性病变,对肿瘤良性恶性的评估及颅内及面部软组织的损伤程度。CT扫描对上颌窦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非常重要,多数病变可以做出初步的定性诊断都是通过鼻窦CT检查出来的。因此产生上颌窦占位病变的病理因素及发展
【摘 要】 目的:根据本文选择的资料,对于临床检验过程中对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及其影响的因素进行探究,并结合实际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以本市的XX医院检验科在2013年1月到12月收集的的118株细菌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正确的方法对这些菌株中的一部分菌株进行药敏检测,临床检验标本的整个过程的资料、以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及综合性的分析。结论:全部菌株中鉴定失误有11株,鉴定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对结果影响,评价应用价值。方法:经纳入、排除、剔除,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各纳入对象218例,分别采集静脉血、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严格质控,对比诊断效用、结果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疾病终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健康者Hb、HCT低于末梢血组健康者,WBC高于末梢血组,
【摘 要】 目的 探讨MRI和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和CT诊断。结果 13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MRI和CT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包膜、囊变、坏死、出血、转移灶等。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