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寂寞灵魂的象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寂寞》一诗中运用了“野草”这一象征性的意象,巧妙地将诗人的寂寞感形象化。寂寞感是诗人要传达和反映的情感,是概括的,典型的,但它在艺术表现上则是具体的,形象的,这种寂寞就如同“园中的野草”,“长得如我一般高”,诗人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意象,将抽象的情绪化为生动的具象,把诗人的情感形象化。
  “野草”作为诗中的意象,它是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结合而成,它是一种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戴望舒笔下的“野草”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兴,整首诗都围绕“野草”的意象而展开。他捕捉了“野草”作为诗中贯穿性意象,也就为他力图表现的寂寞情怀找到了载体,并通过这一载体使不具象的精神性存在找到了具象的表达方式。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不写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不写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无所寄矣”,可以想象,如果诗人不是借助于“野草”的意象来传达寂寞感,那么《寂寞》一诗必然流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
  诗人一开始并没有直言“寂寞”,而是引入了“寂寞”这一意象,勾勒了一幅“园中野草渐离离”的境界。诗人望着园中的离离青草,忆起他旧时在园中“星下盘桓”的情景,可以想象的出园中遍布诗人的足迹,而如今,“野草”却从旧时的足迹中长出来,诗人旧时的足迹已被野草遮掩住了。
  直到第三段“寂寞”两字才出现,“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看到此,我们才感到诗人是怀着一种寂寞感在园中的“星下盘桓”,尽管诗人现在已不再到园中徘徊,但那时的寂寞并没有消减,而是随着野草的滋长寄托其中了。寂寞“寄魂于野草”,而野草却“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如我一般高”。这种回环往复的句式,构成了“寂寞的灵魂”与“野草”之间的一对同构关系:寂寞凭借野草体现,而野草又是寂寞的负荷者,二者达到了统一。也就是说,野草作为一个意象,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借助这一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寂寞情怀。
  诗的最后一段中,“寂寞已如我一般高”,实为一个暗喻,它仍以“野草”为中介。既然野草已“长得如我一般高”,那么“寂寞已如我一般高”也就不难理解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野草的生长,寂寞感也潜滋暗长,因此,尽管诗人已不复到园中去,但象征着寂寞的“野草”却如水随形的伴随着他,这也暗示了诗人的寂寞无所不在。
  诗的最后两句“我静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让我们看出诗人在一种大寂寞的心态之中试图领悟的是自然与宇宙的沧桑恒变,体验的是一种地老天荒的亘古之感,这寄寓于“野草”中的“寂寞”是一种苍凉的寂寞。
  通过以上对《寂寞》一诗的简单分析,不难发现,作为意象的“野草”是诗人对于过往形象记忆的一种重现和描绘,它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是“人心营构之象”即艺术创造的产物,更是诗人主观的“意”和真切可感的客观的“象”的融合,诗的文本意义正是通过意象的创造而得到传达的。“象”实际上成了“意”的载体,正如钱钟书先生所指出的,“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变象易言,是别为一诗甚且非诗矣”。
  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所以作为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意象的特点在于化虚为实,以实显虚,也就是刘勰所说的“神用象通”和“拟容取心”。《寂寞》一诗中,诗人正是借用“野草”这一实物为意象,来寄寓自己某种情怀,换句话说,诗人正是把自己难以言说的寂寞感情借“野草”而使之具象化。意象的构成由两部分,一个是主观的情欲,一个是客观物象。《寂寞》中,诗人将“寂寞感”这一主观的情寓附于“野草”这一客观存在的物象上,使得“野草”这一意象具有了心物交融,主客观相统一的特点,从而使一种浑然无形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诗的世界总是通过诗人的自我来表现的。人们不能只看诗人表现的是怎样的“自我”。它是客观世界的自我反映,自我反映的还是客观世界,而不是诗人自我的唯一天地。诗人表现自我的手段是意象,用意象来直抒胸臆,因而意象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是诗人的思想与世间的万事万物,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诗人把自己灵魂中的虚幻之物,借助于真实的物象表现出来,从而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这种真实的物象也是意象。“野草”在《寂寞》一诗中就是这样一个既主观又客观,既真实又虚幻的意象。
  《寂寞》一诗体现了戴望舒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人为难以言传的“寂寞”找到了“野草”作为喻体,从而为不具象的精神性的存在找到了具象的表达方式。《寂寞》一诗昭示了生命的个体性,也正是借助于“野草”这一意象。在诗中,诗人并没有迅速超越开头“野草”的比喻而直接抒发寂寞感,相反,他使“野草”的比喻贯穿全诗,并且巧妙地把明喻转化为暗喻。一旦诗人多次重复运用“野草”这一意象,“野草”便超越了比喻这一层次而上升为象征——诗人寂寞的灵魂的象征。
其他文献
日前,有幸现场观摩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郑晓龙老师在白银一中执教的一堂作文课,并聆听了其关于作文教学的报告。郑晓龙老师闲庭信步是的授课体态,家常式的师生交流方式,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的课堂过程,朴素执著的课堂作文观,都启示着我反思自己的作文课堂及当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教学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学语文老师费时最多却收效甚微的难点,每次给学生上作文课,给学生布
《祝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不幸生活的画卷,为我们塑造了各种典型形象,里面有让人同情的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受害者,有让人憎恶的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有让人忧爱交织的以柳妈为代表的看客。我们对《祝福》的解读,通常是从阶级的角度,将《祝福》中的人物分为三六九等,而且这些人都是迫害祥林嫂的凶手,都是“坏人”,尤其是鲁四老爷,更是坏透了!但是,比照一下今天情况,对于一个大款老板来说,当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词坛大家,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  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  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词作。她的词作可以说是天才,情感,
“新型师生关系”有“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之说,有“教育美,美在机智”之说,有“走下讲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之说,也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之说,还有“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之说。这些主张、见解、经验显然堪称经典,笔者认为从理论上去描述新型的师生关系固然有指导性,权威性,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可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在期间闪耀光芒,而这些光芒也恰恰是师生和谐关系的折射点和聚焦之处。  
[摘要]故都秋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在教学中,人们常常对“悲凉”重视有余,而对“清”的关注不够。本文立足于“清”,分析了清的内涵,认为“清”是清闲,是冷清,是清凉,“清”也指清秋,是浓浓的秋味。文章还分析了作者“悲凉”的主观感受与“清”的关系。指出作者深深的眷恋之情源于故都秋的“清”。  [关键词]清 清闲 冷清 悲凉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故都的秋姿、秋色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则认为文字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才产生的。文字在发展早期都是图画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发展到后期,除汉字外,都成为记录语音的表音文字。我国的汉字(象形文字)大体经历了结绳记事、河图、洛书、伏羲文王画八卦、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发展阶段。  “信”往往与诚字相连,人们常说,要做诚信之人。诚信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激发正能量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能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才能优化语文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技巧,还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和提高课堂管理能力,才能把课堂打造成有效课堂。建立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亮点,引导他们用自己的亮点点亮自己;招聘班级语文助理,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尖子生的领头羊作用,挖掘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有效方法,用他们的亮点点亮其他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
【摘 要】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在培养学生多途径积累材料的意识与方法以及多角度使用材料的方法与习惯。本文试图就学生素材意识的养成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素材 积累 运用     谈及作文,我们经常会纳闷:为什么考生面对作文考题无从下手?又是为什么考生已经掌握了那么多材料却仍显材料贫乏呢?关注之后,我发现这些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一个原因,即学生的素材意识没有形成或
关于作文,“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写”重要,见仁见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眼见的事实是,大多数的作文指导课,尤其在高三应试作文指导期间,更偏向于指导学生“怎么写”,而淡化“写什么”,至于生动活泼的启发“怎样喜欢写”的时候则更少。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对作文还是满怀热情地在认真写,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凡有成功者,几乎都是欢喜地尝试,收获的都是快乐的果实。他们不但不害怕写,还乐于时常动动笔,对于能